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業單位是我國重要的社會職能部門和機構,其承擔著推動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的重任。當前我國事業單位正處于改革發展和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加強對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至關重要。
▲▲一、事業單位財務管理概述
(一)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目標
財務管理是規范事業單位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強化單位經濟活動和社會經濟秩序的重要手段,也是依法行政和依法理財的重要保障。隨著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及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事業單位與市場經濟的關系越來越密切,相應的會計環境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事業單位應建立健全各項財務管理制度,以完善內部監控制度,防止財產流失及杜絕貪污浪費等行為。
(二)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特點
近年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健全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原有的一些財務規章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式的要求,這對事業單位財務管理提出了新的標準,新標準必須與這些新特點相適應,才能真正促進事業單位的進一步發展。但事業單位與生俱來的“公益性”,使其經濟收益性與風險性不相適應,所以盡管經費來源多元化,但其投資主體依然單一,依然以國家財政補助為主。另外,事業單位的財務會計模式依然是預算管理模式,其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等會計科目的核算內容與企業相比仍有較大差異。
(三)事業單位加強財務管理的重要性
事業單位是以公益服務為主要宗旨的政府職能部門,它參與社會事物管理,履行管理和服務職能,是社會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作出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重大決策,要求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健全社會公共服務體系等,隨著其體制改革的深入,原有事業單位管理中的弊端日益顯現,尤其是財務管理更加突出。為此,加強和改進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工作,提高財務人員素質,建立即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又能為事業單位改革管理提供有力保障的事業單位財務管理體制,已是當務之急。
▲▲二、當前事業單位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弊端
(一)財務管理制度不健全,財會人員專業素養有待提升
事業單位大多由國家財政予以撥款扶持,因此大都有人員用編限制,這就導致很多事業單位因人員配備與職務設置等原因,在單位內部出現一人多職等問題,特別是一些規模較小的事業單位,其財務人員通常兼職后勤管理或組織人事管理等,造成了財務人員工作量大繁雜,沒有多余的時間和精力專注于財會工作,導致財務工作即粗且亂,執行與監督不到位,出現問題亦不難理解。
因事業單位的業務局限性,其財務人員的專業水平一般,加之因單位重視程度不夠,工作后長期得不到相關業務培訓,導致財會知識更新不及時,缺乏與時俱進的積極性,工作長期踏步不前,僅僅停留在記賬報表等基本財務工作上。長此以往,對會計工作淡漠、法律意識淡薄,致使會計違規行為時有發生,這既不利于單位財務工作的規范化與科學化,更不利于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
(二)只注重事前預算,不注重事中控制與事后分析
由于預算編制時間短,加之受人員配備和人員素質等因素的影響,事業單位預算編制程序缺乏規范性。尤其是預算編制過程中單位內部各部門間缺乏溝通協調,預算編制沒有圍繞單位計劃和任務合理分解指標到各部門,致使預算編制與單位具體工作沒能做到緊密呼應;預算批準后,單位即沒有將財務收支指標分解給各部門,也沒有嚴格按照批復的額度和范圍執行預算,更有某些事業單位隨意擴大開支范圍和規模,擅自改變資金用途,這就造成了預算執行進度不合理,或者發生無預算支出、超預算支出等問題。 年度預算實施完成后,大多事業單位沒有加強預算績效管理,對于預算的實施情況沒做事后分析,亦沒有對預算執行結果進行公開公示,長此以往造成事業單位成本控制與節約意識淡薄,形成了只注重任務而不注重成本的不良習氣,再加上事業單位沒有經費節約的明確標準尺度,這就使得經費的支出管理難度很大,三公經費尤其需要加以控制。
(三)資產管理存在漏洞
事業單位作為政府公共職能的主要承擔者,也是固定資產的具體使用者,負有重要的國有資產管理責任。但是,目前我國事業單位資產管理中,存在著很多問題。
1.資產管理基礎薄弱
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最大的問題還是重購置輕管理,現在實行的政府采購制度實行的是行政資產采購政府審批制,僅僅局限于采購環節,對于購買后的資產沒有制定規范且有效的管理措施。很多事業單位資產管理賬目不清,要么沒有按相關規定設置固定資產賬簿,要么有總賬沒有明細帳,這都容易造成固定資產的實有數與賬面結存數不相符,特別是有些單位對用財政專項資金或上級補助收入購置的設備不列入固定資產賬,這直接造成固定資產流失。
2.資產利用率低,配置不合理
資產的使用與管理相脫節,資產利用率太低。資產管理是一項繁雜的工作,僅僅靠財務人員賬面統計不能保證各項資產的準確安全,事業單位的后勤辦公室也只管采購發放,疏于清查;而使用部門又只用不管,資產缺乏必要的保養與維護,致使資產使用壽命一般不長。此外許多行政事業單位根本不從自身辦公的具體需求出發,配置資產只盲目追求高標高配,造成相當多的一部分資產存在低用、閑置、浪費、利用率低等現象;另有部分行政事業單位未獲得相關部門批準,將閑置資產用于對外出租或其它經營活動,經營所得不按規定入賬從而形成賬外賬或“小金庫,由此造成國有資產的流失和浪費。
(四)財務監督力度不夠
目前,大多事業單位內部管理制度內容短缺,單位內沒有專門的財務管理機構,亦沒有形成統一的財務管理制度。而財政部門、審計部門等事業單位的相關主管監察機構,因工作強度等原因除了重點或隨機的抽查之外,并未對事業單位的財務收支情況進行強有力的監督。它們對于事業單位的收支標準合不合理、資產管理完不完善、三公經費支出超沒超支,預算是否得到切實執行等情況并未進行全面深入細致地監督分析,只流于形式而未發揮出強有力的作用。
▲▲三、加強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財務管理制度,提高財務人員專業素質
1.建立有效的財務控制制度,完善財務監督管理機制
事業單位要嚴格執行新會計法及其相關規定,并結合單位實際情況,建立健全財務管理制度,提高內部管理水平與控制能力,確保財會工作依法、高效、規范的運行。事業單位首先應當在財務決策、財務執行和財務監督相分離的基礎上,合理設置財務工作崗位,劃分職責權限,建立工作人員績效評價考核制,對于特殊及重要崗位,要加大考核力度,這便于形成相互制約、相互監督的工作機制;此外必須建立責任追究問責制,對在工作中出現重大失誤和不按規定執行業務的部門及人員,應當追究相應的責任。
2.提高財會人員專業水平與職業素質
事業單位領導應當重視財務會計工作,特別是小規模事業單位,領導自身不僅要認真學習會計相關法律法規,加強法制觀念,增強依法管理與理財的能力,還要克服人員崗位限制,在單位內合理配備財會人員,規范財務機構。事業單位應建立有效的工作人員培訓學習制度,加強對財會人員的培訓管理,特別應當加強對關鍵崗位工作人員業務知識培訓和職業道德教育,以不斷強化其崗位責任意識與會計職業素養,提升他們的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對不適應財務崗位工作的人員,應予以轉崗或調離。
(二)嚴格執行預算管理的規定,做好控制與分析,提高經費的使用效率
1.加強對預算執行的考核與監督
單位應當建立健全預算編制、審批、執行、決算與評價控制等預算內部管理制度,用制度與規則對相關工作人員進行規范與約束,對單位資金的使用進行有效監督與控制,提升資金使用效益。單位還應當根據內設部門的職責和分工,根據財政批復的預算在單位內部進行指標分解、審批下達,安排各項收支,確保預算嚴格有效執行,發揮預算對經濟活動的管控作用。同時,還要加強單位預算工作的透明性與公開性,對預算管理的全過程進行監控,保障專款專用,避免單位資金的盲目使用、無預算使用、超預算使用等。
2.完善單位內部的預算評價考核機制,建立預算執行分析機制
事業單位應當加強預算績效管理,建立“預算編制有標、預算執行有監控、預算完成有評價、評價結果有反饋、反饋結果有應用”的全過程預算績效管理機制,加強預算分析,強化預算分析結果的改進與運用。單位應當定期通報各部門預算執行情況,召開預算執行分析會議,研究解決預算執行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措施,提高預算執行的有效性,并出具單位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對沒有建立預算執行分析機制的事業單位,應當加強決算管理,加強決算分析工作,強化決算分析結果運用,建立健全單位預算與決算相互反映、相互促進的機制。
(三)重視固定資產管理,做好資產分析備查制度,提高資產的使用率
1.加強資產管理基礎工作
事業單位在定崗定編工作中要明確國有資產管理責任,指定專人負責資產管理,且人員要相對穩定,與財務人員相互配合做好管理工作。并通過業務培訓不斷提高財務人員與相關管理人員的業務素質,落實資產管理責任制,按照現行財務制度的要求做到賬賬、賬卡、賬實三相符,要定期進行資產清查盤點,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杜絕資產流失、賬實不符等現象的發生。對盤盈或盤虧資產,查明原因,該報廢的進行報批處理,該入賬的盤盈資產作入賬處理。
2.科學合理配置資產
行政事業單位的資金是由財政撥款形成的,通過財政部門對行政事業性資產進行管理,有利于改變過去那種只管投入不管使用的狀況。根據各行政事業單位的工作特點,設計資產配置定額標準,依據其人員編制和資產定額標準來配置資產,超配的資產在不同部門間調劑,杜絕多要多占行為的發生,提高資產運行效率。
(四)嚴格財務管理制度,加強財務監管力度
1.規范財務管理制度
首先,定期公開財務狀況,增加資金使用的透明度,自覺接受群眾監督。其次要加強對專項資金的使用監督,事業單位應明確專項資金的使用范圍,對不在范圍之內的資金使用一律不予撥付。財政與審計部門也要加大監管力度,定期檢查要與專項檢查相結合。一旦發現問題,必須從嚴處理,決不姑息。只有及時發現和糾正財務管理中的問題,才能達到提高財務管理的目的。
2.建立健全內部監督制度
需要明確各相關部門或崗位在內部監督中的職責權限,規定內部監督的程序和要求,對內部控制建立與實施情況進行內部監督檢查和自我評價。內部審計部門或崗位應當定期或不定期檢查單位內部管理制度和機制的建立與執行情況,以及內部控制關鍵崗位及人員的設置情況等,及時發現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建議,并根據本單位實際情況確定內部監督檢查的方法、范圍和頻率等。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健全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事業單位財務管理活動需要進一步規范,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職能亦需要進一步強化,總之,加強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工作任重道遠,還需要我們進一步研究和改進。
參考文獻:
[1]張寧、王秀果. 談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組織實施[J].經濟師,2013(05)
[2]張翀.內控風暴劍指行政事業單位[J].財會學習,2013(01)
[3]馮永梅、王澤崗.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目標的變革[J].中國農業會計,2007(09)
[4]丁安前.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現狀與對策探討[J].現代經濟信息,2009(09)
[5]王秀英.以內部控制建設提升行政事業單位風險防范水平方式探析[J].財政監督,2013(09)
[6]董薰.關于事業單位預算管理的探討[J].中國集體經濟,2012(09)
作者:陸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