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增值型內部審計”是以提高科研院所的運作效率、增加價值為目的;以積極的態度“參與”組織治理,通過發現問題,提供切合實際的建議、降低風險、促進管理為組織增加價值。實施增值型內部審計,有利于提升內部審計的組織地位,增強部門間互信與協作,降低審計成本,提高審計效率,減少科研內耗,也有利于提升內部審計人員的視野與綜合能力,拓寬個人的發展空間。 實踐中發現,有的被審計單位對內部審計、外部審計的目標、手段、結果存在認知偏差,對內審存在抵觸情緒,加大了審計對象的工作量和思想壓力,進而對內部審計配合度不高,對內部審計發現的問題習慣性爭辯、不予配合。 有的內部審計部門和其他管理部門對內部審計側重點的關注存在誤解。可量化的財務風險常被認為是內部審計關注的唯一內容,認為內審就是對財務工作的再監督,對內部審計的作用認識不清。 限于人員編制,有的科研院所的內部審計部門多掛靠在財務、綜辦、黨辦等部門,人員組成多為兼職,專業審計人員配備不足、水平不高,從而導致審計質量不高。比如,有些審計問題整改較多地糾結于細枝末節或表面想象,未能抓住重點,分清主次;審計整改、建議停留在就事論事,針對普遍性的問題不夠重視,總以沿襲舊制度為理由,自我麻痹;針對典型性的問題,未能深入剖析成因,提出的建議缺乏合理性、可行性;針對趨勢性的問題缺乏前瞻性分析。長此以往,審計結果運用的價值含量不高,內部審計促進組織價值增值的途徑不暢。 轉變固有的傳統觀念,提升服務理念。內部審計需突破合規性審計的局限,著眼于黨和國家政策落實、內控、風險管理及治理過程,通過審計結果結合量化的風險成本分析,為管理層提供潛在風險領域影響的證據,完善或協助建立以預防型控制為主、覆蓋所有主要風險的控制體系。 組織決策層應協助審計人員樹立健康、積極、正面的內部審計形象,日常通過會議、總結、述職等公開機會,宣傳取得的成績,如查找的風險隱患、優化的業務流程等。審計開展時,內部審計人員可以通過審前進場會告知審計原因、背景和目標;審計離場時,與被審計單位人員進行充分交流,對被審計單位為澄清有關特定事項而提出的問題及表達的看法,進行合理必要的溝通、解釋。 從制訂審計計劃開始,內部審計人員就要緊盯領導關注的重點、職能部門聚焦的難點、廣大科研人員熱議的焦點;審計過程中要充分聽取被審計單位的反饋,始終從客觀事實出發,不能憑主觀臆斷得出結論,從而影響審計質量;對于獲取的結果,應注重進行結果匯總、綜合分析,深度考量其背后制度的建設、流程的落實情況,促進職能部門完善內部控制。內部審計人員可以對審計發現或外部獲取的典型性、傾向性問題進行匯總,不涉密的部分可以以專報或簡報等材料對內公告。 科研院所應建立內部審計人員的持續專業發展機制,鼓勵、幫助內部審計人員通過業務鍛煉、繼續教育、專題培訓、審前培訓、單位間業務交流等方式提升綜合能力,尤其是跨界的能力。內部審計人員不僅要持續提高自身業務能力,更要主動學習,提高多學科綜合能力,既能在審計業務中有所作為,更可成為組織中的管理人才。內部審計部門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可以視業務需求引進社會中介機構,補充專業能力短板,學習同行亮點,拓展審計思路。
文章摘自《中國內部審計》雜志2022年第12期
作者:韓升
單位: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