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農業在西藏整個國民經濟中具有基礎地位與戰略作用,隨著西藏財政支農政策的示范導向、協調分配和 “發動器”作用不斷推進與實施,西藏農牧業得到全面、快速發展,農牧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因此有了顯著提升。本文通過探討西藏財政支農與農牧民持續增收的各種效應關系,為進一步科學實施財政支農政策等提供研究參考。
【關鍵詞】 西藏 財政支農 農牧民 持續增收 效應分析
自西藏和平解放60年以來,西藏農牧區社會經濟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農牧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升,而農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與戰略作用越來越強,農牧民是當今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主體,在實現跨越式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關鍵時期,農牧民能否實現持續增收將關系到農村社會和諧穩定與可持續發展,它是當前“三農”問題的核心。在這里我們將探討西藏財政支農與農牧民持續增收之間的效應關系,它對于全面建成西藏小康社會目標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財政支農的理論基礎與現實意義
財政支農指財政用于支持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等,它受一定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及經濟關系所制約,財政支農政策主要涉及農村經濟、社會、文化等多個領域,具體包括農業基本建設、農業扶貧開發、農業科技工程和農業生態建設等。關于財政支農的理論基礎主要有:
1. 公平理論。該理論認為,人的勞動積極性不僅與其實際得到報酬多少有關,而且與其感到報酬分配是否公平更為密切。人們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將自己的付出及所得與他人進行比較,并對其是否公平做出判斷。這種公平感直接影響著人們的勞動動機和行為。因此,從某種意義講,動機的激發過程實際上就是人與人之間進行比較和做出公平與否的判斷,并據以指導個體行為的過程。
長期以來,由于農產品價格低于其價值,而工業品價格則高于其價值,這種不合理的“工農剪刀差”導致了當今農業勞動者收入分配不公平等現象,久而久之影響到農業生產者的積極性,需要通過財政支農政策實現公平分配等。
2. 公共財政理論。由于存在市場失靈,必須通過公共財政來提供公共產品,它是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一種財政管理體制,即依靠政府來提供公共產品以滿足社會公共服務需要,主要是為了彌補“市場失靈”的缺陷。當前,公共財政的使命在于加強國家對經濟運行的宏觀調控與有效調節,并實現公平分配、科學調控、合理配置和全面發展等,它與市場經濟體制是相互制約、相互促進、交替推動和共同前進。如今,西藏農牧業發展及農牧民持續增收中存在著各種問題和困境,亟待需要發揮公共財政政策的導向分配作用,它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對于農業基礎設施條件相對薄弱的西藏而言,財政支農在扶持和推動農牧業生產及發展等方面的功能與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示范導向作用。即通過一系列財政支農政策的實施,能夠積極引導和推動農村主導及戰略支撐產業快速成長,并由此夯實農業經濟發展基礎,進一步吸引和引導社會資金大量投向農業,從而使各種要素資源在農業領域中集中并為促使農牧民持續增收發揮實際效益等。
第二,協調分配作用。長期以來的城鄉分割體制和二元經濟結構模式使得西藏農牧業發展相對落后,亟待需要通過財政支農政策以協調國民收入分配格局,這對于消除二元經濟結構模式、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和提升農牧民收入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三,“發動器”作用。西藏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惡劣的氣候條件等,使得農牧業生產經營者要面臨很大的風險,即農業生產具有弱質性和農民增收具有不穩定性等,加之農業發展底子薄、基礎差、積累少,以及長期以來奉行“重工輕農”等思想,使得西藏農牧業發展缺乏后勁和動力,需要財政支農作為一個“發動器”,不斷引導各種要素資源投向農業領域并發揮效益,最終保障農業生產的穩定性與農牧民增收的可持續性。
二、西藏財政支農對農牧民持續增收的效應分析
近年來,西藏財政支農力度不斷增大,使農村社會經濟面貌發生很大變化,農牧民持續增收也取得了顯著成效,為了全面反映西藏財政支農與農牧民持續增收之間的效應關系,下面將利用1990 ~ 2010年相關資料進行分析。
1. 西藏財政支農與農牧民增收之間的直接效應分析。在此,建立西藏農民人均純收入與農業事業費支出,支援農業生產支出和農村救濟費等主要財政支農項目之間的彈性模型,以反映財政支農對西藏農牧民持續增收之間的效應關系。
LnNPI=C+C1·LnX1+C2·LnX2+C3·LnX3+μ (1)
其中:NPI為農民人均純收入;X1、X2、X3分別代表農業事業費支出、支援農業生產支出和農村救濟費等。對西藏1990 ~ 2010年相關數據資料(詳見表1)利用Eview6.0軟件進行分析,其結果如表2所示。
從表2相關系數矩陣可以看出,變量X1、X2、X3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線性相關關系,但模型仍然存在多重共線性,需要利用主成分分析剔除其影響,最終結果如下:
lnNPI=6.818 4+0.369 1lnX1+0.208 9lnX2+0.048 8nX3 (2)
模型結果表明:農業事業費支出、支援農業生產支出和農村救濟費支出等對西藏農牧民持續增收具有較強相關性,其對農牧民收入增長彈性分別為0.369、0.208 9和0.048 8,均通過顯著性檢驗,尤以農業事業費支出效應最大,其次是支援農業生產支出。這說明加大該方面的財政支出對于科學、正確引導農牧民脫貧致富與持續增收等具有積極作用,該財政支農內容主要包括良種補貼、農業科技推廣和農村各項社會事務管理等。通過模型可以看出,農村救濟費支出雖然對農牧民增收也具有彈性,但只是短期效應作用。
2. 西藏財政支農與農牧民增收之間的間接效應分析。財政支農與農牧民增收除了具有直接效應外,還具有一定的間接效應關系。為了反映西藏財政支農與農牧民增收之間的間接效應關系,這里主要以農業基本建設、農業科技工程和農業生態保護等進行分析,該項目一般是在項目實施2 ~ 3年以后才對農牧民增收呈現效應,所以它們對于農牧民持續增收具有間接效應關系。在此,建立西藏農民人均純收入與前2 ~ 3年農業基本建設支出、農業科技支出和農業生態建設支出等之間的分布滯后彈性模型。
假設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為NPI,農業基本建設支出為X1、農業科技支出為X2,農業生態建設支出為X3,計算NPI與各變量滯后k期的交叉相關系數(見圖1、圖2、圖3)。
從交叉相關系數可以看出,NPI與X2當年及前兩年的數值有關,與X1、X3當年及前三年數值有關。因此,可設如下分布滯后模型:
lnNPIt=α0+α1lnX1,t+α2lnX1,t-1+α3lnX1,t-3+μt (3)
lnNPIt=β0+β1lnX2t+β2lnX2,t-1+μt (4)
lnNPIt=γ0+γ1lnX3t+γ2lnX3,t-1+γ3lnX3,t-3+μt (5)
采用阿爾蒙(Almon)多項式法估計以上模型,利用EView6.0軟件計算結果如下。
lnNPIt=7.036 5+0.095 5lnX1,t+0.082 0lnX1,t-1+0.068 4lnX1,t-2+0.05490lnX1,t-3 (6)
標準誤差(0.070 1) (0.039 8) (0.014 4) (0.018 3) (0.054 9)
t檢驗值 (100.3 1) (2.401 6) (5.701 6) (3.736 1) (1.237 78)
lnNPIt=8.682 8+0.271 3lnX2,t+0.186 0lnX2,t-1+0.100 7lnX2,t-1 (7)
標準誤差(0.776 0) (0.125 5) (0.015 6) (0.025 4)
t檢驗值 (11.189) (2.161 9) (11.901 5) (4.902 6)
lnNPIt=7.703 4+0.035 7lnX3t+0.070 6lnX3,t-1+0.105 5lnX3,t-2+0.1404lnX3,t-3 (8)
標準誤差(0.060 5) (0.061 0) (0.021 6) (0.020 7) (0.060 1)
t檢驗值(127.39) (0.585 5) (3.267 9) (5.089 3) (2.336 3)
在NPI和X1的對數分布滯后模型中,除了lnX1,t-3的t檢驗值較小外,其余系數的t檢驗值均超過臨界值t0.025(15)=2.13,這表明X1(農業基本建設支出)近三年值對NPI有顯著性影響。
在NPI和X2的對數分布滯后模型中,回歸系數的t檢驗值均超過臨界值,這表明X2(農業科技支出)近三年值對NPI有顯著性影響。
在NPI和X3的對數分布滯后模型中,除了的t檢驗值較低外,其余系數t檢驗值均超過臨界值,這表明X3(農業生態建設支出)當年投入對NPI暫不構成影響,但其前三年值對NPI有顯著性影響。
模型結果表明,農業基本建設支出的當年值及前兩年值對促進農牧民增收的效應作用均較為明顯,其彈性值分別為0.095 5和0.082 0;農業科技投入對促進農牧民增收作用在當年及第二年能夠產生較大效應關系,其彈性值分別0.271 3和0.186 0;而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對農牧民持續增收的效應作用一般是在第三年發揮更好,其彈性值為0.140 4。這說明農業基本建設、農業科技工程和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等對促進農牧民持續增收皆具有明顯間接效應作用,而以農業科技投入對農牧民增收的間接效應作用最大。可見,在西藏脆弱的生態環境和落后的生產方式下,除了不斷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外,還需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其對促進西藏農牧民持續增收具有積極作用。
三、實證結論
財政支農對于促進西藏農牧民持續增收具有明顯的積極效應關系,一是直接效應明顯,主要指農業事業費支出、支援農業生產支出和農村救濟費等對于促進當前西藏農牧民持續增收效應明顯。可以得出結論:加大對這些項目投入能夠促使當前農牧民盡快脫貧致富。二是間接效應持久,主要指農業基本建設、農業科技投入和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等,這些項目一般在實施2 ~ 3年后就能對西藏農牧民持續增收發揮很大效應關系,且對于農牧民持續增收具有保障作用。
因此,在西藏財政支農政策的設計上,一是繼續增加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發展基礎,可根據每年財政收入增長比例適當提高其投資額度,以建立農牧民持續增收的平臺和基礎。二是加強農業科技投入,增加對農業機械投資的補貼力度,不斷調整和優化農業內部產業結構,使其逐步由傳統農業向現代高科技農業發展。三是依靠財政扶貧政策,積極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變資源特色為經濟優勢,變貧窮落后為開發進步,使當地農牧民群眾能夠盡快地致富起來。四是鼓勵和引導農牧民使用清潔性能源及從事低碳農業項目生產等,以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并促使西藏生態系統良性循環,最終建立西藏農牧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
總之,各類財政支農政策及其實施效應對于西藏農牧民持續增收均有積極作用,我們需結合各類政策特點及其實施效應程度,實現長短政策效應互補,以形成財政支農的合力,最終為西藏農牧民快速、持續增收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等發揮積極作用。
【注】 本文系2013年度西藏高校人文社科重點項目“推動西藏現代生態農業發展的財政政策研究”(項目編號:2013ZJRW04)和2013年度西藏哲學社會科學規劃一般項目“引導西藏非公有制企業健康發展的綠色財務體系研究”(項目編號:13BJY00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主要參考文獻
1. 連飛,李曉晨.我國財政支農與農民增收關系實證分析.財政與稅收,2008;4
2. 劉陽.我國農業財政支出與農民增收的實證分析.經濟論壇,2008;19
3. 鐘德仁,劉朝臣.財政支農資金低效問題研究綜述.財會月刊,2011;11
【作 者】
沈宏益(副教授) 劉維忠(教授) 余 紅(博士)
【作者單位】
(新疆農業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 烏魯木齊 83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