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近年來,隨著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在國家擴大內需等政策支持下,我國的食品加工企業逐步走向規模化、國際化、產業鏈一體化,不斷提升企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在A股主板上市過程中,食品加工企業的收入確認時點、研發投入和套期會計等問題及核查程序是監管審核的重點關注領域。本文將對此類問題進行解析,分享深度洞察。 關注銷售收入的確認和核查 當企業將貨物送達交付地點并交付給客戶后,客戶根據合同約定在一定時間內進行驗收,驗收完成后向企業發出驗收確認通知。與一般標準化的工業產品不同,在食品加工行業,企業所交付的產品需根據不同客戶對生產工藝和參數指標的要求定制化生產,在銷售合同中也往往規定了較為詳細的理化指標作為驗收的依據。因此,在實務中,不能僅憑產品的實物交付,作為產品控制權轉移給客戶的依據,而應當進一步分析客戶驗收是一項例行程序,還是實質性程序。 如果企業能夠客觀地確定已經按照合同約定的標準和條件將商品的控制權轉移給客戶時,客戶驗收只是一項例行程序,并不影響企業判斷客戶取得該商品控制權的時點。實務中,企業應當根據過去執行類似合同積累的經驗以及客戶驗收的結果取得相應證據。一般來說,定制化程度越高的商品,越難以證明客戶驗收僅僅是一項例行程序。在這種情況下,應在客戶對產品驗收后確認銷售收入。 關注研發過程中試制產品的會計處理問題 為了提高盈利能力和客戶粘度,企業必須具備較強的研發能力,有效滿足客戶對產品口味不斷變化的要求。在開展研發活動的過程中,企業需要通過小批量的試生產,對生產過程中的工藝參數進行修正,檢驗研發成果。根據歷史經驗,試生產出來的產品往往能夠對外出售形成銷售收入。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解釋第15號》中的相關指引,企業在研發過程中產出的產品或副產品對外銷售應當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14號—收入》、《企業會計準則第1號—存貨》等適用的會計準則對相關的收入和成本分別進行會計處理,計入當期損益。 關注套期會計相關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積極布局全球化的原材料采購體系,人民幣匯率的大幅波動會給企業的持續盈利能力帶來較大的不確定性。為此,企業通過簽署遠期外匯合約等方式來達到對沖外匯風險的目的。在符合《企業會計準則第24號—套期會計》的前提下,運用套期會計能夠將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項目產生的利得或損失在相同會計期間計入當期損益(或其他綜合收益),從而降低利潤表的波動;另一方面,與企業正常經營業務相關的有效套期保值業務的損益為企業經常性損益的范疇,減少了企業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凈利潤波動。 套期會計是一項復雜的會計技術,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存在諸多難點,也是監管審核的重點,企業應謹慎選擇使用套期會計。結合《企業會計準則第24號—套期會計》的相關規定,有以下幾點值得關注:
套期關系需由符合條件的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項目組成; 在套期開始時,企業需正式指定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項目,并需準備關于套期關系和企業從事套期的風險管理策略和風險管理目標的書面文件。該文件至少需載明了套期工具、被套期項目、被套期風險的性質以及套期有效性評估方法(包括套期無效部分產生的原因分析以及套期比率確定方法)等內容; 在套期開始日及以后期間,企業還應當持續地對套期關系是否符合套期有效性要求進行評估; 企業還需要將套期保值活動的安排、套期會計的具體要求與企業的風險管理策略相結合,建立一套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
企業若計劃運用套期會計,應盡早開始準備,優化風險管理策略、完善內部控制制度、提高財務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 上述關注重點,體現了監管機構在審核工作中對企業信息披露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的重視。申報企業應當建立健全內部控制體系、全面提高財務核算質量,迎接資本市場的評價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