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施工企業面臨來自內外環境的各種風險因素,必須建立和完善自身的財務風險預警體系
建筑施工企業財務預警體系的建立
趙晨曦
目前,由于建筑市場尚不規范,工程招、投標管理沒有完全法制化、規范化,不正當的競爭依然存在。同時在項目管理過程中,偶然性的不可預見因素出現,也會給建筑施工企業帶來一定的管理和經濟風險。建筑施工企業面臨來自內外環境的各種風險因素,必須建立和完善自身的財務風險預警體系。為了防范和規避風險,應通過計算財務預警指標和對企業的會計報表及其相關經營資料進行分析,以便及早發現和預測財務風險,最大限度地避免或降低財務風險。
一、建筑施工企業面臨的主要財務風險
1.企業盈利能力仍然不強,主要是主營業務利潤的增長幅度遠遠低于主營業務收入的增長速度,工程項目競爭激烈,讓利現象嚴重,同時建筑材料價格、勞務用工價格等持續走高,導致工程總成本的增長,個別建造合同項目存在虧損風險。
2.企業營運能力仍然不高,從資產結構看,應收賬款金額居高不下,應收賬款周轉率低,應收賬款發生壞賬風險很大,潛虧風險增加,企業存貨金額迅速增加,存貨周轉率偏低。
3.從企業的償債能力看,表現為過度舉債,資產負債率居高不下,利息負擔沉重,到期債務喪失償還的能力,流動資產不足以償還流動負債。
4.從企業現金流量看,表現為經營活動現金凈流入量低,缺乏償還即將到期債務的現金流,部分生產經營所需的設備投入需要依靠銀行借款資金。
5.從企業發展能力看,企業經營規模盲目擴張,盈利模式單一,同時又變現為投資過多過濫,攤子鋪得過大,效益低下。
上述財務風險,是導致施工企業發生財務危機的重要因素。只有針對可能造成財務危機的因素,建立財務預警指標體系,采取監測和預防措施,才能有效防范財務風險,控制財務危機。
二、建筑施工企業財務預警管理體系的建立
為了提高企業財務預警指標體系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在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的建立中,應堅持實用性和可操作性,預警指標不宜過多。具體按以下五個順序實施:一是設定財務預警指標,二是預警指標標準值的選擇,三是計算設定預警指標的實際值,四是通過預警指標實際值和標準值的比較,分析判斷警度,五是編制財務預警分析報告。
1.財務預警指標設定,不同的企業所處的行業不同,財務結構、資本結構也不盡相同;同一企業的不同歷史時期,財務風險存在和發生的特點也不一樣。根據建筑施工企業所處的行業、規模和經營情況以及面臨的主要財務風險,財務風險預警指標應以償債能力指標和盈利能力指標為基礎,營運能力和發展能力指標為補充。同時重點突出現金流量指標。主要包括:(1)償債能力指標(3個),速動比率、資產負債率、已獲利息倍數;(2)營運能力指標(4個),應收賬款周轉率、存貨周轉率、流動資產周轉率、總資產周轉率;(3)盈利能力指標(4個),主營業務利潤率、成本費用利潤率、總資產報酬率、凈資產收益率;(4)發展能力指標(2個),銷售(營業)增長率、總資產增長率;(5)現金流量指標(3個),現金流動負債比率,經營活動流入量、經營活動流出量比率。
結合建筑施工企業的行業特點,可以增設應收賬款增長率以及應收賬款占總資產的比例等兩項重點管理指標。
2.預警指標標準值的選擇,對于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盈利能力、發展能力以及現金流量預警指標,根據國資委每年度發布的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業(全行業或大型企業)主要財務指標的優秀值、良好值、平均值、較低值、較差值,設定作為財務預警指標的“預警標準值”。對于其他指標,可以按照各企業目標期望值設定為“預警標準值”。
對于預警標準值的選擇,還可以根據企業近三年各項財務指標實際值參考同行業和同規模企業平均水平,或者參照同類上市公司(標桿企業)相關指標值,結合企業管理預期測算確定。
3.計算實際值,根據企業的財務報告數據計算出財務預警指標的實際值。
4.通過比較分析,判斷警度。警度判斷是為了更加形象地標識企業財務風險所處的級次,應該把財務風險預警區間分為安全區(綠區)、預警區(黃區)、危機區(紅區)三個區域。根據管理需求,可以設定當企業財務指標值低于行業較低值時,為重警(危機區、紅區),指標值位于行業平均值與行業較低值之間時,為輕警(預警區、黃區),指標值位于行業平均值以上時,為安全區(綠區)。指標在安全區,表示發生財務危機的可能性較?。恢笜嗽陬A警區,表示存在發生財務危機的可能性;指標在危機區,表示發生財務危機的可能性較大。根據對比分析,對照相應的預警區間就可以判斷出各企業相關財務能力指標的預警警度。
5.編制財務預警分析報告。根據財務預警指標分析,結合企業其他相關部門收集的相關信息,由企業財務管理部門撰寫財務預警分析報告,提交企業經營管理層,為其提供決策資料。分析報告至少包括以下內容:(1)描述財務預警指標的對比結果;(2)初步判斷財務預警指標不利變化對公司可能產生的風險;(3)分析財務預警指標變化的原因;(4)提出改善措施。
三、建立企業財務預警體系應注意的問題
財務預警指標體系的建立和運行,對企業的基礎管理和管理人員素質要求較高,必須做好基礎工作,否則,財務風險預警將成為空中樓閣。
1.高素質的管理團隊以及企業負責人的高度重視是企業財務預警指標體系運行有序、發揮作用的有力保障。制度的關鍵在于落實。對財務風險的控制是財務人員的責任,更是企業負責人的責任,同時還需要各個職能部門通力配合。企業可以成立由總經理、總經濟師、總會計師以及規劃運營部門、綜合監察部門、財務管理等部門成員參加的預警防控領導小組。
2.規范真實的財務會計信息是準確進行財務預警的前提。財務預警指標體系大量引用和分析企業的會計信息,企業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規范性將直接影響到財務預警指標體系的建立和運行效果。
建立在虛假的財務數據基礎之上的財務風險預警肯定會與企業的實際情況相背離,根本談不上控制企業財務風險。
3.建立完善靈敏的財務信息系統。隨著ERP等財務軟件的成熟,財務信息系統在企業管理中的作用越來越大,離開財務信息管理系統,將大大降低企業財務預警效率和效果。
4.完善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建立財務預警指標體系對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內部控制制度可以提高財務預警的準確性。
5.財務預警的分析要通過現象看本質,簡單地通過財務指標的計算和分析還不能完全說明企業真實的財務風險情況,在對企業進行財務風險評估時,要做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挖掘出財務預警指標變化背后的企業日常經營決策過程,透過現象看本質,才能使財務風險控制的各項措施真正發揮作用。
作者:趙晨曦 出處:《中國總會計師》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