
對外經貿財會2001.8
對中部地區出口發展問題的幾點新思考
外經貿部政策研究室
為落實外經貿部領導有關中部出口發展問題的指示精神,政策研究室會同有關司局組成聯合調研組,于4月16日至26日赴山西和湖南,就中部地區出口的若干專題進行了實地調研。現結合調研情況對中部地區出口發展的問題談一些初步看法。
一、如何把中部傳統出口產業培育成有競爭優勢的新增長點
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出口產業,切合中部地區的產業現狀和出口實際,是中部地區加快調整出口商品結構步伐,培育有競爭優勢的出口新增長點的根本出路之所在。
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出口產業的過程,實際上是貿易政策、外資政策和產業政策、金融政策、財稅政策融合的過程,因而是一項具有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的歷史任務。
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出口產業的關鍵,是要建立起有利于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出口產業的制度。依靠這樣的制度安排,為把傳統出口產業培育成有競爭優勢的出口新增長點提供強大的動力。
外經貿部門在推進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出口產業中的定位,可以圍繞國際化這一主線,以市場為結合點,主要在制定政策法規,營造開放環境,維護經營秩序,提供信息服務,幫助開拓市場等5個方面發揮作用。
山西和湖南對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出口產業的工作比較重視,并已取得一定成效,兩省還結合“十五”計劃,提出了一些大的思路和舉措。現在面臨的主要困難,既有企業自身觀念、歷史包袱和運行機制問題,又有融資和體制障礙問題,也有政策不配套和不落實問題,還有信息、市場和人才環境問題。
針對上述問題,當前急需外經貿部門著力推進6項工作:
一是會商有關部門,動態調整技術引進稅收優惠目錄,對國際上新形成的技術及時補充。另據湖南反映,目前隨同設備進口的技術可享受免征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而專項技術引進(無實際貨物進口或與進口貨物無關)則不能享受此項優惠。對此類政策應盡快調整。
二是加大中央外貿發展基金對科技興貿的扶持力度,抓緊出臺有關資金支持政策。比如,對企業開發出口新產品給予研發資助,對技術改造項目貼息,對產品進入國際市場所需權威認證給予資助,對企業開拓國際市場費用于以資助,對擴大特定目標市場出口進行的前期研發提供資助等。
三是強化對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信息服務工作。建立密切監控國際技術市場和技術競爭動態的工作機制,充分發揮駐外商務機構的作用,對高新技術重點出口產品的國際市場情況加強專題分析,形成權威、便捷、暢通的信息網絡,引導、幫助企業開拓國際市場。
四是積極推動重點企業參加國際高新技術產品展覽,跟蹤國際先進技術潮流,促進國際技術交流與合作。
五是有計劃地組織各類企業參加不同層次和類型的培訓班,提高涉外業務素質。
六是從深化改革入手,重點培育一批科、工(農)、貿有機結合的具有競爭力的出口經營主體。
二、怎樣建立中部地區出口可持續發展模式
當前制約中部地區出口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集中體現在結構性矛盾上。
一是出口商品結構調整嚴重落后。中部地區雖具有資源與勞動力優勢,但尚未形成產業關聯度高的產業群體,出口商品仍以資源性初級產品為主,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出口增量主要依賴于數量的擴張,在可持續競爭能力上顯得十分脆弱。比如,山西去年出口商品中,僅焦炭、煤炭、金屬鎂、鋼材等4項就占出口總額的62. 1%,今年一季度進一步上升至79.6%。湖南出口商品中,傳統資源性產品和粗加工產品占60%以上,有一定技術含量的機電產品出口所占份額尚不到1/5。
二是外貿經營主體多元化格局遠未形成。目前中部地區出口仍靠傳統外貿企業唱主角,這些企業絕大數歷史包袱沉重,經營機制改革不到位,融資信用低,難以形成可持續發展能力;而外商投資企業出口規模小,自營生產企業外向度低,其成長環境尚需進一步改善。
研究中部出口可持續發展模式,從本質上講要解決兩大問題:
一是增長方式的轉變。要求中部地區以提高效率為中心,立足比較優勢,創造競爭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實現資源比較優勢向市場競爭優勢轉變。
二是增長動力的形成。要求中部地區以制度創新為主要內容,推動更多的企業走向國際市場,促使企業能自覺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市場定位,形成內在的外向增長機制。
從工作思路看,至少有5個方面的問題應給予關注和重視。
第一,著力開發支撐出口可持續發展的后勁。堅持不懈作好兩篇文章尤為重要。
一是在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吸收外資上要有重大突破。今天的外資,明天的外貿,后天的競爭優勢。
二是在擴大先進技術和關鍵設備進口上要有重大突破。由此為傳統產業改造和新興產業發展提供物質和技術支持,實現進出口增長的良性循環。
第二,全面淡化“中部意識”。調研中發現,“不東不西”的認識誤區,在中部的一些部門和企業不同程度地存在,加上制度約束和體制障礙,導致許多出口新增長點難以有效培育。確實,優惠政策對中部發展是很重要的,但它僅僅是一種外在支持,起基礎性和決定性作用的是思想觀念的變革,體制障礙的突破,良好制度環境的創造。有了這種平臺,企業才能形成新機制和參與國際競爭的內在動力。目前要促進中部地區強化搶抓機遇意識,主動參與國際競爭意識,為發展開放型經濟服務意識,這不僅應在決策者和管理者層面,更重要的是在企業層面形成內在的行為準則。
第三,切實加快推進國有外貿企業改革。要突破就國有論國有的思維定勢,跳出就外貿論外貿的行業圈子,把國有外貿企業的戰略性調整與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跨行業和跨地區資產的優化重組,放在同一時空來抓,使國有外貿企業在“退”中增強控制力,非公有制經濟在“進”中實現自身素質的提高。
第四,把抓出口工作的主要精力放在培育和服務企業經營主體上。要從調整管理方式、建立服務體系等方面切入,通過多種形式和多條渠道,積極為各類企業直接參與國際競爭創造人才、信息等條件.營造一種使各類企業在公平競爭中迅速成長的環境。企業成長了,競爭實力增強了,就會更主動和更有效地解決產品問題和市場問題。
第五,不失時機地推動有實力的企業“走出去”。“走出去”的主體應是生產企業,現階段應以走到發展中國家去為主,重點推進傳統優勢產業開展境外加工貿易,拓展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等。
尤其值得引起重視的是,中部地區以農業大省居多,應力求在加強與發展中國家開展農業項目合作上取得突破,以此帶動勞動力、技術、種子、機械等全方位“走出去”。象湖南“隆平高科”這樣已上市的農業高科技企業,具有“走出去”的意愿和實力,政府給予重點引導和幫扶,完全有可能在3至5年建成為現代農業高科技跨國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