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太明 趙小紅
旺蒼縣委、縣政府工作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指導,按照省、市兩級政府要求,在前期探索實踐基礎上,以搶抓全省糧食直補政策調整完善試點工作縣為機遇、堅持把握“六個關鍵”、推行“五步工作法”、抓好“四個到位”,不斷完善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政策,取得明顯成效。
一、總體情況
國家近期推行的種糧農民直接補貼政策,有效調動了廣大農民種糧積極性,保護并提高了糧食生產能力。隨著改革深入推進,需要對這一政策進行調整完善,使之與農村經濟社會結構加速轉型相適應。旺蒼縣堅持“因地制宜、分類分區,試點先行、全面推開”和“誰種糧誰受益”的原則,開展并完成了覆蓋不同類區的3個試點鄉鎮、29個村、952戶糧食直補政策調整完善工作。在總結試點鄉鎮工作基礎上,從2010年起在全縣更大范圍推行該項政策。去年,旺蒼被列為全省啟動開展的調整完善種糧農民直接補貼政策試點縣,縣委政府緊緊抓住有利時機,創新方法、強化舉措、全域覆蓋、整體推進。2013年全縣總計核實確認補貼面積50.1萬畝,其中:小春糧食作物21.9萬畝,大春糧食作物28.2萬畝,涉及種糧農民9.7萬戶,覆蓋全縣所有35個鄉鎮。通過糧食直補政策的調整完善,進一步激發了種糧農民的生產熱情,推動了糧食生產要素加快集聚,減少了土地撂荒、穩定了糧食生產面積,種糧大戶、專業戶明顯增加,有效克服了“種應付地”現象,切實保護和利用了耕地生產能力;糧食生產實現“十連增”,2012年獲得四川省糧食生產“豐收杯”獎,進一步釋放出糧食直補的政策活力,2013年糧食總產量達到20.1萬噸,比上年增長6.9%。目前,按去年核實糧食播種面積計算,已在村、社張榜公示,通過“一折通”順利發放了糧食直補、綜合直補,無群眾上訪,實現了調整完善糧食直補政策的平穩過渡。
二、基本做法
(一)把握“六個關鍵”。一是嚴格界定補貼對象。嚴格按國家“有種有補、無種無補”,“多種多補、少種少補”,“誰種糧誰受益”的原則,明確補貼范圍和補貼對象,并落實到鄉鎮、村、組。全縣落實349個村,占全縣建制村總數的99.1%,落實2483個組,占全縣總組數的98.7%同時,對納入補貼范圍的區域及農戶、流轉土地上實際種糧農戶進行具體的明確界定,落實到戶,以戶建卡、登記上表。二是嚴格認定補貼面積。著重抓好代耕代種、(間)套作、糧食作物調整為經濟作物、新增退耕還林、各類建設用地征占用等幾個主要難點,明確具體操作政策辦法,并落實到每一個田(地)塊。今年共計核實減少補貼面積5.16萬畝,涉及2611戶。三是確定補貼標準。根據省財政部門安排下達的補貼資金總額,以全縣上年實有補貼面積為依據,準確測算出全縣統一的補貼標準,提高補貼政策精準度。四是限定補貼時限。根據國家和省確定的時限要求,制定明確的時間任務表,確保按時按量完成任務。堅持做到每年三月中旬按上級要求全額補貼兌付到種糧農戶、業主、公司法人手中。五是規范補貼兌付。按照相關規定要求,縣財政局根據上級財政部門下達的補貼資金總額,在上報縣政府確定補貼標準后,以上年核實的應補面積和當年補貼標準確定金額,由縣財政局將資金轉撥到委托發放的縣信用聯社,由信用聯社通過“一折(卡)通”將補貼資金打入農戶、業主、法人基本賬戶,通過補貼資金“綠色通道”直達補貼對象。六是健全補貼檔案。各鄉鎮負責匯總相關數據(紙質及電子文檔),縣農業局核實匯總上報的農戶姓名、補貼面積、應補、已補等有關數據,以及其他直補工作相關資料(文字、圖表、照片),由各有關部門和鄉鎮對相應資料進行歸集整理、分類歸檔,嚴格管理、備查備檢。截止目前共分類歸檔入庫(室)2425卷。
(二)推行“五步工作法”。通過試點探索,總結形成了“戶申報、組核實、村復核、鄉審核、縣確定”的“五步工作法”,確保調整完善糧食直補政策公開、公正、公平、公認。注重把握好三個重點:一是強化信息公開。建立縣、鄉(鎮)、村、組四級核對平臺和信息公開平臺,嚴格核對、“陽光”公示,做到政策公開、過程公開、結果公開,讓廣大農戶全程、全域參與、知情、監督,提高調整完善糧食直補政策的精準度,有效防止錯補漏補現象發生,堅決杜絕出現騙補和人情關系補等問題。二是強化制度建設。建立健全糧食直補核對制度,通過網絡平臺和村、組公示欄建立健全政策信息、補貼對象信息等公開公示制度,制定并完善了《旺蒼縣完善糧食直補試點工作方案》。同時,采取有力、有效舉措,強化補貼政策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和考核問責制度,規范相關部門及責任人行為。三是強化工作規程。在試點工作實踐中,逐步探索并建立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備的工作規程架構,制定了《旺蒼縣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試點實施方案》,從申報、核實、復核、審核、確定五個步驟,到公示、糾錯、認定、兌付,堅持以政策為總攬,把公開透明貫穿始終,實行“一把尺子”量到底,構建糧食直補政策調整完善工作規程,確保有序、有力、有效推進試點工作。
(三)抓好“四個到位”。一是抓宣傳發動到位。制定了《旺蒼縣調整完善種糧農民直接補貼政策試點工作宣傳方案》,印發了《致廣大種糧農民朋友的一封信》。通過片區會、壩壩會、標語、新聞媒體等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立體式宣傳發動,先后發放宣傳資料12萬份,召開各種形式的群眾會3600余次,做到家喻戶曉,人人參與。二是抓組織保障到位。堅持“一套班子”抓到底,實行縣長負責制和鄉鎮黨政“一把手”負責制,強化調整完善糧食直補政策試點工作的組織保障。三是抓職責任務到位。對各相關部門明確劃分工作職責,落實工作任務,提出工作要求,做到各相關職能部門各司其職、各負其責,既分工又協作,形成整體合力,協同推進,確保種糧農民直補政策調整完善試點工作的順利實施。四是抓監督管理到位。嚴格實行“五到戶”、“六不準”,確保監管到位。切實做到政策宣傳、建卡上表、張榜公示、“一折(卡)通”發放、資金兌付到戶;不準抵扣“一事一議”籌資及任何款項、不準集體代領、不準擅自更改“一折(卡)通”補貼戶主信息、不準拖延兌付時間、不準騙取截留擠占挪用補貼資金、不準以任何理由借機增加農民負擔。不僅沒有發生一例因調整糧食直補政策的上訪,而且得到農民群眾公認、深受農民群眾擁護,在干群之間架起了“連心橋”。
(四)實現“一個突破”。鑒于糧食直補、綜合補貼與良種補貼等“普惠制”惠農政策補貼資金到位時間分散,兌付時間不統一,既難以發揮政策集中投放的規模效應,又造成鄉、村、社核實種植面積工作量成倍增大,落實政策的成本成倍增長的現狀,我縣去年借糧食直補政策完善試點的有利時機,創造性地建立“同步核查,分別兌付”的工作機制與模式,取得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三、問題及建議
(一)主要問題。開展調整完善糧食直補政策試點工作以來,在省市有關部門的精心指導、大力支持下,通過全縣上下、各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階段性成效顯著,但在工作實踐中也出現了新問題。一是補貼標準偏低。旺蒼地處盆周邊緣山區,本身耕地質量、科學技術水平低,耕地生產能力、單位面積產出率不高,加之種子、肥料等農資價格逐年走高,遠距離運輸成本大,基本抵消了政策效應。據抽樣調查概算,山區種糧成本是成都平原的4倍、丘陵縣區的2倍;據調查旺蒼縣北部山區農民購買農資、到信用聯社基層網點取現至少要往返二十余公里山路。二是農村土地制度尤其是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等改革工作尚未完成,加之現行的補貼政策采取的是“普惠制”式的平均主義、一刀切的辦法,難以有效推動土地流轉,實現糧食規模化生產經營。三是山區耕地承包面積數普遍比與實測丈量面積數小,導致播種面積基準數與實際播種面積存在較大差距,給面積核查工作增了很大困難。四是對種植結構調整、農村公共設施占地、村民一事一議公益事業建設用地等的補貼政策或調整或取消,對上述工作的開展增加了一定難度。
(二)對策建議。一是糧食補貼與其它補貼的發放應保證集中投放,既可以促使農民集聚資金發展生產,又可以相當程度解決基層工作量大的問題。二是提高補貼標準。應建立糧食直接補貼逐年提高的增長機制,有效彌補農資價格造成的種糧成本上升的問題,從根本上達到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的目的。三是實行差異化補貼標準。應根據平原、丘陵、山區生產實際,確定差異化地區分類直補標準。四是調整糧食直補政策思路。在每年增加的補貼資金總額中計提一定資金,不采用以戶均攤的辦法,切塊下達到鄉鎮、村組的農田水利建設上去,切實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五是加快農村土地制度尤其是承包土地經營權改革,為有效發揮糧食直補政策效應提供制度保障。
(作者單位:旺蒼縣財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