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用數據講好醫院發展的故事,用報告來發表會計人對醫院業務活動的洞見,給不同的管理運營團隊尤其決策者以啟發和參考,是會計人的主業,也是會計基本職能之一。然而,這項工作我們做的并不好,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突出表現就是大家辛辛苦苦做出的報表,寫出的分析往往被束之高閣。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對會計人而言,外部原因包括幾個方面:
一是公立醫院的特殊屬性。醫院具有商業屬性與社會屬性雙重屬性,決定著醫院財務信息的特殊性。一方面,會計作為商業社會通用的語言,需要以價值計量為核心,以幫助組織價值最大化為目標,運用商業會計的計量屬性,對醫院財務活動進行計量,記錄價值創造的過程、評價價值創造的效率、界定價值分配的路徑。企業的商業屬性越突出,會計信息產生的規則越細致,會計信息的解讀越重要。另一方面,公立醫院,作為民生行業,事業單位,雖然有收支平衡的經濟壓力,但社會責任屬性、政府特殊管控、多元績效評價等特點突出,這就使得承載了商業屬性的會計信息在管理者關注的各類信息中常常處于從屬甚至次要的地位。
二是財務會計系統天然的缺陷。目前通用的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是基于工業時代制造業價值創造的要素和邏輯量身定制的。在知識經濟時代,尤其是屬于技術密集型的醫院,知識資本、業務模式、信息化水平、組織文化等反映醫院核心競爭力的因素沒有被納入到會計要素設計中來,會計報告信息不全面。另外,醫院作為業務復雜、協同多、流程個性化的服務行業,要素的流轉和產出等環節難以及時、準確記錄,會影響會計信息的可靠性。目前,會計信息更多的是反映歷史和過去,在預測未來方面作為不大,也影響了會計信息的有效性。
三是醫院目前的運營管理模式。在精細化管理模式下,大家會習慣用數據來說話,會計報告作為運營的結果和管理的證據,受到的關注程度會比較高;在粗放管理模式下,更多時候是靠感覺來辦事。這也是目前公立醫院重技術輕運營、重投入輕管理等現象普遍存在的原因所在。公立醫院目前日子還能過下去,誰也不想那么錙銖必較,算來算去的。何況算清帳的結果,你會發現,總是要歸因到某個團隊、某項工作上。不是“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而是日子不好過,才會去轉型,信息才重要。而轉型是個比較漫長的過程,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之下不懈的努力。
四是管理者的知識結構。報告閱讀者大部分沒有財務專業背景,看不清楚這些數據與日常決策、業務活動的關系。資產負債率、資產收益率、資產周轉率、流動比率、速動比率......一大堆唧唧歪歪枯燥晦澀的指標和數字,到底是什么關系,到底在說些什么?許多人看不明白。在醫院管理職業化的大背景下,有醫學背景的員工要著力提升管理素養,有管理背景的要努力懂得業務常識,不同專業背景的管理者能夠在接近的語境下討論管理問題和發展問題,是大勢所趨,但這有很長的路要走。外部原因是客觀存在,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難以改變。因而,在大部分情況下,糾結于外部問題于事無補,糾結外部原因只會讓自己心安理得的滿足現狀、裹足不前。與此相反的是,我們要習慣于向內找原因。按照“價值鏈”理論,非增值作業是摧毀價值的無效作業,是企業希望且通過價值鏈的優化進行消除的作業。我們需要首先用閱讀者的視角,以提高報告的可讀性和有用性為出發點,從自身改變的可行性來思考目前的會計報告存在哪些問題。個人認為,這方面的原因主要是以下三點:
第一,分析報告內容不全面。分析報告主要寫了數,沒有寫事,信息價值不高。財務數據是醫院運營的結果,是業務活動的疊加形成的,如果只有結果數據(是什么),沒有運營活動的原因分析(為什么),閱讀者看了之后,就不容易關聯到行為和措施的改進(怎么做)。如果會計信息不能和閱讀者的工作、崗位職責緊密關聯,給出精準的提示,閱讀者關注度自然不高。
第二,分析報告結構和邏輯沒有以閱讀者為本。財務分析往往是按照會計人習以為常的邏輯展開的,從資產負債表開始,然后是收支表,現金流量表,關鍵指標分析等等......在注意力如此稀缺的時代,不是關鍵信息優先,然后順藤摸瓜遞進展開,而是一大堆信息很平面的、沒有層次的擺在一起,別說沒有專業背景的,就是會計人自己,也感覺眼花繚亂,不知道自己主要想說啥——什么都要說,就等于什么都沒有說。只有把枯燥的數字集、文字集轉換成因果聯系的生動故事,才能讓閱讀者沒有障礙的讀下去。
第三,分析報告表現形式不夠直觀。突出問題是,字多圖少,可視化不夠。互聯網時代,也被稱為讀圖時代,財務報告應該多上圖,少些字,先給圖然后再給文字注解。這樣可以讓信息更生動,更直接,更有沖擊力,以便于閱讀者消化吸收。在信息爆炸時代,善于把信息可視化、生動化是每個崗位、每個職業都必須具備的溝通硬技能,對于以提供信息為主業的會計人員而言,更是如此。這些問題,我們深究下去,就會發現,有認識層面,能力層面,態度層面等諸多原因,要解決問題,需要我們更深的、更系統的去思考。(作者單位:河南省腫瘤醫院財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