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為社會審計介入公益性事業單位審計業務提供了空間。無論是社會公眾,還是《事業單位會計準則》,都對事業單位引入外部監督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隨著事業單位改革的不斷深化,其對社會審計的需求必將越來越大。作為社會中介的注冊會計師事務所應積極作為,主動思考,研究事業單位財務會計的特性,確定審計的方向和重點。
一、圍繞強化內部管理,選好切入點《事業單位會計準則》要求事業單位加強財務制度方面的建設,保障財務工作規范性,實現資產的有效合理配置,提升資產的使用效率,強化財務控制與監督。對支出管理更加強調合規性、效益性、真實性和績效性,促使事業單位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但現實是,部分事業單位仍安于現狀,績效意識不強;部分單位應當建立的賬目不建;部分單位仍存在大額開支使用現金支付、白條抵庫等現象;部分單位隱瞞資產、虛報業績,造成賬實不符,社會資源損失浪費嚴重等等。筆者認為,社會審計必須從建立健全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入手,幫助事業單位建立完善預算管理、固定資產管理、財務管理、會計核算等制度,提高資金運用績效。一是建立資產的管理制度,資金的出借、資產的出租必須有一套完整的審批手續,防止內部人利用資金管理漏洞,轉移資產牟利,隱匿收入。二是建立固定資產的購置、驗收、登記、領用、出租、報廢制度,保證固定資產安全完整。三是建立收費票據收、發、存管理制度,包括領用和注銷登記制度,尤其是作廢的票據必須保存完整,收費票據不得借與他人或外單位使用。四是建立信息披露制度,事業單位必須保障信息公開的合規性與合法性。財務信息不僅向內部職工公開,而且還要向社會公眾公開,接受社會監督。
二、圍繞公共財政改革,找準著力點新修訂的《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新增了與國庫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類、部門預算、國有資產管理等與財政改革相關的會計核算內容。新增了“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財政應返還額度”“應繳國庫款”和“應繳財政專戶款”科目,強調了財政資金的高度計劃性,在財務報表組成中專門增加了“財政補助收入支出表”,著力加強了對財政投入資金的會計核算。重新界定了財政補助收入的核算口徑,擴大了事業單位收入范圍和支出范圍并嚴格要求每一項支出都必須納入預算。注冊會計師要圍繞公共財政改革,確立審計目標。首先,要關注事業單位有無賬外設賬,逃避監督。一是檢查財政票據的使用情況,檢查有無收款不入賬,或掛其他應付款;二是檢查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有無借出資金給親朋好友,或成立公司或者自己在外經商。其次,要關注收支分類是否精細化。一是要堅持財政補助收入必須全口徑核算,不能遺漏住房改革、社會保障、基本建設撥款收入和支出;二是區別不同的類、款、項等資金渠道進行核算,非同級財政部門的經費撥款不能與上級補助收入、財政補助收入混淆,經營收入不能與其他收入混淆,附屬單位繳款不能與對外投資收益混淆,基本支出不能與項目支出混淆,經營支出、對附屬單位補助支出不能與其他支出混淆;三是檢查事業單位是否在專項支出中列支事業支出、項目打包合用資金、虛報項目支出;四是檢查支出項目有無不嚴格執行審批制度,隨意擴大開支范圍,提高補貼標準的情況。再次,應關注國有資產的安全。一是檢查國有資產的安全性,事業單位不得將其占有、使用的國有資產作為抵押物對外抵押或擔保;二是檢查國有資產收益的完整性和收益性,單位利用國有資產、國家資源提供公共服務所取得的經營收入,應上繳國庫。
三、圍繞事業單位收支核算,管控風險點國家對事業單位實行核定收支、定額或定項補助、超支不補、結余留用的預算管理辦法。注冊會計師要圍繞事業單位收支核算,分析事業單位審計風險,確定審計的內容和重點。事業單位的審計內容和重點是所有權、合規性、完整性、準確性、分類和列報風險。一是審查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財政應返還額度、事業支出科目。在財政直接支付方式下,核對預算數與當年財政直接支付實際支出數的差額。在財政授權支付方式下,核對預算數與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下達數的差額。審查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科目,零余額用款額度賬戶是否取得開戶許可證,是否履行有關批準手續;檢查撤銷的零余額用款額度賬戶手續是否完備;確認年末注銷額度是否計入財政應返還額度,防止年終進行收支結轉時突擊超支。二是審查財政補助收入、事業收入、應繳國庫款、應繳財政專戶款科目,結合財政應返還額度、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科目的審計,檢查與預算數核對是否相符,并查找原因。三是獲取事業單位收費許可證,抽查收費內容是否與收費許可證一致,實際收費與收費標準是否一致;關注事業單位票據的使用,財政監制收費票據用于預算資金的收取開具,結算憑證限用于各種往來款項。必須關注事業單位是否存在用“結算憑證”收費,將收入作為“其他應付款”延緩上繳財政專戶。四是審查在建工程。需取得必要的資料,進行核對,審查是否經發展規劃部門批準,關注是否履行工程招標和政府采購程序,是否簽訂工程施工合同、工程監理合同,預付工程款是否符合工程合同的進度以及待攤投資是否按照科學的方案分攤計入相關的施工項目中。五是檢查累計折舊和累計攤銷科目。檢查事業單位是否按照規定的折舊年限和折舊率計提折舊并按照使用對象準確記入相應的事業支出、經營支出,防止事業單位按照舊會計制度不提折舊。六是檢查應付職工薪酬。要按實有人數發放,實有人數的確定應與繳納社會保險費有關單據核對,本期人員有變動的、工資有調整的,應獲取人事部門的相關文件。核實工資發放是否遵循了有關工資制度,有無超過工資總額范圍和不應列入工資的其他開支;核實補助工資是否按規定的標準范圍發放,有無擴大補助范圍、提高補助標準。七是檢查非財政補助結余。充分關注單位以前年度資金結余的使用情況,動用以前年度資金結余的應查看是否有財政部門的批復。八是檢查專項資金單獨核算、專款專用情況。對基本支出結余和項目支出結余,應分別進行核查,并與單位會計賬表相關數字進行核對,審查結余數據是否一致,防止將項目經費結余轉入基本支出結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