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金融這一新型業態,其發展時間雖短,但發展勢頭迅猛。為保護金融創新,同時避免引發區域性或系統性風險,應對這一行業采取密切關注、科學引導、分流疏導、加強公眾教育、適時出臺法律法規的管理策略。
一、密切關注,防止互聯網金融信貸風險蔓延
密切關注互聯網金融業務發展,保持對相關風險的警醒:一是工商、稅務等部門在部門職責范圍內,加強對從事互聯網金融業務機構的監管,適當加大檢查頻率和深度,充分收集第一手信息,及時反映該類機構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二是工業信息以及人民銀行、銀監會等行業監管部門,可從信息技術、信貸政策、金融安全等角度,聯合科研院所等機構對新型金融業務加強研究,并探索建立網絡和風險的“防火墻”,避免相關風險蔓延;三是公安機關加大對利用互聯網金融之名詐騙公眾錢財等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
二、科學引導,推動形成互聯網金融行業自律,提高行業透明度
建議國家和地方各級金融主管部門在密切關注、充分研究的基礎上,加強與小額信貸行業自律組織、行業協會的溝通和聯系,循序滲透或闡明國家的相關政策,并從以下方面進行引導:一是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推動自律組織或行業協會內部形成自律規范,明確業務性質、準入門檻、禁止性行為、信息披露要求等內容;二是為降低投資人遭到欺詐的風險,便于外部監管部門或投資人判斷機構的管理水平和風險狀況,切實發揮行業自律作用,推動行業協會在監管部門指導下,建立統一的信息披露平臺,向社會公眾進行行業披露;三是推動建立行業內投訴處理機制,由會員授權協會受理及協調處理投資人或借款人的投訴,并對投訴處理情況進行定期分析通報。
三、強化責任金融理念和認識,加大金融知識普及
提倡普惠金融、責任金融的行業理念,深入實踐行業自律、監管部門、消費者能力的提高三大戰略。建議政府部門及各類金融機構充分利用媒體、網絡等手段開展公眾宣傳教育活動,積極向公眾普及金融知識,提高公眾的風險意識、辨別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四、加強互聯網金融信息安全風險防范
國內首部《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報告(2013)》將互聯網金融面臨的信息安全風險問題作為重點部分進行了研究與分析。報告建議:建立互聯網金融應對攻擊的積極主動防御體系。以國家安全戰略為指導,建立包括國家金融行業主管部門、互聯網服務機構和安全服務企業的信息安全服務保障聯盟。建立互聯網金融可信網絡體系,采用可信計算,可信網絡等互聯網金融可信網絡技術。建設互聯網金融行業征信平臺,整合互聯網絡、社交平臺、政府征信資源等數據信息,面向互聯網金融行業提供統一權威可信的征信服務。制定互聯網金融信息安全標準規范,指導互聯網金融業務服務平臺安全建設和運營;遵循國家金融行業信息系統信息安全等級保護要求。同時在我國信息技術、服務尚不成熟,安全防護機制尚未形成的環境下,培養自有技術產權的信息產品和服務來應用于金融領域。
五、適時出臺國家層面法律法規
金融創新和金融監控是統一的,希勒在《金融與好的社會》中提到“金融體系應該擴大化、民主化和人性化,監管更加技術化,但誰也不應該拒絕金融和它新的形態。”法規的“適時”出臺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監管者對新生事物的認識過程和創新的包容水平。因此政府主管部門應該出臺相應的規章,明確小額信貸中介服務性質定位,對互聯網金融的業務范圍、發展方向、監管辦法及違規處罰、退出機制等相關內容作出界定。另一方面,加強政策引導,探索建立必要的風險補償、財政補貼及稅收、信貸優惠等正向激勵機制,降低運營成本。同時支持民間融資備案登記,發揮備案登記管理作用,以完善國家征信系統,防止過度負債的信用風險,促進互聯網金融的陽光化和規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