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經濟取得了舉 世矚目的成就,為中國經濟飛速發展打開 了一扇大門。中化集團成立于1950年,從 成立初期打破西方經濟壟斷封鎖,發展為 有一定地位的國際化企業,至今已有68年 歷史。近年來,中化集團取得了很大的進 步和發展,逐步地從以外貿為主的企業轉 變為涵蓋能源、農業、化工、地產、金融五大 領域的有限多元化企業,并將轉變為以石 油化工為基礎、以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為引 領的創新型綜合性化工企業。 改革開放四十年,造就了中國經濟的 高速發展,也促使中化集團乘著東風不斷 轉型升級。然而企業的改革發展是逆水行 舟,不進則退。面向未來,中化集團將遵循 “科學至上”的發展理念,力爭用5-10年時 間全面轉型為科技驅動的創新平臺公司。 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會計作為 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與新中國經 濟環境相適應的。改革開放的四十年也是 會計行業創新、改革與發展的四十年。會 計核算從增減記賬到借貸記賬、再到職業 判斷。中化集團會計核算的功能及職責定 位也在轉變。在中化集團快速發展并參與 全球化競爭過程中,財務在向“價值創造 者”進行轉型。中化集團制定了會計核算 辦法,建立了一套高質量的會計核算標準, 通過提升會計信息質量,維護公司在資本 市場的信用,同時利用財務信息化細化核 算單元,有力支持了企業經營決策,實現責 任主體量化考核,提高了經營效率,提升了 集團整體價值。 會計監督從基本職能到不做假賬、再 到內部控制。中化集團建立了以全面預算 管理為核心的內部控制體系,全員、全過 程、全方位地監控企業生產經營形成的價 值活動。在此過程中,不斷建立和完善企 業財務風險評估監測體系。在內控體系建 設中,尤其要注重防范的是道德風險的發 生,有了以中化國際開端并在全集團推廣 的獨具特色的“一圖四表”內控體系。在 海外并購中的風險管控方面,中化集團 將投資的后續管理與投資決策并重,逐步 建立健全境外國有資產管理制度,完善境 外投資內部控制的機制。目前,中化集團 正努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大監督”體
系,推進黨內監督與管理監督深度融合, 把 構建“不能腐”的體制機制與黨的建設、黨 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以及改革發展、 管理創新保持同步,最終實現標本兼治的 目標,從頂層設計出發,持續創新監督手段 和方式。 我國的會計法制建設,從國營會計制 度和行業會計制度,到會計法和“兩則兩 制”
, 再到國際趨同的企業會計準則。中化 集團的會計制度建設也經歷了一系列調整 與變化。2017年管理創新改革以來,中化 集團重新明確財務職能定位,重新梳理形 成由“1個管理規定、 17個管理辦法、 7個工 作標準”組成的新的戰略型財務管控規范 體系,持續強化財務管理的標準統一、制度 統一、信息化統一。 管理會計從執行管理到責任會計、再 到價值創造。預算管理與經營業績分析評 價體系是管理會計在中化集團實踐發展中 的落腳點。2017年以來,中化集團啟動了 管理創新改革,建設以6S管理體系為抓手 的管理機制重塑工作。6S體系包括戰略 管理體系、全面預算體系、管理報告體系、 內部審計體系、業績評價體系和經理人考 核體系。6S體系里重點調整了業績評價 方法,強化行業對標與市場化導向,用行業 標準衡量成長速度,過程中重點甄別“好虧 損”與“壞盈利”。6S體系以戰略管理體系 為起始點,以經理人考核體系為落腳點, 形 成一個閉環,緊緊圍繞戰略目標實現,相互 銜接、一體化運行,共同保障戰略的實施和 落地,進一步推動集團總部向投資控股型
定位、戰略管控型模式的轉變。 財務信息實現了“手工記賬”到“會計 電算化”到“全面企業信息集成系統”的轉 變。經過10余年的基礎建設,中化集團逐 步形成了以SAP系統為核心,金蝶、天越 (中化集團自行研發)系統為補充的統一財 務信息系統應用架構。統一財務信息系統 的建設和管理對貫徹集團統一財務政策、 規范財務語言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公司財 務信息共享和數據集成奠定了基礎。 改革開放四十年,會計人不斷夯實基 礎、探索創新。四十年來,財務管理內容不 斷深入探索,財務管理視角不斷擴展,與環 境、智力資本、可持續發展相關的會計問題 得到了廣泛關注。全面和綜合的風險管 理、科學合理的績效評價逐步應用,衍生出 了環境會計、人力資源會計、可持續發展會 計和綜合報告等等。諸如“社會責任會 計”“價值鏈會計”“企業核心競爭力會 計”“神經網絡會計”等新領域的會計研究 也層出不窮,持續創新著財務管理領域。 近年來,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經濟 的崛起帶來新課題,財務云、財務機器人、 電 子發票、大數據審計已逐漸進入實務層面。 財務會計即將由會計信息化、業財融合進入 智能財務時代。中化集團也正走在“科學 至上”的創新發展道路上。在新技術引 領下,業務信息與會計信息之間進一步 融合,中化將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加強 面向管理會計的信息系統建設,相信會 計轉型升級將為公司改革,進而為國民 經濟社會的發展持續貢獻管理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