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規范財務報告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財務報告的性質
對公司財務報告進行規范,既是一種經濟行為,同時也是一種政治行為。如我國對財務報告規范機構主要是政府,財政部代表國家政府行使規范的職能。
財務報告規范的行為
財務報告規范的行為是指參與制定規范的主體的行為。規范的成功與否,規范的參與者就顯得特別重要。特別是政府作為財務報告規范的主要參與者,對規范行為有著極大的影響。
財務報告規范的影響
財務報告規范的影響是指財務報告規范實施的后果。財務報告規范的實施會影響到方方面面的財務報告的使用者,涉及到他們各自的經濟利益。
研究表明,新準則對財務報告使用者的影響是不同的:
1.對于政府來說,政府一般會支持新準則的實施,以更好地規范市場經濟的運行。
2.對于公司的經營者來說,如果新準則能給公司帶來更多的收益,那么公司的經營者會積極地應用新準則。反之,則會反對新準則。
3.對于審計師來說,在一般的情況下,審計師會支持新準則的應用以減少審計師的審計風險。
4.對于財務報告信息的免費使用者,如財務分析專家來說,他們一般都會支持新準則的應用,并希望新準則越多越好。
在這種情況下,準則的制訂者就應十分謹慎,因為財務報告的規范越多,就意味著公司編制財務報告的成本就越大,這些成本由誰來承擔?這是準則制訂者必須考慮的一個問題。
具體而言,主要有兩方面的內容:
(一)制訂財務報告規范時,必須要考慮它所產生的經濟后果。
既然財務報告規范的主體是政府,它的行為是一種政治行為而不是經濟行為,那么規范所產生的影響有多大,經濟后果如何就應成為政府規范時最重要的問題。
當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會計準則發生了一系列的改革變化,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如穩健性原則的使用,有的企業愿意采納,有的企業卻不愿意。
當前我國在制定會計準則時存在的問題,可歸為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會計理論的研究不夠而引起的知識存量不足,對會計準則制訂產生不良影響;二是我國制訂和公布的各項會計準則都體現了很強的英美取向。我們應該根據我國當前國情,充實會計儲備知識,制定完善、充實、合理的會計準則。
(二)重視對公司財務報告規范所產生的成本,解決好“公共產品”的成本分配問題。
公共產品的成本分配問題,是由政府對公司財務報告的規范具有強制性這一特征所帶來的。如果規范財務報告的準則過多,就會帶來公司編制財務報告的成本的增加和準則在應用上的困難。我國在制訂準則的過程中必須引以為戒,不能認為制訂的準則越多越好,也不能認為大、中、小公司都必須應用同一準則。會計準則的制訂和實施應與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以減少不合理的成本的支出。另外,過去對于“公共產品”的成本分配問題,會計界研究的不多。專家曾設想:隨著財務報告規范的增多,編報成本的增加部分應由財務報告信息的使用者來承擔。但究竟如何操作還有待于在實踐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