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通過會計信息質量檢查,特別是財政部組織的聯合聯動檢查,發現了一批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但對這些檢查成果的利用多限于對問題的整改和處理,而對發揮檢查成果以點帶面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在會計監督轉型的形勢下,如何避免檢查成果成為“沉沒成本”,讓檢查成果得以有效利用,應做好四方面的工作。
一、夯實基礎,暢通渠道。一是扎實做好檢查成果的資料整理這一基礎工作。不僅要對檢查成果簡單的分類、整理、歸檔,還必須深入分析、提煉、整合,從問題滋生的原因、宏觀經濟管理和完善財稅政策等方面進行二次加工,使之成為準確易用的檢查輔助資料。二是重視信息溝通渠道。建立專員辦與國稅、地稅和審計部門互通信息平臺,與中央企業、金融機構、上市公司等重點企業財務負責人以及大型社會中介機構負責人的信息溝通平臺,暢通信息共享渠道,促進檢查成果的綜合利用和發揮以點帶面的效果。
二、健全機制,擴大效應。會計信息失真往往體現出行業特征,某一問題在同一行業內通常普遍存在。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往往只涉及某個行業的一個企業,不可能全面覆蓋。對檢查發現的問題也不可能在全行業進行整改,特別是一些問題涉及企業商業秘密,又不便在社會公告。因此專員辦應在轉型工作中充分發揮地域優勢,建立健全區域監管機制。一是利用業務工作管理和監督的雙重性,按照國家相關法規,與當地政府、業務主管部門、監督部門交流溝通,起到上層督促整改作用;二是加大違紀違規問題的處罰力度,對普遍性問題在區域內通報批評,對重大問題追究行政責任或法律責任;三是建立重點單位財務負責人、會計師事務所負責人的信息平臺,對問題的違規形式、處理依據以及對政策的理解等,在區域平臺上予以披露和通報,督促企業對本單位進行自查自糾。切實達到“關注一個問題,糾正一類問題;檢查一戶企業,規范一個行業”的效果。
三、上下聯動,逐步放大。財政部定期將各地專員辦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報告及其他監督形式發現的問題匯總下發給專員辦,由專員辦借鑒、分析、整理形成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輔助檢查資料,通過信息平臺向當地大型事務所、上市公司和中央企業發布,結合對大型事務所的日常監管予以重點關注,督促事務所在執業時重點落實,實現日常監管和重點檢查成果的有機結合,在專員辦會計監督力量不足的情況下,充分發揮社會中介監督在“三位一體”會計監督體系中的作用,使每一次檢查成果在財政部、專員辦、大型事務所之間逐步放大。
四、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對檢查人員而言,通過分析檢查成果,復盤檢查過程,總結檢查經驗,是一次有益的“反芻”,對提高業務素質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同時,將整理成型的檢查成果資料應用到檢查過程中,可以有效改進檢查方法,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