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內部控制制度作為現代管理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醫院管理的重要手段。加強醫院內部控制制度建設,是規范醫院經濟活動及相關業務活動、防范和管控內部運營風險的重要舉措。“醫院的內部控制建設是整體性、動態性的工作,是對預算執行過程的控制,是以內部控制制度為抓手推動單位管理。內部審批、采購、物流也要與內部控制、預算相結合。”全國高端會計人才、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總會計師劉宏偉對《中國會計報》記者表示。
將內部控制與績效考核有機結合
“內部控制是強化預算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內部控制是預算的落實、是績效考核的基礎和保證,可以確保績效考核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績效考核是內部控制實施效果的驗證,是對內部控制執行結果的考核。”劉宏偉表示。
建立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新模式,并達到一定的規模和效率,需要依靠制度的構建和流程的梳理才能完成。對此,劉宏偉表示,在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黨委書記兼院長高度重視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始終堅持“一把手工程”的理念,堅持層層“一把手”負責制。
劉宏偉告訴記者,醫院在貫徹落實內部控制的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適用性等原則的過程中,把戰略思想、民主思想潛移默化為自身的醫院文化,慢慢滲透到每一位員工的血液中,成為醫院全體員工的價值理念和行為規范。同時,依據“分事行權、分崗設權、分級授權”的要求,在醫院內部的部門管理、職責分工、業務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約和相互監督機制,加強內部流程控制。
堅持預算管理為核心,有可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將支出預算與績效考核有機結合。醫院將與科室績效考核有關的醫療設備、耗材等支出納入到對科室的績效考核中,約束科室購買醫療設備的沖動,為醫院控制設備購置預算提升理念,從源頭上控制醫院成本,培養員工節約成本的意識。
劉宏偉介紹,在購買專業設備時,醫院相關科室會集體認真、反復討論,并向歸口管理處室提交書面申請報告和論證材料,書面申請報告有本科室三分之二以上的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稱人員簽字方可通過。另外,歸口管理處室接到設備購置申請后,立即組織論證。論證通過后,同意購置的報計劃財務處,由計劃財務處匯總后報醫院預算管理委員會;論證不通過的寫明理由,返回科室。
“除此以外,醫院的醫療設備購置預算保持與醫療服務項目收費政策相一致。各科室申請購置的醫療設備,如果沒有收費項目和標準,科室要同時向醫院價格管理科報送成本測算資料和定價標準,由價格管理科向醫療保障局申請收費項目,在沒有批準前不得購買該醫療設備。”劉宏偉說,購買設備后,相關科室會控制設備閑置,避免造成資源浪費。
“在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我們會時常梳理醫院的業務流程。在保證內控手冊質量的前提下,對手冊的內控流程、控制節點、風險防控措施進行優化和簡化。”劉宏偉告訴記者,醫院的內控手冊包括基本內容規范,包括總章、風險評估、單位層面控制、業務層面控制、評價與監督等部分。
此外,內控手冊編寫完成后,編者會對醫院相關部門及人員就內控設計的基本理念、制衡方法、主要業務控制流程、具體操作要求等內容進行講解和培訓,并根據實施情況在一定時期內對手冊進行個別調整與修改,指導完善與內控相關的管理制度,以及內部控制流程。
四大措施助力醫院內控管理
醫院活動中的風險是否能夠得到有效控制是公立醫院內部控制工作的關鍵。劉宏偉介紹,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采取四大措施,加強質量控制和完善實施內部控制。
第一,在內部控制實施步驟方面,調研報告是內控手冊有用性的基礎,也是高標準內控手冊質量的基礎措施,可以保證內控手冊與客戶業務高度一致。在管理資料控制上,醫院按照“內控調研資料清單”要求,按時收集相關資料,了解醫院管理的現狀,查找薄弱環節,進而確定重點調研方向,嚴格復核內部控制目錄和醫院的資料清單。
在調研訪談控制上,主要是做好《調研訪談記錄》,內容包括:部門或崗位職責、管理崗位的重點內容、管理中容易出現的問題、應采取哪些控制措施等。并且,嚴格按照醫院內部控制質量的要求,對《調研訪談記錄》進行全面審核。
在調研報告控制上,實施人員需要設計醫院的管理流程,并對整個流程進行詳細描述,對流程缺失的醫院管理進行流程再造,對醫院整體內部控制管理提出相關建議,編制《內控調研報告》,進行審核修改。
第二,在醫院風險點的控制方面,《內控調研報告》完成后,醫院會根據管理流程圖列出的各個控制節點和職責查找風險點,將全部管理流程查找完畢后,匯總形成《風險清單》。內控實施人員針對確認的風險點,測算“風險發生概率”,確認“風險危害程度”,制定“風險應對策略”。對相關資料進行質量審核,通過《內控手冊》進行控制實施。
第三,在內控風險評價標準方面,醫院相關部門加大對內控制度建設的監督檢查力度,制定可行的檢查規劃,表揚先進、通報落后,促進內部控制制度建設持續前行,逐步達到防范和管控風險的目的。
第四,在人才培養方面,內部控制是轉變公立醫院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重要工具,內部控制建設的專業性較強。醫院正在加強對專業人員的培養,保證內部控制建設質量,以達到防范和管控風險的目的。
持續加強內部控制制度建設
加強內部控制是完成年度工作目標的雙效抓手,是提高單位內部管理水平的有效方法,是提高單位服務效率和效果的重要保障,是預防權力腐敗的重要基礎性制度,是為單位領導履職保駕護航的防火墻。
針對如何更好地加強內部控制制度建設,劉宏偉提出如下建議:
一要明確目的。保證單位經濟運營的效果與效率,保證單位財務報告的可信賴度,保證單位遵循相關的法律法規。
二是從內部控制相關要素入手,即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內部信息溝通、監督等。其中,控制環境是基礎,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溝通是內控體系的核心環節,監督是對其他要素的持續檢驗和再控制。
內部環境是基礎,是單位建設內部控制的土壤,是一切內控制度、流程、控制點得以實施的根本條件。
明確風險評估是內控建設的方向,不是所有的操作都需要管控,需要使用繁瑣的流程進行防范。內控體系強調成本效益原則,注重單位經營效果效率,就必須注重風險評估,以風險為導向建設內部控制體系,非重大風險可以酌情簡化,但是重大風險就需要將制度、流程和控制環節建設好。
控制活動是內控體系的核心環節,將控制活動嵌入在業務流程中得以保證實施,并應留下控制痕跡以供檢查監督。
疏通單位信息溝通渠道。信息溝通是部門之間、上下級之間、各管理級次之間良好的溝通渠道。
加強監督工作。監督檢查是使內部控制成為閉環的重要組成部分。缺乏監督環節,內控將不能持續優化與提升。
三是從重要業務領域、重大業務事項、重點業務環節入手,準確判斷單位經濟性活動風險存在的位置,并對其進行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