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物视频网站,精品国产第一国产综合精品,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欧美人与zoxxxx视频

免費咨詢電話:400 180 8892

您的購物車還沒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將 1 件商品添加到購物車

去購物車結算>>  繼續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是: 首頁 > 免費論文 > 金融銀行財務會計論文 > 養老金融: 新金融準則實施與養老產品凈值化計量

養老金融: 新金融準則實施與養老產品凈值化計量

 2021年12月,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規范和促進養老保險機構發展的通知》(銀保監辦發〔2021〕134號),要求養老保險公司進一步聚焦養老主業,通過養老保障管理業務的轉型和養老金融工具創新,強化長期養老屬性,更好地服務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建設。

 

在養老金融產品轉型和創新的過程中,產品凈值準確計量、合理反映基礎資產的收益風險水平是實現業務規范化發展的必要環節。養老金融產品的會計核算和凈值生成應該參照企業會計準則的要求,這有助于規范產品運營,提高凈值的可比性和透明度,促進受托機構增強風險意識并提高風險管理水平,保障投資者利益。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二十國集團要求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加緊修訂金融工具等會計準則,以解決原會計準則下金融工具分類隨意性較大、有關企業對貸款等金融資產減值計提不及時、不足額等問題。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于2009年啟動了金融工具準則改革項目,于2014年發布了《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9號——金融工具》(IFRS9),于2018年1月1日正式生效并取代了《國際會計準則第39號——金融工具》(IAS39)。

財政部于2017年印發了《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財會〔2017〕7號)、《企業會計準則第23號——金融資產轉移》(財會〔2017〕8號)、《企業會計準則第24號——套期會計》(財會〔2017〕9號)及《企業會計準則第37號——金融工具列報》(財會〔2017〕14號)的修訂稿(以下簡稱“新金融工具準則”),保持了國內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持續趨同。

新金融工具準則簡化了金融資產分類,引入了預期信用損失法作為金融工具減值的基礎,簡化了嵌入衍生工具的會計處理,提升了套期會計的適用性,并加強了風險管理與會計處理的結合。

對于養老金融產品而言,新金融工具準則的實施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影響。

 

一是對于投資端金融資產的分類判斷。

在新準則下,金融資產由之前的四分類變為三分類,包括以攤余成本計量(AC)、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FVOCI) 和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FVTPL) 三類。受托機構需要根據管理該項資產的業務模式和該項資產的合同現金流量測試進行判斷,部分資產由于無法通過合同現金流量測試需要重新分類到公允價值計量,這對非標準化投資或另類投資的結構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來的投資結構設計需要前置考慮資產分類和后續計量的影響,部分投資結構的可行性需要重新評估。

 

二是金融資產減值。

新金融工具準則強化了金融資產減值的要求,以預期信用損失為基礎對金融工具的減值進行會計處理,并考慮包括前瞻性信息在內的各種可獲得信息。對于養老金融產品而言,分類到以攤余成本計量(AC) 和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FVOCI) 的資產均需要計提減值,在凈值層面反映資產風險質量的變化影響。在新金融工具準則轉換時點,金融資產的減值計提通常會引起凈值的下滑,需要提前做好投資者教育和引導。

 

三是金融資產估值。

新金融工具準則實施后,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FVOCI) 和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FVTPL) 的資產均需要采用合理的估值技術進行計量,其主要影響為對于不存在活躍市場、在活躍市場中沒有報價或沒有第三方估值的資產,直接使用成本作為公允價值的操作方式難以維系,估值的隨意性降低。在建立估值模型對這類資產進行估值后,市場價格的波動或資產風險水平的變化將傳導為資產價格的變動,進而引起凈值的波動。

 

 

 

新金融工具準則實施與凈值計量建議

?

伴隨著養老金融產品的轉型,受托機構在業務管理的過程中,應該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的要求完善凈值計量方案


首先,從技術方面建立新金融工具準則實施方案。

 

明確金融資產分類、估值和減值計量方法和實施標準。分類方面,受托機構應確定各類資產的合同現金流量測試規則,特別是對于非標準化投資,需要充分考慮超額收益、提前償付、第三方回購、杠桿等條款設計的影響,并結合養老金融產品特點以及各產品下配置資產的策略和管理模式,確定開放、封閉或類貨幣產品的分類方法。對于符合攤余成本計量要求的,建議建立公允價值與攤余成本的偏離度監測機制,確保攤余成本法下凈值計量的合理性。估值方面,重點關注沒有報價或沒有第三方估值的資產,主要包括非標準化債權投資、非上市股權投資、不動產類投資、非公開發行債券以及風險資產,需要結合資產特征和風險屬性建立估值方法。減值方面,納入減值計量范圍的資產通常包括債券投資、非標準化債權投資、銀行存款、回購及應收賬款投資等,受托機構需要結合自身風險管理基礎和數據質量,建立風險階段劃分標準和減值計量方案,確定各類資產的減值計量參數。

 

其次,全面評估新金融工具準則實施的影響。


梳理存量產品所持有的金融資產在新金融工具準則下的分類情況,根據分類結果進行定量測算,評估新金融工具準則實施對產品凈值的影響,并在合理范圍內通過資產配置策略調整或技術方案優化等方式進行調節。識別受新金融工具準則實施影響的業務、工作流程、管理工具及系統等,提前做好轉換策略和應對方案。

 

再次,從管理機制、業務流程、風險管理、產品設計、數據系統、能力建設、外部溝通等七個方面做好配套改造。


具體而言,管理機制方面,受托機構應完善估值和減值管理制度、會計核算政策,建立凈值管理決策機制,并建立覆蓋模型管理與變更、日常計量管理、凈值監測、第三方機構管理等方面的管理要求。業務流程方面,金融資產的分類工作需前置到投資委托環節,在資產配置時充分考慮資產分類及后續計量可能帶來的凈值影響,提前做好資產組合的結構擺布。風險管理方面,金融資產估值和減值計量依賴于準入審批、投后管理和風險管理的標準和工作成果,管理的穿透程度和精細化水平直接影響了會計處理的粒度,特別在減值計量方面,風險階段劃分標準和違約率、違約損失率等參數的選擇,通常依靠于資產風險分類判斷、內部評級信息和風險項目的認定標準和管理基礎。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向促進受托機構完善風險管理工具,強化風險管理水平。產品設計方面,一方面是產品轉型將伴隨著存量資產整改和產品改造;另一方面部分業務策略的可行性將受到估值和減值模型的影響,需要產品設計階段提前做好壓力測試和情景分析,提升組合管理能力。數據和系統方面,完善數據的標準化建設,提升數據質量是準確計量的前提;此外,分類規則的變化、估值和減值模型的建立也需要信息系統進行配套改造和功能升級。能力建設方面,產品的凈值計量引入了新的模型,模型的開發、驗證、日常維護以及模型計量結果的分析和應用,都對受托機構的計量和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外部溝通方面,受托機構需要根據產品凈值計量方法的變更修訂受托合同相關條款,同時就新金融工具準則實施事項及潛在影響,受托機構需要及時進行信息披露,提前與托管人進行溝通,并做好投資者教育和引導工作。

 

最后,以新金融工具準則實施和凈值計量下的模型建設為切入口,提高風險管理和組合管理水平。



一是在風險預警的基礎上,完善風險限額指標體系,實現組合和資產類別的風險監測。二是引入情景分析、壓力測試、績效歸因等工具,實現風險的量化評估和回溯分析,及時識別敏感資產和薄弱環節,以此作為資產配置策略調整、組合管理和應急管理的參考,提高主動管理水平。


 

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

<th id="q6zaz"></th>
    1. <del id="q6zaz"></del>

    2. <th id="q6zaz"></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