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湘潭大學計劃財務處 鄧 瓊
2017年4月,教育部等五部門聯合出臺《關于深化高等教育領域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的若干意見》(教政法〔2017〕7號)(以下簡稱《意見》),針對經費使用、監管服務等方面改革任務提出明確要求。2018年以來,湘潭大學深入落實《意見》精神,以師生滿意為宗旨,創新管理機制、優化服務環境,將高校財務“放管服”改革“落實落細落小”。
一、創新預算管理,實行預算編制分大類、預算執行按科目的運行機制
預算管理是高校財務管理的中心環節,為確保“放管服”改革落到實效,學校以創新預算管理為起點,切實優化預算運行機制。在預算編制中,進一步規范學校預算項目分類,將各單位經費分為基本運行經費、基本業務經費、專項業務經費,不同類別經費采用不同的預算編制方式。一是基本運行經費沿用定額標準計算,根據學校財力緊缺程度動態調整定額,并逐步推行辦公用房資源占用費、水電費、物業管理費等成本分擔機制。二是基本業務經費簡化編制,實行分大類預算,由院系(部門)根據業務規律劃分大類,結合本單位工作重點,在大類內自主統籌安排使用各項經費,增強院系辦學自主權和辦學活力。三是專項業務經費預算安排充分考慮到學校實際財力情況,分輕重緩急對項目進行排序,優先保證重點項目,在不改變項目用途的前提下,允許在批準的預算限額內自主統籌使用項目資金,切實擴大院系經費使用統籌權。
在預算執行中,通過厘清職能部門與教學院系對支出事項的責任劃分,建立審批權限與支出責任相適應的支出審批制度。具體操作當中,首先,逐項落實支出審批事項的政策依據,取消沒有政策依據、或者依據不充分的審批;其次,分級次、類別清理審批事項,解決財務部門與業務部門之間、業務部門與教學院系之間的重復審批問題;再次,優化審批方式,將以財經政策合規性審查為主的審批事項,通過技術手段固化到財務管理系統當中,實現審批的自動控制,從而減少審核環節,簡化審批手續。例如將經濟科目通過明細分項預算編制固化到預算系統,通過預算系統與核算系統對接,精準控制“其他工資費用”“咨詢費用”“勞務費用”“交通費用”等敏感費用的開支,并通過實行項目負責人負責制,簡化審批流程。
二、賦予科研經費管理更大自主權,增加科研人員獲得感
為解決飽受科研人員詬病的“管得太死”等問題,學校一是完善科研經費管理制度。根據中央50號文件精神,近年來學校系統修訂并出臺《湘潭大學橫向科研經費管理辦法》《湘潭大學縱向科研經費管理辦法》《湘潭大學野外科研出差費用報銷實施細則》等6個文件,建立了科學完備、權責明確的科研經費管理體系,有效保障了經費使用的合規合法。二是下放科研經費管理權限。首先是將預算調整審批權限全面放開,讓項目負責人具有完全自主權,并嚴格規定科研部門受理審批時限,隨時受理調整。其次對間接費用比例進行了調整,如自科經費學院占10%,課題組占75%,課題組的間接費用全部為項目組績效,由項目負責人自主分配。再次橫向項目按合同執行,項目結題后剩余經費全部作為課題組績效。三是簡化科研審批流程。對于個人科研經費,實施項目負責人負責制,落實項目負責人管理經費的主體責任;對于存量科研經費,重新編制預算,對于新增科研經費,要求全部編制預算,實現科研經費預算管理全覆蓋,確保預算精準執行,并切實簡化審批流程,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經費管理自主權。
針對把“科研人員逼成會計”等問題,學校找準反向,2017年,在全校范圍內開始實施科研財務助理制度,著力提升科研服務水平。為保證制度落到實效,一是克服實施當中既缺專門資金支持也無專職人員供給的實際情況,從財務、人事、科技、社科、院系等多個口徑分別給予政策支持,支持院系、項目組配備專職科研財務助理人員。二是全面提升助理人員的業務能力,學校財務聯合科技、社科等部門分期開展業務集中培訓,系統講解科研預算編制、報賬基礎知識、結題結項等科研經費管理的具體業務;同時建立了學習QQ群,劃分班組,由班主任老師布置作業、批閱作業線上學習,鞏固學習成效。三是精簡材料、加強宣傳。學校正在編發《湘潭大學自然科學項目財務報賬參考手冊》《湘潭大學人文社科項目財務報賬參考手冊》,按照科研項目預算詳細列明了報賬需要提供的相關發票、清單、合同等必要材料,加強宣傳引導,爭取不讓老師多跑一趟路。
三、“管、放結合”,積極開展制度創新
推進高校財務“放管服”改革,實現“管理思維”到“服務思維”的轉化,就是要解放思想、跳出固化的傳統思維定勢,積極開展制度創新。為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優化事權與財權的配置,2018年,學校以支出事項為核心,切實推進大額支出事項審批制度,建立“錢隨事走、費隨事轉”的財務管理體制,嚴格事前審批、強化事后監管。在具體實施當中,對于一般支出事項,抬高分級審核上限,擴大審批權限,落實經費使用人員的主體責任;對于大額支出事項,要求事先辦理事項審批手續,事后憑大額支出事項審批單及相關票證,由單位負責人直接簽批報銷。這一措施一是確保了領導對學校重大工作的掌控權,二是大大減少了簽批手續。
為進一步規范資金的分配使用、提高支出事項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強化資金監管,2015年,學校實施《二級單位黨政正職不直接分管財務工作的有關規定》,構建二級單位“副職分管、正職監管、集體決策、民主監督”的財務運行機制,并對重大經濟事項實行“聯合審批制”,加強二級單位內部控制體系建設,規范單位財務管理。
四、推進互聯網+財務服務平臺建設,優化運行環境
提高財務信息化支撐能力,既是“放管服”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教育部關于實施新政府會計制度的具體要求。近年來,依托“智慧校園”整體建設,學校已初步建成上下貫通、功能完備、體系齊全的內外部信息系統。改革以來,瞄準方向精準發力,以整體規劃、資源整合、合理布局、開放高效為目標,努力開展信息系統建設的拓展和提升。在實踐當中,一是注重加強頂層設計,重構內部信息系統格局,弱化核算系統的中心地位,強化以管理需求為導向的系統建設,構建預算管理、資金管理、決策分析并駕齊驅的全生命周期信息體系。二是橫向整合財務信息平臺,形成以學生繳費、網上辦公、實時查詢、資訊發布為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開辟一條全方位、一站式、多功能的互聯網+服務渠道。三是充分挖掘服務需求,完善現有信息平臺功能,做到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如持續建完善學生繳費平臺,目前已實現線上運行微信公眾號、網上銀行、手機APP等多元平臺,線下支持微信支付寶掃碼、銀聯刷卡、簽約代扣、現金等多類結算工具,不留死角實現全天候、全地域、無障礙繳費。四是業財融合,跨部門協同管理,提高業務處理效率,實現全過程控制。將財務信息系統與教務管理系統、科研項目管理系統、資產管理系統、大型儀器設備管理系統、迎新管理系統、離校管理系統等對接,共享信息,消除信息“孤島”,打通覆蓋經濟活動全過程信息通道。五是利用信息化手段解決“報賬難”問題。按照“明細預算控制、事先授權經辦、線上分類申報、線下匯總審批、審批流程提示、提交單據報銷、短信告知進展”的思路,自主研發了符合我校校情的網絡報賬系統,該系統通過實施明細預算控制,確保預算精準執行;審批過程中根據經費性質提示逐步提示審批流程,不讓老師跑冤枉路。
五、加強隊伍建設,全面提升服務動能
打鐵還需自身硬,“放管服”改革說到底是一場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為建造一支專業素質高、業務能力強、富有創新精神的財務人才隊伍,學校采取全方位措施切實提升財務人員素質,目前已形成高級職稱人才占比高、引領有力,中級職稱占比大、動能充足的良好格局。在現有28名在職在崗財務人員中,高級職稱11人,中級職稱16人,碩士以上學歷18人,其余皆為本科學歷。
在抓隊伍建設方面,一是堅持每周一次政治業務學習不動搖,2018年全年共組織政治業務學習40余次。二是通過剛性輪崗制度實現跨科室跨業務之間的輪換,弱化科室之間業務沖突的對立感,財務人員的管理能力、專業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得到明顯加強。三是分層分類開展培訓工作。學校財務每半年制定科級干部和骨干人才培訓計劃,優化人才知識結構,發揮業務尖兵作用。同時借力行業協會優秀師資,充分發揮會長單位、理事長單位、秘書長單位的優勢,僅2018年,學校財務相繼選派20余名優秀財務人員參加各級高質量培訓班。四是借助實踐活動,開展團隊建設。如聯系業務實際,舉行“憑證裝訂大賽”等,表彰業務能手,加強會計基礎建設工作;組織全體成員觀看職業道德教育系列影片活動,培養廉潔自律的職業操守,形成風清氣正的財務文化。
2018年學校還承辦了湖南省教育會計學會湘中片組新政府會計制度培訓工作,30余所高校近170名財務審計業務骨干參加了培訓,提升學校美譽度同時,促進了行業交流。
高校財務堅持“放管服改革”,唯有以師生滿意為中心,堅持不懈將改革向縱深推進,才能真正激發廣大教學科研人員教書育人、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改革以來,學校財務開展了大量工作實踐,也取得了一定階段性成效,但離師生滿意仍有差距。今后,將進一步在加強管理、提高服務上下功夫,將改革措施落實落細落小,做深做細做實每一項具體工作,持續釋放改革紅利,真正做到“接得住、管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