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州審計2001.7
高新技術“產業會計”核算的幾個問題
蘇瑞娟
長期以來,我國的制造業是在高關稅保護下發展起來的。所以,我國制造業要想在中國入世后的市場上站穩腳跟,必須向高新技術企業化方向轉化。會計作為經濟的鑒證,應當反映并推動企業高新技術化進程。對此,我們認為,在會計核算上,有三個問題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
一、研究開發支出資本化更為合理
企業加大技術創新的力度,勢必形成巨額的科研開發支出。對這筆支出在會計上如何處理,將直接影響到會計報表上反映的收益水平和資產規模。傳統上出于穩健性原則的考慮,通常將其在發生時直接列作費用。我國目前在《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中就要求采用這種做法。然而應當看到,過度的穩健也會影響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有用性。在技術水平決定企業命運的今天,科研開發支出與企業的前途是密切相關的,已經有實證研究表明,將研究開發支出資本化或費用化會對股票的價格有顯著影響。因此,從會計信息有用性的角度考慮,將研究開發支出資本化更為合理。
另外,研究開發支出的資本化,可以避免出現因將研究開發支出費用化而導致的收益減少現象。從會計行為的影響而言,可避免企業為保持市場優勢不恰當地削弱研究開發支出的短期行為,從而為企業投人大量資金進行研究開發免除后顧之憂,有利于我國企業的新產品開發及生產工藝的改進,不斷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二、在用固定資產的價值應合理計量
入世后,中國企業和國外企業的競爭是全方位的,不僅要拼技術、拼管理而且還要拼設備。因此,會計工作應當重視對固定資產信息的反映。
傳統上固定資產的價值在取得時一經確認,除非以后發生產權變動,一般不再作調整。在工業經濟時代技術更新緩慢,固定資產原始價值與重估價值差別不大,這種處理方法有其適用之處。知識經濟時代,技術進步日新月異,固定資產尤其是科技含量高的資產更新換代速度快,如果繼續保持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而不確認實際已經存在的損失,不僅會使會計報表失去其應有的預測和決策功能,而且會妨礙企業生產能力的更新,影響市場競爭力。
目前美國的會計實務中確認固定資產減損的做法已經相當普遍。”如何聯系我國實務,解決固定資產減損的確認、計量、報告的操作問題,是擺在會計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要工作,對提高我國企業固定資產質量,促進產業升級有重要意義。
三、人力資源成本和價值應予以合理反映
企業要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必須注意引進優秀人才,并對現有人才進行系統培訓。一個企業在人力資源上投資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業具有的未來競爭力,因此會計核算有必要引入人力資源成本會計,反映企業在人力資源上的支出情況,以為投資者提供相關信息。
另一方面,知識經濟時代,人才的智慧和創新能夠為企業帶來巨大的增值。因此,若要全面了解企業的贏利能力,必須將人才的經濟價值考慮在內,這又促使會計提供人力資源價值方面的信息。在人力資源的價值計量方面,我們認為可以考慮把企業的人力資源分為管理層、科研開發人員和一般工人三部分,分別設計不同的指標,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計量。
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初引人人力資源會計以來,會計界對其進行了不懈的研究,并產生了一定的理論成果。但人力資源會計實踐仍相對滯后。究其原因,主要是難以對人力資源的價值進行科學合理的計量。所以,加快對人力資源會計理論和實踐的研究,結合我國實際設計一套切實可行的指標,是擺在會計人員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