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何雪鋒 孫瑜苒
隨著我國經濟增速總體減慢,制造業的競爭日趨激烈,以制造業成本管理為突破口進行改革,將是企業提高競爭力,改善發展前景的重要戰略。在科學技術日趨智能化的今天,依賴大數據的新環境對制造業成本進行管理,符合制造業發展的新趨勢。
傳統的成本管理模式注重成本核算階段,輕視對成本的事前控制和事后分析,對生產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及成本過高等難題不能針對性的提出指導意見或管控措施。
但隨著制造業的發展,產品的工藝越來越精細化,各項無形開銷也越來越多,產生的制造費用等間接費用在產品生產成本中的比例越來越大且無法精細的核算,不足以反應產品的實際成本,由此作業成本管理模式應運而生。這種成本管理方法是以間接費用為主要核算對象,先匯總核算整體的間接費用,再根據作業鏈將間接費用分配到產品的各階段,提高產品成本核算的準確性,依據各階段的作業成本可以為后期產品開發及投產運營提供決策性數據。
在大數據背景下,制造業的作業成本管理模式擴展為內外一體管理,將制造業作業分為以供應商和顧客的外部作業和以產品生產的內部作業,利用大數據及時更加精細的獲取、收集、整理核算各作業階段的成本數據,真實的反應產品成本信息,使作業成本管理成為真正對企業決策起到借鑒價值的管理工具。
面臨的機遇
一是大數據推動制造業作業成本管理模式的革新。傳統的成本核算重點在核算產品的直接費用,對間接費用僅采用簡單的標準進行歸集和分配,通常是按照工時或產品數量進行。隨著工藝復雜化,企業競爭激烈化,間接費用在產品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不容忽視,但傳統的成本核算對間接費用的核算和分配標準還不夠精細。在大數據背景下,企業改變傳統成本管理思維,重視間接費用,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高效準確的獲取和分配數據,再將費用按照作業鏈進行合理的劃分,提高成本核算的準確性和有效性,為制造業的作業成本管理模式提供一種新思路。
二是大數據有利于優化制造業作業鏈。成本管控是企業提高企業競爭力的有效手段,作業成本管理即是通過產品作業鏈進行成本管理,傳統的成本管理對作業鏈各階段的成本存在成本核算不準確,核算數據缺少決策意義的問題,利用大數據,有效準確的捕捉作業成本數據,精細分配各階段成本數據,提高了成本核算的準確性。以產品的生命周期為主線,以企業戰略為目標,從供應商到產品生產再到顧客,由上到下對作業鏈上各階段數據進行分析,對各階段的成本進行管控,實現不同時期的企業戰略目標。
三是大數據對內外部成本進行一體化管控。傳統成本管理僅關注產品生產成本本身,忽略了影響產品成本的外部因素。在大數據的支撐下,將內外部成本歸集到作業鏈上,使其成為一個整體進行優化。從供應商的選擇,到產品的設計生產,再到顧客的滿意度,都是影響成本的重要因素,需要把間接費用分攤到各個階段,根據企業戰略目標,設定成本動因分配率,在作業鏈各個階段調整成本分配,制定最優的成本方案,將內外部成本一體化管控,有利于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
解決方案
利用大數據平臺,可以使作業成本管理實現精細化。通過搭建數據處理中心和網絡信息平臺,從價值鏈的各個階段采集分配數據,是其實現從供應商選擇到產品設計生產再到顧客滿意度由上至下的全面協同管理,最終實現全面智能化的轉變。
一是對供應商進行作業成本管理。供應商作為作業鏈的前端,對整體的作業成本有著一定的影響。供應商的信譽、供貨能力、供貨產品價格等都是影響供應商在作業鏈上的成本,因此,在大數據背景下,要綜合供應商對成本的影響因素進行合理評估。供應商在作業鏈的作業包括供應商的選擇、簽訂合同、提貨、驗貨、入庫等,將成本分配到每一個階段,利用數據分析,選擇最適合企業發展的供應商。
二是對產品生產的內部作業進行成本管理。產品生產是作業鏈上最重要的一環,因此,生產成本是作業成本管控的關鍵,產品生產又劃分為各環節的作業,利用大數據智能化信息處理器,將各個階段及環節的成本數據準確捕捉及分配,匯總這些數據,根據產品的生產特點,通過智能化的計算,設計成本動因,確定適當的分配率,合理的調整各階段的成本及技術,使成本分配更加合理。
三是對顧客進行作業成本管理。提高顧客滿意度是提升企業競爭力的有力手段,為滿足顧客,企業需要了解顧客對產品的需求及需提升的技術,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在網絡平臺收集顧客對產品的滿意程度,在網絡銷售平臺收集整理顧客的購買偏好,利用信息技術處理收集的數據,找到產品與顧客期望的差距,建立數據處理系統,優化產品生產作業鏈,設計符合顧客滿意的個性化產品,提升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