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海洋經濟的范疇相應的被擴大,海洋產業不斷壯大。本文綜述了海洋經濟涵義的內涵和外延發展,概況了遼寧海洋資源情況,并分析了遼寧發展海洋經濟面臨的國內外以及政策、競爭力等因素,最終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海洋經濟內涵 環境因素 建議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海洋經濟的內涵、外延與發展環境都發生了較大變化。遼寧是海洋大省,海洋資源開發潛力較大,抓住新一輪全球生產要素優化重組和產業轉移、加快海洋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將會有力的推動遼寧省海洋經濟發展。
一、海洋經濟內涵和外延發展
海洋經濟通常被認為是人類在開發利用海洋資源過程中的生產、經營、管理等活動的總稱。現代海洋經濟包括為開發海洋資源和依賴海洋空間而進行的生產活動,以及直接或間接為開發海洋資源及空間的相關服務性產業活動。主要包括海洋漁業、海洋船舶工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濱海旅游業、海鹽業、海洋油氣業。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可開發海洋新資源不斷被發現,海洋經濟的范疇相應的被擴大,主要包括以下四種新領域:一是海洋新能源技術,主要包括以海底多金屬結核資源、海底天然氣水合物資源為代表的海洋新能源產業;二是海洋生物技術,包括提取和開發海洋新藥物等。三是海水資源綜合利用,包括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技術、海洋能開發技術。四是海洋監測技術及海洋儀器制造業、海洋信息技術。
二、遼寧省海洋經濟發展面臨的環境因素
(一)外部環境
1.政策環境。《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指出國家將發展海洋經濟。堅持陸海統籌,制定和實施海洋發展戰略,提高海洋開發、控制、綜合管理能力。科學規劃海洋經濟發展,發展海洋油氣、運輸、漁業等產業,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加強漁港建設,保護海島、海岸帶和海洋生態環境。這為遼寧的海洋強省目標戰略創造了極佳的宏觀政策環境。同時,《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被納入國家戰略也為遼寧的海洋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經濟環境
(1)國際海洋經濟發展環境。“十二五”期間,世界經濟將緩慢復蘇,各國注重發展實體經濟,以綠色、智能和可持續為特征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初露端倪,將會形成新一代主導產業,改變全球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海洋經濟將作為新興領域成為承載全球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轉變的主要陣地。
(2)國內海洋經濟發展環境。截至2009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由2003年的1.2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8.8%,增長到2009年的3.2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9.53%;海洋三次產業結構也不斷優化,由2003年的6.4:44.9:48.7,調整為2009年的5.9:47.1:47。“十二五”期間我國國民經濟處于經濟周期的上行通道,預計2012年后我國經濟將會迎來新一輪的高速增長,海洋經濟作為新能源、新技術新產業的優勢集合體將成為拉動這一輪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
(二)內部環境
遼寧省發展海洋經濟的三大基礎支柱已逐步完善。
1.交通物流網將有利推動海洋產業發展。截止2009年底,全省擁有各級公路18545條、公路總里程達到10038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833公里。全省運管部門登記注冊的公路運輸汽車達566700輛,其中載貨汽車460507輛。全省擁有水上運輸船舶736艘,凈載重量622.3萬噸,集裝箱箱位8108TEU。全省港口生產用碼頭泊位320個,其中沿海港口泊位314個、內河港口泊位6個,其中萬噸級及以上泊位143個。港口年綜合通過能力4.0億噸、635萬標準箱。省內鐵路營業里程達到4247公里。遼寧省現有6個民用機場在機場布局上除了保障的交通出行需求外,還兼顧輻射遼寧城市群,承擔空中短途運輸等功能,海洋經濟發展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已經初步形成。
2.海洋科技體系日趨完善。全省直接從事海洋科研機構14個,研究人員近千人,參與從事海洋科研機構30多個,科研人員達500余人。涉海高等學校每年將為社會培養上萬名海洋漁業科技人員。科研專業領域進一步廣泛,相繼建成和使用一批國家與行業重點試驗室、省級重點實驗室,每年從事海洋研究與開發的課題數百項。在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海水綜合利用、海洋環境保護、海水養殖、遠洋漁業、海洋鹽業化工、水下機器人等技術領域,處于國內先進水平。完善的科研體系、雄厚的技術力量,為建設海洋經濟強省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和技術支撐。
3.金融行業快速發展為海洋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融資平臺。截止2010年9月末,遼寧省銀行業金融機構各項存款總額達到26104億元,各項貸款余額18689億元,分別較2000年末增長了3.4倍和2.6倍。全省已有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外資銀行等67家一級分行,銀行業金融機構網點達到6871家,從業人員12.4萬人。強大的金融支撐將成為遼寧海洋經濟持續的資金源泉。
(三)競爭者
1.國外競爭者。
韓國、日本作為近鄰在發展海洋經濟方面實力較強,尤其是韓國釜山、日本神戶等周邊港口對中國北方深厚的腹地早就“虎視眈眈”。韓國目標是通過以釜山港和光陽港為中心建設“東北亞物流中心”,吸引中國北方大量的集裝箱到釜山中轉。日本政府則計劃把東京、橫濱、大阪、神戶、名古屋、八日等港口建設成六個超大型中樞港口,帶動區域海洋經濟發展。韓國、日本的海洋科技研究也較國內起步較早,發展較快。
2.國內主要競爭者。目前看。海洋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海洋產業增加值總量)排列依次為廣東、山東、福建、遼寧、上海、浙江、江蘇、天津、海南、廣西、河北。考慮地緣經濟,競爭力較強的當屬山東省。“十二五”規劃中,國家將山東列為海洋經濟試點省份,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定位是建設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海洋產業集聚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區、國家海洋經濟改革開放先行區和全國重要的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目前,山東海洋經濟生產總值突破7000億元,基本形成較完備的海洋產業體系。海洋生物、能源、港口、礦產等資源富集,海洋科技人員占全國一半以上,科技進步對海洋經濟的貢獻率超過60%。據初步測算,到2020年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9大核心區總投資約1.4萬億元。
四、遼寧海洋經濟發展的建議:
(一)加強海洋科技研究投入,多渠道完善金融融資平臺。加快設立海洋經濟產業投資基金,適時組建服務于海洋經濟發展的大型金融集團,利用國內外資本市場擴大直接融資規模,鼓勵民間資本投向海洋優勢產業。
(二)促進海洋新興產業發展,實現海陸產業互動和海陸經濟一體化。制訂并實施海洋產業發展指導目錄,加快海水直接利用及淡化技術的研究與推廣,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生物醫藥、海洋工程等產業有序發展,積極培育海洋領域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強漁港等港口建設,推進濱海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形成各具特色的沿海經濟區。
(三)要加強海洋科學研究和技術應用,提高海洋事業發展水平。充分利用現有的科研院所和機構,增加科研經費和項目支持,建立海洋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體系,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繼續實施科技興海戰略及海洋科技計劃,瞄準世界海洋高科技前沿,大力發展深海勘探、基因工程、衛星遙感和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高新技術;重點開發一批先進適用技術,加快海洋信息化步伐,實施海洋能力建設重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