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登峰
2016年4月22日至25日,甘肅省財政廳舉行了第二期會計高端人才培養班第三次省內集訓,其中“參觀考察讀者出版集團有限公司”作為一項集訓學習內容。
讀者出版集團有限公司是于2006年10月在原甘肅人民出版社基礎上改制組建的國有獨資、專業出版集團,旗下所屬讀者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系2009年12月由讀者出版集團有限公司作為主發起人,聯合國內4家知名企業共同發起設立,于2015年12月10日上市。“讀者傳媒”的上市,實現了甘肅省文化企業上市零的突破,成為西北地區首家在國內主板市場上市的出版傳媒類企業,其核心產品《讀者》雜志是全國最具影響力的期刊之一,單刊期銷量位列全國同類期刊出版物市場首位。
作為省第二期會計高端人才培養班的一名學員,集訓期間有幸實地感受了“隴原一本書”原產地的魅力;作為一名來自制造業企業的職工,有幸實地感知了“甘肅文化產業龍頭”發展壯大的歷程;作為一名具體從事企業財務管理的工作人員,更有幸現場聆聽了“出版傳媒類上市公司”財務老總的經驗之談。作為“讀者傳媒”財務總監的王衛平,從事財務工作幾十年,無論從財務理論知識層面,還是從財務工作實踐方面,都稱得上為我輩楷模,更是我們廣大財務工作者的榜樣。參觀考察期間,王總從“五個方面”給省第二期會計高端人才培養班全體學員上了生動的一課,其所談所講,看似侃侃而談,實則發
學習心得
- -
人深省。
一、堅守“專業精神”
俗話說“干一行、愛一行”,無論從事任何職業,都得培養愛好這個職業的興趣,并且需要持之以恒,否則不是“半途而廢”,就是“半桶晃蕩”,難以在職業道路上行久致遠,在本職工作上不會有所建樹。財務作為一門專業性非常強的職業,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進程,其規則與方法與時俱進,程度之復雜,變化之快速,讓人應接不暇,所以沒有點“專業精神”是不行的。所謂財務的“專業精神”,我個人理解就是堅持學習,愛崗敬業。隨著財務規則的國際趨同,新知識、新規則更迭變化,令人眼花繚亂,這就要求我們廣大財務工作者堅持不斷地學習,掌握新知識新理論,不斷提高從業的理論水平;隨著企事業單位不斷地發展壯大,財務工作量增加,業務復雜度加劇,新情況、新業務層出不窮,令人手忙腳亂,這就要求我們廣大財務工作者牢記職業使命,堅持不斷地研究和實踐,提升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讀者傳媒”的王總已然霜染發梢,固然有其年齡的原因,但從他談及自身從事財務工作的經歷來看,其長年累月堅守財務的“專業精神”也不能不說是原因之一。孰不看,我們財務隊伍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員,年紀輕輕已不乏“兩鬢斑白”、身患頸肩“職業病”的現象,他們又何嘗不是在堅守財務的“專業精神”呢?
二、常懷“職業敬畏”
從一畢業,我就開始做企業會計核算工作,之后從事過社會中介審計、企業內部審計等與財務緊密相關的職業,直到目前主要負責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可以說我的職業生涯基本都和財務有關,從業期間經歷了很多“財務事”,接觸了很多“財務人”,其中不乏因各種原因而犯有各種錯誤的。譬如,因“無知”而不遵守會計核算規則,導致賬目處理錯誤的一般行為;因“淺知”而違反財務管理制度,導致單位財產損失的比較嚴重的行為;更甚的是,因“明知”而觸碰財經法律法規底線,導致自身鋃鐺入獄的嚴重行為等等。凡此種種,細究起來,無外乎都是在財務工作中缺乏最基本的“職業敬畏”。對待財務工作,我認為抱有“無過就是有功”的心態才能干好,萬萬
- -
不可有“無知者不為過”的想法,否則只能自討苦吃、自釀苦果。企事業單位,無論行業性質,不管單位大小,說到財務業務,都是整天和“錢”打交道的事,一不留神或稍有不慎,就可能犯錯誤、碰紅線,甚至造成對社會、對單位、對家庭、對個人等各個方面都不利的嚴重后果。所以,我常對身邊財務人員講,從事財務工作,切忌好大喜功;和“錢”打交道,不要見利忘義;身處核心崗位,萬勿以權謀私。實際上,這些要求與王總所講的常懷“職業敬畏”如出一轍,這可能都是老財務工作者的一些淺見吧!
三、跳出“財務思維”
作為自然社會的每一個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惰性”,同樣的一件事情做久了,難免形成固定的思維模式,當然財務人員也不例外。企事業單位的財務人員,從走出校門就開始從事這份職業,一般情況下,只有少部分堅持學習上進并且具備機遇的,職業生涯中上升的可能會快一些,但大部分財務人員所做的工作,都是每天或者每月在不斷地循環往復,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慢慢地,固有的“財務思維”模式在這部分人中就形成了。所以,在這部分人跟前,只要一提到一項業務,可能首先考慮的是成本高低、賺錢多少的問題,而很少有人去關注財務以外的東西。孰不知,除了財務角度最看重的經濟效益以外,可能還存在社會效益、質量品牌、市場份額等影響因素。就拿設備招標業務舉個簡單的例子,可能財務人員最關心的是價格的高低,而忽略了質量因素,其實很可能存在“價廉質劣、價高質優”的情況。當然,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財務人員的知識面狹窄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恐怕得是固定的“財務思維”模式左右了職業判斷,從而得出了錯誤結論。這一點,我本人的體會就很深刻。因此,一個稱職的財務人員,就需要把眼界放寬一些,多角度全方位地考慮問題,跳出財務看業務,創新思維模式,放大思維空間,才能做出正確判斷。
四、培養“從業情商”
一個合格的管理者,必須精通本領域的專業知識;一個成功的管理者,必須學會同各種人打交道的技巧;一個成熟的管理者,必須善于控制自己的情
- -
緒,并且具備發現他人情緒的能力;一個稱職且成功的財務管理者,“智商”與“情商”兩者都得兼具。“智商”也即專業知識固然是一個財務人員成功的極其重要的因素,但是影響其一生的,更多的恐怕還是個人的性格、世界觀、價值觀、信心、毅力與情緒等等這些“情商”領域的東西。當下與未來的社會是高速發展的社會,財務人員面對的是快節奏的生活,高頻率的工作負荷,再加上復雜的人際關系與越來越激烈的競爭,普遍感到心里壓力很大,只有高智商應付顯然力不從心,還必須有高情商才能夠適應社會,應對自如。所以,財務人員除了鉆研專業知識以外,更得學會溝通交流,管理自身情緒,善于發現他人情緒,知人善任,培養“從業情商”,提升應付復雜局面的能力。
五、常讀“‘無用’之書”
什么是有用的書呢?對財務人員來說,譬如《財務管理》、《會計學》、《如何炒股》等,都是有用的書。反之,不講授基本技能的書,都屬于“無用”的書。人要生存,自然要學一技之長,以做到術業有專攻。所以,一定要讀那些有用的書,做到學以致用。但無論如何也不能忽略讀那些“無用”的書。財務人員常讀“‘無用’之書”,一是可以養心。學者易中天說:“讀書分兩種情況,一種是謀生的,一種是謀心的。謀生的書你去看它,可以獲得利益,是有用的,謀心的書是無用的,但可養心”。二是可以怡情。培根說:“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長才。”讀“無用”的書,可以陶冶情操,調節心情,豐富精神生活。三是可以增趣。“趣”從何來,從豐富多彩的生活中來,從妙趣橫生的閑書中來。四是可以益智。多讀“無用”之書,雖無益于升職、聚財,但卻會讓我們變得睿智、聰慧。因而,常讀一些“無用”之書,雖然對于矯正不良風氣未必能起藥到病除之效,但至少可以使我們財務人員變得安靜祥和,談吐文雅。所以,“無用”之書其實是可有大用的,此即莊子“無用之用方為大用”的道理。
綜觀王總針對干好財務工作所講的“五個方面”,表面看似獨立,實則有其內在聯系。堅守“專業精神”是基礎,常懷“職業敬畏”是保障,跳出“財務思維”是拓展,培養“從業情商”是提升,常讀“‘無用’之書”是輔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