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點來源:廈門大學會計系教授葛家澍
作為一個經濟信息系統,會計的主要產出是企業的成本、財務信息。信息不是物質,也不是能量,而是一種“精神”產品,由會計加工并傳遞的信息,傳遞有關企業經營活動及其業績變化的數量(主要通過觀念上的貨幣)表述。在現象上,它不過是一些“消息”和“信號”,但在實質上,這些消息與信號卻能在兩個方面產生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是從有助于物質文明的角度看,成本與財務信息能夠有助于企業的管理層和投資人、借款人與債權人等進行經濟決策,提高資源的利用和優化資源的配置,促進社會的物質財富的創造;另一方面是從有助于精神文明的角度看,不論會計行為的本身,會計信息的產生與傳遞,都同時向企業與社會的所有市場參予者傳輸誠信的道德品質。因為會計和它的前身——簿記產生之時起,人們就要求會計提供的數據與信息必須如實反映、公允表述和充分披露。“誠實”貫穿于會計活動的始終。誠信是會計的基礎與根本信念。正是這一信念,體現會計的文化觀,它對于打造一個公平、公正、平等的市場環境,保證市場參予者的公正的競爭,凈化社會的良好風氣,起著重要而深遠的作用。
無論過去、現在和未來,企業市場和社會之所以離不開以誠信為基礎的會計信息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還有助于精神文明建設。以誠信為核心的會計文化,在任何時候,都潛在地影響一個企業在市場的信譽,以致關系它的發展與興衰存亡。2011年,我國在美國華爾街上市的中國概念股,股價曾一度大幅度下挫,雖然由于受到反向收購和美國做空機制的打壓,造成中國股的一片蕭條,但主要還是起因于上市企業不遵守美國SEC的披露規則,所披露的財務報告有弄虛作假(做大收入,粉飾當期盈利等)之嫌,還是物必先腐而后蟲生,咎由自取。一句話,借殼上市的企業本來經營不善,岌岌可危,而中國企業并購以后,未能遵守誠信的基本原則,按美國SEC的規則提供如實反映、公允表達和充分披露的財務報告,其結果,不僅殃及自身,而且禍及池魚!這是一個可為殷鑒的教訓:誠信為企業會計之本,可信而相關的財務報告關系到企業的生命!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會計信息所傳遞的企業經營活動及其業績的變化:如實反映(當然,不可能做到絕對的精確可靠)是基礎,估計與判斷僅是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