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勝 曹雪蓮/文
當前我國正在繼續加大企業改制的力度和速度,如何保證企業改制的成果,完善改制相關的立法,保證各種規定和法規得到有效的執行,就顯得十分重要。
改制中容易出現的兩大問題
由于改制程序復雜,涉及到的利益關系方眾多,歷史遺留的問題解決難度大,導致改制中往往存在很多的問題。改制出現的問題主要可以歸為兩大類:
問題一:改制過程中侵害改制企業相關方的利益
國有企業改制工作程序上包括制定改制方案、清產核資、則務審計、資產評估、轉讓定價、產權交易、職工安置等多個環節,工作程序復雜,同時由于相關法律法規尚不健全、監管不到位,導致任何一個環節都有存在舞弊和侵權發生的可能,導致改制中牽涉到政府、出資人、投資者、管理層、債權人、職工等多個利益主體的權益受到改制中的強勢利益方侵害。主要表現形式有:
——侵害國家利益,導致國有資產的流失
侵占國有資產具體形式多樣,但是常見的國有資產流失的情況可以概括為兩類:
一是低價轉讓國有資產,具體表現為:改制中能獲得改制購買權時,直接采取低估國有資產,虛列支出等手段,使大量國有資產縮水,達到將大量國有資產低價裝入自己腰包的目的。或是在改制中購買權不容易獲得時,往往采取大幅提高產權出售價格、增加各種不合理附加條件、不合理限定產權購賣力資質等手段,抬高門檻,待征集的受讓方不足規定(按規定應有兩個以上)之后再順理成章地采用協議轉讓方式,以規避有關規定,完成暗箱操作。
二是改制購買付款不實,即改制中購買方并不真正付款。存在改建企業或者公司制企業為個人認購股份墊付款項,或為個人貸款提供擔保事項;或者分期付款,最終無人監督分期付款的結果。這樣最終的實質結果是國有資產零價格出售。
——侵害員工權益
有的企業改制方案、職工安置方案沒有提交企業職工代表大會審議。對改制為非國有的企業,在改制方案中沒有對新企業雇用原企業職工作出規定約束。在擬定職工安置方案時,為便于壓低產權轉讓款.有意漏算或少算職工安置費用,未依據《勞動法》等法規的規定以及當地政府出臺的有關規定執行。
——逃避其他責任
有此企業借改制之名,行逃責之行,如逃逸銀行或其他債務,甩掉人員包袱等,最終此企業改制應承擔的經濟責任都會集中在政府和全社會。此股逃避經濟責任或社會責任的逆流將帶來市場經濟背景下不公平競爭的負面影響。劣勢企業均可通過改制脫胎換骨,也就沒有企業愿意下功夫經營好企業。
問題二:未能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未達到改制目的,導致改制失敗
首先,國有企業的資產產權,由于歷史原因,要搞清楚比較困難,有的企業改制以后資產的產權歸屬和產權邊界仍然不清。其次,按照公司制企業組建起來的改制后的企業,股東大會并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流于形式走過場。股東大會股東表決權行使過程中存在問題,有悖立法宗旨。公司股權集中,董事會形成“內部人”控制局面。監事會形同虛設。最后,由于改制后企業管理人員的素質等因素的影響,導致企業的內部管理沒有得到規范。這使得在付出了較大的改制成本后,改制企業仍然不能有效率地運轉。
如何加強內部審計以規范企業改制
首先,加強改制企業的內部審計監督作用,對改制過程進行全程監控。
內部審計應當介入企業改制的全過程。由于改制程序復雜,涉及到的法律法規也多樣,所以內部審計部門應提高自身業務水平,學習改制相關的法律法規,學習資產評估、企業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從而監督改制過程,并保證改制后的企業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提高管理效率。
審計過程應該盡可能多的獲取有關改制企業的資料,尤其要十分注重計算機審計技術在改制中的運用,因其獲得的電子數據大多比較可信,并能提供重要的審計線索。
第二,監督防范改制中侵犯企業相關方的利益。
改制中國有資產容易流失,主要是由于降低轉讓價格或者付款不實導致最終不付款,從而導致國有資產的巨大損失。內部審計部門應該采取以下措施予以防范:
——弄清國有資產產權,防止產權不清的國有資產被個人或者利益團體占為己有。要進行全面的資產清查,摸清企業家底。實物資產的清查重點是審查賬目、賬證、賬卡、賬實是否相符。查清有賬無物、有物無賬資產,分清不良資產項目及數額,確認待處理損失數額;債權債務要通過詢問方式,取得對賬單,核實賬面余額的真實性;對改制前的或有事項包括未計的收支、擔保、抵押和未決訴訟等,也應予以重點關注,盡可能掌握真實、全面的情況;對所有者權益,重點是在全面核準企業資產、負債的基礎上,確認凈資產數額及其構成,分析、了解凈資產收益率和資產的實際變現能力;實在是難以確定產權資產、權益或者負債,可以采取暫時擱置,等清楚以后再做處理。
——保證國有資產估價公正。資產估價等方面需要聘請資產評估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對資產進行清查和評估。內部審計應積極配合,對外部審計出具的審計、評估結果進行審核,做到內部審計與中介機構面對面,中介機構與被改制單位背靠背。在評價外部審計結果時,需要審查清產核資中介機構的資質,審核評估人員的執業資格;關注中介機構出具審計報告的合法性及公允性、評估結果的合理性、正確性,有無任意壓低國有資產的行為;防止中介機構與企業串通舞弊;檢查評估后的賬項調整是否正確。
——關注員工利益是否按照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得到保護,資產交易中的付款是否真實。
第三,監督改制過程,保證改制后企業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
——必須保證改制后企業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其能有效運作的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等部門,檢查相應的《公司章程》等是否完善。
——檢查企業的內部管理部門設置是否合理,是否按照內部控制規范建立了內部控制,并建立了相應的控制規定和設置了合理的內部控制流程。
——要保證改制后企業的組織機構、內部控制等有效運作,還必須有相應素質的員工,應根據改制后公司的需要,有針對性地加強員工培訓。
——企業信息化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推動力量,改制企業應加強信息化建設,信息化手段對于規范改制后企業的管理運作往往能夠起到很好作用。
作者單位: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北京華特恒信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