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摘要】本文對上市公司殼價值進行計量,并提出上市公司控股股東贖回期權的概念。研究發現,一些目標公司的股權資本成本較高,其贖回期權的行使并不是在最恰當的時間點;從經濟利益角度通過要約收購進行私有化不是最優的交易結構。控股股東私有化戰略的主要目標是以犧牲一定的潛在經濟利益為代價,解決子公司以及控股股東自身的股改問題,彰顯國有企業的目標是追求經濟利益和政治責任的平衡。
【關鍵詞】殼價值 贖回期權 私有化戰略 交易結構
一、關于私有化戰略目標的研究文獻
現有文獻主要從經濟利益角度考察上市公司私有化戰略。Renneboog,Simmons 和Wright(2007)對私有化戰略進行了全面歸納和總結,指出在私有化中常見的獲得經濟利益的方式、手段包括:改善利益結構和控制結構,減少自由現金流量,減少代理成本;追求稅收利益;減少股份交易成本;防范敵意并購;利用公司市場價格低于其真實價值的機會;剝奪其他利益主體的財富等。一些學者從治理成本角度考察私有化戰略。Grossman 和Hart (1980)認為,私有化可以改善公司的股權結構,使公司股權集中,私有化后公司股東積極參與公司治理,形成更有效率的公司治理體制。Cornelli 和Karakas (2008)分析了英國1998 ~ 2003年期間由私募股權企業發起的88例私有化,他們發現董事會規模從私有化前的平均6.5名董事下降到私有化后的平均5.5名董事。我國因為發生的私有化案例較少,尚未見專門的深入研究成果。一些學者主要分析了我國私有化的動因。簡建輝、吳蔚(2007)認為中石油、中石化發起私有化的動因是股權分置改革和資源整合。包振宇(2008)認為,中石化將上市子公司私有化的動因是理順內部股權關系和股權分置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