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開放前,國企職工的三供一業由企業自辦,而地方共用事業也完全由政府生產并提供。改革開放后,當國企的三供一業繼續走計劃經濟的老路時,地方公用事業改革卻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雖然經歷過一些試錯糾錯,但也有不少亮點,為國企自辦的三供一業展示了樣板,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1.改革方法。地方公用事業改革最普遍的做法就是引入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在供水上,1992年,法國蘇伊士水務就參與中國城市供水。2000年,法國威立雅水務與我國北京、上海、青島、深圳、蘭州等地方政府合作,參與當地的自來水提供。而作為國內民營企業,廣東三通集團參與了武漢新洲區自來水提供。在供電上,1998年香港中華電力公司就曾參與山東地區供電,浙江的惠明公司早在1993年就建立了景寧白鶴水電站,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浙江省境內最大的民營電廠。華睿集團從1996年起涉足能源領域,它開發的水電站遍及西北、西南許多地區。在供氣上,香港的和記黃埔通過收購百江燃氣股份,涉足內地燃氣供給;香港中華煤氣參與武漢、南京、泰州、廣州等地的煤氣管網建設等等。而作為國內為數不多涉足燃氣行業的民營企業,新奧燃氣以河北廊坊為切入點,大獲成功后觸角伸及北京、遼寧、河南、江蘇、安徽等地區,成為一家全國性的燃氣公司。
2.成效評價。在行業競爭方面,供水供氣供電供熱各有差異,但總的來看是逐步向好,消費者滿意度也逐年提升。在供電方面,伴隨國企改制,國家電力公司被拆分為大唐電力、山東國電、國電電力、中電國際、華能集團五大發電集團公司,競爭壓力倒逼發電企業“競價上網”,客觀上讓渡了更多的福利給消費者。在供氣方面,目前大多數地區取消了近乎霸王條款的“開栓費”。同時,昔日的高峰時期火力不足情況已不多見。燃氣公司工作人員上門服務比較及時,一定程度上贏得了消費者信任。在供水方面,伴隨不同企業之間的競爭,服務水平有很多改進,廣泛實行了服務承諾制,服務質量有很大改觀。目前,在公用事業領域中,居民對供暖意見最大,每逢冬季,暖氣不熱溫度不達標是常有的事。雖然與供水供氣供電一樣是提供服務,但供熱是一次性先交費,然而交費后服務不到位卻很難有效解決,鮮見因供熱不達標而退費的案例,成了公用事業中群眾意見最大的重災區。在房產物業行業,多數新建居民小區都成立了業委會,都有市場化運作的物業管理,甚至一些老舊的開放式小區也在街道社區的指導下引入了市場化的物業管理,雖然存在諸多不盡人意之處,比如維修基金啟動困難等,但市場化發展趨勢已經獲得廣泛認同。
3.行業監管。在現階段,電力行業的監管機構是電監會,自來水的監管機構是水務部門(原水利部門),燃氣的監管機構是住建部門,北方地區供熱的監管機構是供暖辦。從服務效率以及價格定位看,應當說,現在的監管還是有效的,至少近年來在多數地區還沒有發生對服務及價格嚴重不滿的重大事件。期間,也發生過幾次比較嚴重的水污染事件(如蘭州威立雅水務飲用水苯超標事件等),但不可否認的是,近年來伴隨環境保護深入人心,人民群眾維權意識的逐步增強及政府部門的不懈努力與創新(如城市新區供水供氣供電供熱管線的一體化鋪設等),情況已經有很大好轉,發展也已步入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