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州審計2001.8
淺述會計信息失真量化指標
朱永健 段正霞
2000年初,國家審計署在《2000年度經貿企業審計工作方案》中,把 1999年度企業的會計信息是否存在嚴重失真的問題列為檢查重點之一(重大問題追溯到以前年度),并要求計算企業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損益等的差錯率,揭示會計報表的失真程度。同年年底,財政部向社會公布了對159戶企業1999年度會計信息質量抽樣調查的結果。其中,利潤總額不實的157戶,共虛增利潤14.72億元,虛減利潤19.43億元,利潤總額失真度為33.4%,資產不實的有147戶,共虛增資產18.48億元,虛減資產24.75億元,資產失真度0.95%,所有者權益不實的155戶,共虛增所有者權益 19.36億元。虛減所有者權益18.48億元,所有者權益失真度1.82%。以上事實說明,作為一個審計工作者,應當充分認識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嚴重性,作好會計信息差錯率和失真度的定量分析,以有利于對審計事實作出準確判斷。
一、區分會計信息失真與會計信息差錯兩個不同概念
會計信息失真的本質含義是包括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等所記錄的數據與其反映的經濟活動的事實
有較大的數量偏差(正偏差或負偏差)。這就是說,從量的角度考察,會計數據與其反映的經濟事實之間的差錯(或差錯率)已經超過了一定的“限度”,以致會計數據中包含了超限的虛假成分,不能反映經濟事實的真相。因此,我們把一定限度之內的會計信息差錯直接稱為會計信息差錯,而把超過一定限度的會計信息差錯稱為會計信息失真。會計信息差錯和會計信息失真都是評價會計信息質量的主要指標。
對審計人員來講,屬于一般會計信息差錯或者較嚴重的會計信息差錯不判定為會計信息失真,屬于會計信息失真的則不判為信息差錯。這樣,可以提高審計人員的分析能力,加強責任感,提高辦案質量。
二、會計信息差錯和差錯率的計量
審計人員按照一定的審計程序和方法對任何會計事項進行審計,可能的審計結果有下面四種情況:
l)審計數小于會計數。這時的差額稱會計數“虛增”。或審計調減。
2)審計數大于會計數。這時的差額稱會計數“虛減”。或審計調增。
3)審計數與會計數比較的差額中,既有“虛增”,又有“虛減”兩個部分。
4)審計數等于會計數。這時的差額為零。
上面所謂會計“虛增”“虛減”或審計“調增”“調減”都是會計信息差錯的具體數量表現。我們認定“虛增”是錯,“虛減”也是錯,它們都是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直接國家。因此,我們用“虛增”“虛減”的絕對值之和表示任一會計事項中發生的差錯數。這樣,我們就可以給出會計信息差錯和差錯率的一般計算公式:
會計信息差錯數=會計虛增數十會計虛減數=審計調減數十審計調增數
會計信息差錯率=會計信息差錯數/會計數×100%
上面所說的“會計數”指記賬憑證、會計賬戶、會計報表等所列數據。“虛增數”“虛減數”指該數據的絕對值如: M集團公司 1999年度會計報表反映的企業管理費用為1955萬元,經審計管理費用為3304萬元。其中審計調增1397萬元,調減48萬元。那么。該集團公司報表中的管理費用差錯數為 1397+48=1445萬元。管理費用差錯率為1445/1955 × 100%=73.9%。
三、會計信息失真的量化指標
首先,我們根據會計信息失真量化的三個基本原則,即科學性原則,統一性原則,具體分析原則,給出會計信息失真的計量方法和量化指標:
1.按照前文繪出的會計信息差錯率計算公式計算差錯率(%)。
2.把2%定為會計信息失真與會計信息差錯的分界點(平均正、負偏差各1%), 2%以上的差錯車稱為會計信息失真度,2%以下的差錯率稱為會計信息差錯率。
3.會計信息差錯率和失真度的級別、性質:
0-l%差錯率會計流又一般差錯
1-2臀差錯率會計信息重度差錯
2一3%失真度會計信息一般失真
3—5%失真度會計信息重度失真
5- 10%失真度會計信息嚴重失真
10%以上的失真度,視具體情況定為“粉飾”,“舞弊”,“完全失真”等。
例如,某省審計部門對51家國有工貿企業 1999年度進行了財務審計,同時把會計信息質量作為審計重點之一。以會計報表數為準,審計結果的部分匯總資料如下(單位:萬元);
這就是說,該省通過抽查發現51家企業 1999年度的損益(實際為虧損)總額的失真度為75.16%。實際情況是,該年度51家企業損益報表虧損數為56790.75萬元,經審計核實虧損數為90 170.35萬元,所以,該報表損益數據已嚴重失真,會計信息已沒有可利用價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