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完善高校預算績效考評體系的構建
杜 娟
近年來,高校教育經費增長迅速,但經費投入的方向和支出效益并不樂觀。資金的使用缺乏應有的考核和評價,不重視資金的利用效果,造成了一面是資金浪費,一面是教育經費供給不足的怪相。因此,大力推進高校預算績效考評體系的建立,不但能夠完善財政公共預算體制建設,而且還能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和管理效能。
一、高校構建預算績效評價的宏觀背景
1998年以來,我國以部門預算為核心的支出改革開始探索并完善公共財政支出體系。黨中央和國務院高度重視預算績效管理工作。2003年10月,十六屆三中全會發布的《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建立預算績效評價體系”。財政部為進一步深化財政支出改革,提高教科文事業專項資金的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制訂了《中央級教科文部門項目績效考評管理試行辦法》。2005年財政部出臺了《中央部門預算支出績效考評管理辦法》,試行預算支出的績效考評。財政部《2009年工作要點》第二十五項重點工作“嚴格預算管理”中提出,擴大績效考評試點范圍,加快構建預算支出績效考評機制。2009年6月財政部印發了《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管理暫行辦法》,統一指導全國績效評價工作。這些制度對績效評價的對象和內容、評價原則、評價方法和指標以及工作程序做了闡述,為高校順利開展績效評價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高校執行預算績效體系的微觀環境
(一)近年來,各地市財政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文件精神,積極探索預算績效評價,在理論研究、制度建設、評價試點等方面都進行了有益的嘗試。2001年首先在湖北省首先開展小規模試點試行支出績效評價工作。經過一年的嘗試,取得了一定成效,于2002年將預算績效評價工作的小規模試點擴大到湖南、福建、河北等省,并將湖北省的小規模試點擴大到全省范圍。通過這些試點,為逐步推進和規范預算的績效考評,摸索了一些經驗,取得了初步成效。這為我們高校樹立“重產出、講績效”的管理理念,構建完善的、適用的預算考評體系,營造了有利的環境。
(二)隨著高校管理體制和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的鐵飯碗在某種程度上被打破,各類高校之間在資金、人才、學科建設等各方面,尤其是生源上,存在著激烈的競爭,績效評價提可強化高校自身的競爭優勢。高校具有人才和知識的優勢,高校內部組織及其成員本身具有充足的知識、很強的學習成長能力和發展動力。可見高等院校是不缺乏績效考核能力的。這為我們高校構建完善的、適用的預算考評體系,提供了內在動力。
三、目前高校預算績效考評中存在的問題
從實踐來看,隨著我國預算績效評價工作的逐步推進,高校預算績效考評中存在著一些,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對預算績效考評缺乏重視程度。長期以來,高校雖已引入預算績效考評機制,但涉及面有限,對預算績效考評缺乏足夠的重視。高校內部各職能部門預算績效考核意識淡薄,認為預算績效考評只是屬于財務部門的事。各部門為了各自的私利盲目地、盡可能多得資金,有多少花多少,沒有長期的統籌規劃,更談不上預算績效考評。校領導及財務部門將資金在各部門之間相互調劑,不重視資金使用效率及回報率,誤認為預算績效考評只是走過場,并沒有認識到他在財務管理中的作用。
2.缺乏科學完善的預算績效考評機制。預算績效評價作為一個內涵豐富的課題,涉及面廣。實際操作中由于高校面臨的利益相關者及支出分類均眾多,這種復雜性和差異性,增加了高校建立和實施預算績效考評的難度,使得現有的高校預算績效考評只是流于形式,要想改變這種“考評不考評一個樣、考評結果好壞一個樣”的尷尬處境,高校的預算績效考評體系在考評對象的選擇、績效目標的確定、考評內容的范圍以及考評職責權限等方面統一標準、增強可操作性。
3.預算績效考評結果的缺乏實際運用。實施預算績效考評的目的就是將績效考評結果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從而提高高校的用錢效益,優化資源的配置。從當前實施情況來看,預算績效考評工作體系不健全,缺乏法律規范,側重于事后評價,考評結果僅僅停留在反映情況、找出問題等方面,一般只是作為借鑒或參考,不能真正運用到績效目標制定、預算編制上來。不僅使預算績效考評工作流于形式,而且影響了考評工作的權威性,制約著預算績效考評工作的深入開展。
四、高校預算績效考評體系的構建
1.加強高校預算績效體系建設的認識。高校預算績效評價貫穿于資金分配、使用的全過程,能優化資源的配置,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有利于全面提升高校的預算資金運行質量。預算編制、預算執行、決算三個管理環節構成了嚴謹、完整、連續的預算管理體系,高校預算績效評價為這三個管理環節提供信息支持和操作平臺。預算績效評價為預算的編制及執行指引方向。構建預算績效考評體系,首先應提高思想上的認知程度,并將這種重視態度落實到行動上來。高校及其各部門,對預算績效考評重要性認識的基礎上,要將績效考評工作納入本單位主要工作,在本校推行實施預算績效考評,制定考評管理辦法,加強資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益。
2.建立健全高校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高校預算績效評價工作是一項龐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的因素眾多,有辦學規模、辦學層次、隸屬關系、管理水平、資金來源、會計制度、預算管理、預決算口徑等。高校不以盈利為目的,他的資金投入很難像企業那樣用成本、利潤、產出等指標來進行評估。因此高校預算績效評價的重、難點是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這一系統應由財政和高校共同建立,借鑒企業的考核和評價體系,以績效評價為目標,建立適合自身的平衡計分卡評價體系和關鍵績效指標體系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全面的、動態的分析研究,全面揭示高校財務運行狀況。
首先建立業務績效預算指標、財務績效預算指標、社會績效預算指標三大評價層次,并在這些層次中根據評價目的和重點,設計規范統一的共性指標體系。增強高校的績效考評結果的橫向、縱向的可比性。
其次在共性的基礎上針對各自學校的具體情況和特征,將本單位績效目標從數量、質量、成本等方面進行分解、細化。確定適用的具有針對性的指標體系,并綜合運用,在運用時可加入指標權重來體現各部門的差異性。使指標的可操作性和針對性更強,以取得更真實的反饋信息。
3.進一步加強高校績效考評結果的實際運用。首先,將考評結果與預算編制、執行相對接,將考評結果作為校內部門申請以后年度撥款、編制下年預算的重要依據。根據各部門所做業績大小予以支持與削減,優化本部門以后年度的資源配置;其次,建議高校對預算績效考評中發現的問題要及時反饋,并制定針對性強、切實可行的整改措施,完善管理制度,從而提高學校的預算管理。第三,將高校績效考評結果向公眾公開制度和內部通報制度,從而引導全體職工及社會公眾了解本單位的預算制度和支出方向,逐步提高高校的預算管理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