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階段,物流企業成本管理由于認識等原因存在一定的問題,在物流企業引入作業成本法是加強第三方物流企業成本管理的重要措施,需要建立健全一整套運行體系。
一、物流企業成本管理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成本核算與成本管理脫節。我國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大多是由過去的倉儲、運輸企業轉化而來,習慣上沿襲了傳統的成本核算方法,以部門為基礎,以最終產品為成本核算對象。但是,物流需要多個部門協作完成,物流企業所提供的物流服務目前主要由七個基本作業構成,分別是運輸、倉儲、裝卸搬運、配送、包裝、流通加工、信息服務等,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作業鏈,作業考核的重要性凸顯,但是傳統成本核算拘泥于部門責任成本,成本核算與管理脫節,無法建立責、權、利相統一的成本責任制,無法調動成本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成本信息扭曲,決策相關性不強。目前第三方物流企業成本核算存在的最大問題是缺少有效的成本核算體系來支持企業經營和財務決策。物流成本以間接費用為主,費用分配標準的選擇是關鍵。營運間接費用包括運輸車輛的運營、維護、折舊費,倉庫的折舊,裝卸、搬運、升降設備的折舊、維修,水、電、保安、物業管理及信息系統的開發維護等等發生的費用。而且物流企業也在不斷地進行業務創新,多客戶運作能夠使物流企業實現低成本運作,在客戶中分享資源。然而多客戶的整合使運作的復雜性大大加強,費用的分配也隨之變得很復雜。目前大部分物流企業仍然采用傳統成本核算方法,以單一的產品重量為依據,使件數少、重量大的物流合同成本高,而件數多、配送過程復雜的物流合同分配的成本偏低,嚴重扭曲了不同物流合同之間的成本,無法對產品決策提供服務。
二、物流企業作業成本的提出
物流作業是由一系列相互獨立的單個服務合同所構成的作業集合,且各服務合同之間的差異較大,個性化強,需要選擇一種適當的成本管理模式來應對,作業成本管理模式便是物流企業成本管理的必然選擇。
(一)有利于提高成本信息的決策相關性。作業成本法是針對成本信息決策相關性消失而提出來的,物流企業也需要成本信息系統為決策服務,如物流作業的購買,物流合同報價等,都離不開成本信息的支持。與傳統成本法相比,作業成本法把作業嵌入成本核算系統,也就是說比傳統成本核算法多了一個作業環節,建立起了產品與成本之間的因果關系。
(二)深化成本分析。作業成本法不僅僅是一種成本核算方法,而且成為一個成本管理工具。首先可以與價值鏈管理結合,但從成本控制角度來講,作業成本法的著眼點是分析物流成本發生的前因后果,通過對所有物流作業活動進行動態跟蹤反映,充分發揮決策、計劃和控制作用,不斷提高物流企業的經濟效益。即作業成本法從傳統成本層面深入到作業層面,在成本及其原因之間建立對應關系,著重分析資源、作業和產出三者的關系,以確定資源的消耗是否合理,作業的發生是否必要并評價作業的有效性及價值。
(三)作業成本法拓展性比較好。作業成本是一個復雜的成本系統,需要企業投入巨大的物力和財力,需要計算機信息系統的支持,所以,僅僅將其定位于成本核算是得不償失的。事實上,作業成本法是制造環境變化的產物,其最初的動因只是為了解決制造環境變化后產品成本信息失真問題,后來與價值鏈管理結合,被提升至企業戰略成本管理的層次,從而成為企業戰略成本管理的工具。作業成本多了一個成本核算環節,使其有了一個接口,可以與作業分析、價值鏈管理相結合,從而擴展為一個成本管理工具。這是傳統成本法所不具備的。
作業成本法以作業為基礎,通過對作業及作業成本的確認、計量,最終計算出產品成本。因而利用作業成本信息,可以對所有產品成本進行作業追蹤分析,從而優化“作業鏈”,提升顧客價值。根據波特的價值鏈理論,價值活動是企業從事的在經濟上和技術上有明確界限的各項活動,它們是創造對買方有價值的產品的基礎,這些相互聯系的價值活動共同作用為企業創造利潤,從而形成企業的價值鏈。價值鏈理論的核心是價值鏈分析,通過它能夠全面了解企業價值活動對產品利潤的貢獻,有利于培育企業持續降低成本的能力。按照作業鏈管理的觀點,商品的生產和供應過程是由作業鏈構成的,作業鏈形成的過程,也就是價值鏈形成的過程,所以作業鏈也可以稱為價值鏈。但是,由于并非所有的作業都創造價值,因此,價值鏈管理的任務是盡可能消除無效作業,從而增進顧客的價值。可見,價值鏈與作業鏈具有很強的相關性,作業管理是以價值鏈管理為導向的,價值鏈管理能夠協調、組織企業內部的各種作業,從而形成較為理想的作業鏈。同時,價值鏈管理以作業管理為基礎,價值鏈管理必然要求以作業成本核算信息為分析基礎。
三、物流企業作業成本系統架構
根據作業成本法的思想:產品驅動作業,作業消耗資源,即生產導致作業的發生,作業導致成本的發生。因此,整個成本計算程序為:把消耗的經濟資源分配給各作業,再將作業成本分配給各服務合同成本。
(一)成本核算對象的確定。第三方物流企業為生產企業或其他物流服務使用者提供服務時,一般都要簽訂物流服務合同,每一份合同都有不同的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式。與制造企業類似,物流企業簽訂一次服務合同就等同于制造企業生產一種產品,同時,第三方物流企業在對外報價時,也需要參考該合同的成本信息,所以,第三方物流企業以物流服務合同作為成本計算對象是最適宜的。
(二)劃分作業,建立作業成本庫。作業是企業提供產品或勞務過程中的各個工作程序或工作環節,即組織內為了某種目的所進行的消耗人力、技術、原材料、方法和環境等資源的活動。物流作業是對物質資料實體的物理性轉移。物流作業包括運輸、儲存、包裝、裝卸搬運、流通加工、信息處理等作業。物流作業是跨職能部門的,當然也可能是一個職能部門包含好幾項作業。如果可能的話,企業有必要對傳統的職能部門設置方式進行改造,按業務設置職能部門,以便于將作業考核與部門考核相統一,使作業成本核算與責任會計相銜接。物流作業的劃分要考慮企業管理對成本信息的要求,同時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則,然后將同質作業構造為作業中心。設置作業中心會計科目,歸集同類作業成本費用。作業成本法的核算環節增加、分配方法多樣化,這就需要電子會計信息系統的支持。
成本庫按作業中心設置,每個成本庫匯集各作業中心引發的成本。成本庫是按照某一成本動因解釋其成本變動的,因而成本動因的選擇是劃分作業的基礎。成本動因的選擇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考慮:一是作業的層次,二是驅動的特點。作業層次是指作業概念中的單位級作業、批別級作業、產品級(物流服務合同)和能量級(管理級)作業。單位級作業是支持某一單位產品(服務)的作業,資源消耗量與產品(服務)總量呈正比例關系。例如針對每一份訂單發生的處理費用,其費用總量取決于訂單的數量,故這里的訂單處理費用即為單位級作業;批別級作業是支持某一批別產品(服務)發生的作業,資源消耗與該批產品(服務)數量無關的作業,如針對每批訂單發生的處理業務,即屬于批別級作業;產品級作業支持某一類產品(服務)所發生的作業,即使某種產品的每個單位都受益的作業。如對某種產品(服務)編制數控計劃、進行流程設計等作業,這種作業的成本與產品產量及批數無關,但與產品(服務)種類的數量成比例變動;能量級作業,是指為了維持企業的總體經營能力而進行的作業,屬于企業一般維持性作業,如管理作業、人員培訓等,該類作業與企業的整體經營活動有關,無法追溯到特定的批次或產品(服務)上,這種作業的成本為全部產品(服務)的共同成本。所謂驅動是指物流服務消耗作業的性質,驅動一般包括頻率驅動、時間驅動等。作業動因反映了成本對象對作業消耗的邏輯關系,動因的選擇不必求全,但應該找到最重要的與主要成本花費相關的關鍵因子。成本動因的選擇可采取多元化的方式,注意與傳統成本核算系統相結合。
作業成本動因選定后,就可以按照同質的成本動因將相關的成本歸集起來,有幾個成本動因就建立幾個成本庫,并按照多個成本動因分配間接費用。
(三)確認資源動因,核算作業成本。資源動因是指資源被各作業消耗的原因,是度量作業對于資源需求強度和頻率的標準,是把資源成本轉化為作業的直接依據。以訂單處理作業為例,訂單作業消耗的資源有人工費、電費、文印費、電話費、折舊費等。其中人工費用可以直接歸入訂單處理作業,電費則根據用電量攤入作業成本。這里的用電量即電力費用的資源動因。對資源動因進行成本分析具有重要的意義,它有助于發現問題和改進作業效率。例如,可將本企業的作業與同行業類似作業進行比較,尋求提高作業效率的途徑,如可通過減少作業人數、降低作業時間、提高設備利用率等措施來減少資源消耗,從而提高作業效率,降低產品或者服務成本。
(四)確定作業動因,核算產品(服務)成本。資源費用歸集到作業成本庫后,接著需要做的工作是如何把作業成本庫中的資源費用進一步分攤給各成本核算對象,其中的橋梁是作業動因。作業動因指的是作業被消耗的直接原因,是度量成本對象對于作業需求的強度和頻率的標準,是把作業成本分配到成本對象的依據。例如物流合同地運輸作業的消耗取決于運輸距離和貨物的重量,因此,物流合同分配運輸作業的動因可以是運輸距離與貨物重量的乘積(公里/噸)。作業動因的劃分還要考慮管理的需要。比如,在確定運輸作業動因時,應該選擇運輸噸數而不是司機工作時間,這樣就可以規避支付冗員費用和消極怠工費用。
四、物流企業作業成本法釋例
例:ABC物流公司下設有行政、運輸、倉儲、裝卸、配送等職能部門,本月該公司與客戶簽訂了甲乙兩份物流運輸合同,合同標的都是將60 000件電器元件從武漢運送到蘇州。甲合同約定:60 000件貨物暫時運入本公司設在武漢的倉庫,然后每三天分送 6 000件至蘇州。乙合同約定:60 000件貨物分三次運入本公司設在武漢的倉庫,然后每天運送2 000件至蘇州。如果按照作業成本法,物流成本可計算如下(乙合同成本計算從略):
第一步:確定成本計算對象。以每一份物流合同成本為成本核算對象。
第二步,劃分作業,建立作業成本庫。本公司作業細分為行政、運輸、倉儲、裝卸、貨運代理、配送等作業。
第三步,確定資源動因,分配資源費用。假設依據資源動因對資源費用進行分配后,各作業庫成本分別為:行政部6 000元、運輸部30 000元、倉儲部60 000元、裝卸部24 000元、貨代部4 000元、配送部76 000元。
第四步:確定成本動因。本公司資源消耗包括工資、燃料、輪胎、修理費、折舊費、養路費等。行政作業的成本動因為合同數2,運輸作業為運次4,倉儲作業為每天平均件數40 000(1 200 000/30天),裝卸作業為件數120 000,貨代作業為次數4,配送作業為次數40。
第五步,核算合同成本。甲合同作業動因為:行政作業為合同數1,運輸作業為運次1,倉儲作業為每天平均件數20 000(40 000/2),裝卸作業為件數60 000,貨代作業為次數1,配送作業為次數10。
合同甲的成本=行政作業成本+運輸作業成本+倉儲作業成本+裝卸作業成本+貨代作業成本+配送作業成本=(6 000/2)×1+(30 000/4)×1+(60 000/40 000)×20 000+(24 000/120 000)×60 000+(4 000/4)×1+(76 000/40)×10=3 000+7 500+30 000+12 000+1 000+19 000=72 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