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一、農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的定義
農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借鑒股份制的產權組織形式、經營方式和分配方式,使所有權和分配權相分離,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資產經合法合規程序折股量化給成員;堅持集體所有制原則,在法律法規制度規定內開展經營活動,承擔資產經營、資產管理、資產積累和收益分配職能;實行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民主管理機制,使股東成員享有參與權、話語權、管理權、監督權和收益權的社區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根據定義概念與村經濟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比較,會計核算體系具有明顯差異性,對此筆者認為農村股份經濟合作社(以下簡稱合作社),要視現實和監管內控需要貫徹執行國家財政部頒發的會計制度或制定專門的會計制度核算很有必要。
二、農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的現實
提出上述觀點主要是基于現實需要考慮。
1 . 政府意志。浙江省政府規定: 2014年年底,全省50%以上的村經濟合作社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到2015年年底,全面完成改革任務,基本建立農村集體資產股權流轉交易市場體系;到2017年,基本建立起“確權到人(戶)、權跟人(戶)走”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體系,實現社員對集體資產產權長久化、定量化享有,促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用兩年時間全面完成村經濟合作社股份制改革任務。如2014年年底,浙江省有37個縣(市、區),股份制改革完成村社數達90%以上;淳安縣完成股份制改革233村社數,占股份制改革村社數的54.8%。任務重、時間緊、要求高,合作社規范管理工作機制建設亟需跟上。坦率地說,改制組建幾家合作社不是頗難的事,突出問題是經營管理,當前合作社沒有專門的會計制度核算體系,這對合作社發展提升是十分不利的,既影響操作也影響經營,更影響內部監管治理,有關部門要切實引起高度重視,采取對策措施破解課題。
2.部門要求。上級主管部門要求:對于當下合作社會計核算,依然執行2004年國家財政部頒發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也就是說目前沒有合作社專門獨立的會計制度核算,或執行更加適合于經營管理的會計制度。理由是:一是就合作社定義性質闡述分析,除了相關國家法律法規政策以外,經營管理合作社要遵循章程規定,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為先,而經濟合作社應當講還是以行政管理為主,更多體現其自然與社會雙重屬性,這是本質上的區別,必然使會計核算體系與村經濟合作社大相徑庭。二是稅收問題。股份經濟合作社需要工商登記注冊申請營業執照,需要稅務登記,需要領購規范統一的票據,會計核算按照企業會計制度更趨于合作社承擔稅收核算等。但是,村經濟合作社不需要工商登記注冊,不需要稅務登記,不需要承擔稅收,有關部門也不提供規范統一的票據,只是農經管理部門受委托制定統一收款收據結算經濟業務活動,顯然會影響到會計核算質效,亦時常令工作人員不知所措。目前,政府減免稅收政策又沒有及時跟上,有些董事長擔心稅務部門監督檢查認定偷稅漏稅應承擔法律經濟責任,這是制度不完善使然,也是心病。三是涉及到成本費用正確核算,影響到全體股東的正當合法權益,會給農村社會帶來階段性的工作被動,要未雨綢繆。四是以組織設計,村黨組織主要領導依法推薦為合作社董事長候選人,即董事會成員一般是村兩委成員。理論上講,合作社董事長及董事會成員的報酬獎勵按章程規定執行,但事實是仍按黨委政府規定的村兩委干部誤工報酬標準發放。其誤工報酬標準顯然低于章程規定,而黨委政府普遍未專門制定合作社董事會成員報酬獎勵規定。更重要的是關于報酬待遇問題必然要涉及到財務制度問題進而涉及到會計核算問題。因此,對于上級有關部門關于合作社仍要求繼續執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筆者認為不能一概而論,應實行宜企則企、宜農則農會計制度核算,或是專門制定會計制度核算。
三、觀點意見
1.分別實行會計制度核算。當下組建合作社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申請工商登記注冊領取營業執照,一種是由縣政府依法頒發證明書。申請營業執照具有獨立的法人地位和市場主體,實行獨立核算,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股東以其出資額為限對合作社承擔責任,合作社以其全部資產對本社債務承擔責任。頒發證明書雖然具有市場主體及經濟獨立核算性質職責等,但從法理、制度、組織、管理方面嚴格來說,它不完全具備市場經濟主體屬性,是政府行政行為,是基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自然與社會雙重屬性考慮。因此會計核算制度應當迥異對待,即申請工商登記注冊領取營業執照的合作社,按照企業會計制度核算,主要是考慮到承擔稅收、成本核算、成員利益維護等;而政府依法頒發證明書的合作社,執行現有《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便于銜接操作、便于習慣接受,更重要的是有個過渡緩和期。當然,有合作社專門的會計制度則更佳。
2.區別對待資產量化股份不同形式的合作社會計核算。合作社股份量化,現實中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把現有村集體資產按章程規定程序均衡量化給合作社成員,頒發股權證書,同等享受盈利分紅或均衡承擔經濟風險;一種是村集體資產經評估后,合作社成員憑自已的經濟實力募集(認購)股金,而不是均衡募集(認購)股金,承擔不同等的經濟責任風險。對不同等承擔經濟責任風險,主管部門不宜用行政方式規定要求執行何種會計制度,應允許或建議合作社選擇性執行會計制度,使成員合法權益得到更好的維護。
3.明確清產核資有關規定。毋庸置疑,組建合作社需要開展清產核資工作,否則家底不清難以實施。鄉鎮村級會計委托代理中心做賬已十多年,代理中心多以貨幣資金會計核算為主,缺少固定資產核算,基本沒有固定資產明細賬,因而根本談不上有固定資產核算和折舊核算,特別是資源性資產核算幾乎為空白,這種現象呈普遍性。沒有賬哪來的會計核算?這就導致清產核資資產盤盈現象很普遍。通過清產核資實有資產一般會比賬面數值多幾倍十幾倍上百倍均有。按照現有《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規定,資產盤虧在“其他支出”會計科目核算;資產盤盈在“其他收入”會計科目核算,如果加上資源性資產評估入賬有上億元的資產家底,在“其他收入”會計科目核算是否正確?會不會增加納稅基數?盡管現在不納稅(指股份經濟合作社),但存在如何應對稅收風險問題。當然,直接在所有者權益相關科目核算未嘗不可。如果按照企業會計制度規定核算(不考慮資源性資產),通過“固定資產清理”會計科目核算,固定資產清理后的凈收益,貸記“營業外收入——處理固定資產凈收益”科目;固定資產清理后的凈損失,借記“營業外支出——處理固定資產凈損失”科目,會計核算更為正確合情合理,至少可規避納稅風險或減少納增值稅(營業稅)基數。
4.會計核算要適應大數據時代和分析運用大數據成果。一是合作社要適應信息化的快速發展,有效使用大數據與互聯網發展的成果,共享信息資源,如資源性資產評估,使用國土資源部門提供的土地數據資料,運用土地確權信息數據,促進清產核算工作規范開展。二是嘗試引進管理會計的理念,在合作社活動中的規劃、決策、控制、評價或是收益分析、成本分析、財務分析等,通過管理會計的手段和方法,挖掘有價值的信息和在海量的數據中尋找有用的信息,為合作社規范提升管理服務。三是組建合作社中,失地農民成愈來愈多現象,保障問題越來越重要,因此要充分運用人力資源部門、統計部門和農經管理部門公布提供的相關數據,促進合作社如實正確會計核算,有利于構建會計核算誠信體系,有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