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王棣華
我國傳統文化講究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可以說是我國古人處理事務之重要價值標準。它強調為人處世不要走極端,要適度,要順其自然。中庸之道并非無原則地折中,而是在千萬次實踐中得到的經驗總結,效果往往比較理想。極端做事,效果往往適得其反。企業財務管理如果能夠按照中庸之道精神進行,最終會達到比較完美的境界。
中庸之道應該成為企業財務管理的重要指導思想,貫穿于財務管理全過程。這樣企業財務管理才能內外協調、保持平衡、不走極端。保守的財務管理和激進的財務管理都不符合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在兩個極端之間尋求適中的方法,特別在企業財務關系的處理中有利于矛盾的解決。現實生活中有的企業在處理財務關系時是非常不恰當的,比如高負債經營,與債權人關系搞得很緊張;過分靠物質刺激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高管與普通員工報酬差距過大,這不利于企業內部財務關系的處理,不利于提高企業凝聚力;在資本市場惡意圈錢,這不利于企業與投資人關系的處理。企業財務管理要以人的合理需求為出發點和價值取舍依據,順應財務環境的變化,使合理需求在現有的財務環境下得到實現。現在動不動就說企業財務管理目標是企業價值最大化,這不符合中庸之道思想。追求最大化容易走極端、犯錯誤。企業財務管理所要堅持的是走合于內在尺度和外在要求的正確道路,即中庸之道。冒風險、走極端有時候對一些企業很有誘惑力,期望短期發大財會讓一些人利令智昏,甚至敢違法亂紀。堅持中庸之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企業財務管理要把握好一個合適的“度”,恰到好處,其實很難。企業財務管理能夠堅持中庸之道,雖然不會在短期內取得多大成就,但內在的實力會慢慢增強,財務活動和財務關系會更加和諧。
在我國改革開放短短幾十年的歷史上許多知名度和美譽度很高的企業,當時他們的財務實力也很強,但是,有的很快煙消云散,有的臭名遠揚。回顧一下他們的歷史,無一不是和他們沒把握好中庸之道有關。有的企業產品剛有點名聲,就花巨資去中央電視臺爭“標王”,雖然轟動一時把“勢”造到了極致,短期內也掙得了豐厚的回報,但這些企業又都很快垮臺了。中庸之道告訴我們,企業財務管理要順應事物本身的規律。如果企業還沒有管理一定規模資金的能力,就沒有必要去籌集更多資金;如果企業對兼并重組并不精通就盲目地開展此項活動,往往給企業帶來災難。
企業財務管理堅持中庸之道還表現在選擇什么樣的人從事財務管理工作更合適。中庸之道在人才選拔上更多地強調“德”,財務管理人員應該“溫、良、恭、儉、讓、寬、信、敏、慧”。這樣才能處理好財務關系,得到人們的尊重,才能形成強大的財務管理合力。“狂人”不太適合從事財務管理工作,雖然這種人有志向,有進取心,但往往會走極端、犯大錯誤;狷者也不太適合從事財務管理工作,雖然他們比較忠誠,腳踏實地,但過分清高,看不起別人,難以處理復雜的財務關系。選擇符合中庸之道的人從事財務管理工作,他們雖然積極性不是很高、果斷性不是很強,但做事嚴謹,符合常理,沒有漏洞。如果財務管理人員做到“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這種人就達到了中庸之道最高境界。
中庸之道應當成為企業財務戰略選擇的重要指導思想。財務戰略是企業經營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財務戰略按照不同的標準可以劃分成各種類型,常見的類型可分為發展型財務戰略、防御型財務戰略、退卻型財務戰略。企業要根據不同的外部環境和自身條件選擇自己的財務戰略,該選擇發展型財務戰略就選擇發展型財務戰略,該選擇退卻型財務就選擇退卻型財務戰略。中庸之道的精髓是不偏不倚,它主張進取但不冒進;既反對淺嘗輒止,又反對盲目冒失。中庸之道也會嘗試新的財務戰略,它主張企業財務戰略選擇應該既反對急功近利,又反對無所作為。從哲學的高度來看,中庸之道是符合唯物辯證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