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企整體上市近年來一直是央企改革創新的熱門話題,有必要通過因地制宜的模式和路徑選擇,構建央企整體上市類標準,助力“十二五”央企整體上市
從目前可預見的態勢來看,央企整體上市的“利”來得更加兇猛一些,它具有多方面的價值。首先,央企整體上市對宏觀經濟的影響巨大,作為占據國民經濟核心地位的央企本身就擁有諸多核心優勢,整體上市更能夠有效推動央企在關鍵經濟領域發揮獨特優勢,整合資源優化配置,充分激活市場經濟活力,能夠使巨額國家資產高效運轉并產生更大的價值,為國民發展積累寶貴財富。其次,從資本市場的角度來看,央企整體上市擴大了資本市場規模,一些優質資產的注入能夠很大程度上改善資本市場的整體資產質量,也極大的提高了國家資產的證劵化率,這對我國資本市場的長期繁榮發展無疑是利好消息,有預測認為隨著央企整體上市的穩步推進,資本市場下一波牛市的到來也就為期不遠。同時對央企自身來說,整體上市能夠提高集團的運作能力,使公司業務在深度和廣度上的協同優勢更加明顯,集團資源及管理效率銜接式發展,公司贏利水平大大提高,而在外延增長上效果更為明顯,外生性優勢資源的注入能夠大幅度改善公司的基本面,主業更為突出,在較短時間內能夠有效提升公司的業績,成長性也表現向好。同時可獲得業績增長和估值溢價的好處。正因為這些特點,央企整體上市近年來才成為國資委推動央企上市的主要方向以及央企改革創新的重要手段。
持續升溫,央企整體上市熱
從2005年底國資委央企負責人工作會議上李榮融首次提出央企“整體上市”的概念開始,到2006年底國資委正式推出“央企重組路線圖”、頒布《關于推進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的指導意見》,2007年國資委明確表示 “支持央企利用資本市場做大做強,要積極推進大型企業改制上市,具備條件的要加快整體改制、整體上市步伐”,以及2010年12月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的正式掛牌成立。這些都已經非常清晰的表明推動央企整體上市將成為國資委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的工作重點, 2011年國資委將預計推動16家央企整體上市,這給2011年的中國經濟的發展注入了強心劑,央企的經濟活力也必將再上新的臺階。
央企整體上市具體來說是指央企將其主要資產和業務整體改制為股份公司進行上市的做法,是相對于傳統分拆上市而言的一種金融創新行為,上市的主體是已經改制為股份公司的整個集團公司,而不僅僅是其中的一部分或集團公司的某一個生產環節,先前傳統分拆上市的主體是指分拆出來形成附屬于集團公司的相對獨立的股份公司。事實上,在實踐探索方面2004年TCL集團換股吸收合并TCL通訊而實現整體上市被看著是引發我國大型國有企業大規模整體上市運動的序幕。而隨后真正意義上的央企上市由武鋼、寶鋼拉開帷幕,兩者相繼實現了集團公司主業或主營性資產上市。一時間,央企整體上市成為我國證券市場的熱點,大批上市公司從整體上市的成功案例中獲得啟發,紛紛就自身整體上市進行緊張的謀劃。“央企整體上市名單”、“央企整體上市排隊進場”、“加快央企整體上市”等等語句常見諸于媒體,央企上市的熱度可見一斑。
多模式供選擇,整體上市跑步向前
探索央企整體上市的模式及路徑,為央企整體上市提供一套類標準的東西,是十分必要的。其模式選擇可以從2007年國資委制定的央企整體上市初步框架中找到根據。國資委在2007年將央企整體上市作為一個戰略舉措,立志將央企做大做強,繼而出臺了央企整體上市的初步框架,也就是“兩個階段、四種模式”。“兩個階段”是指先剝離托管,后整體上市。“四種模式”分別為境內加境外模式、上市子公司反向收購母公司模式、換股吸收合并模式、換股IPO模式。這“四種模式”在現有央企整體上市的案例中均有運用,而其中換股吸收合并模式以及上市子公司反向收購母公司模式又是之前案例中運用較多的兩種,未來央企的整體上市很可能重點鎖定在境內加境外模式上。
境內加境外模式屬于法人整體上市,它是指集團公司完成股份制改制后直接IPO同時發行A股、H股實現整體上市。這種模式需要在不同市場同時上市,公司所面對的市場更為規范、所受到的監管更為嚴格,對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但這種模式對集團公司提出了要求,集團公司主業要明確集中、資產狀況良好。IPO直接上市之前需要先對集團部分非經營性資產或不良資產進行適當處置,進而再對其按照投資主體多元化進行股份制改造來實現上市的目的。例如中鋼模式就是這一模式的典型。境內加境外模式從運作的案例來看,效果較為理想,原因在于通過香港的資本市場上市,將成熟、規范的國際資本市場運作機制引入到央企內部,對內要求更加嚴格才能達到國際資本市場的標準,對外接受嚴格的約束和監管,能夠有效的起到改革的作用。而同時,央企在國際市場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通過國際資本市場可以促進央企海外業務的發展,為國際化擴張提供幫助。這種模式能夠將央企打造成為一個較為干凈的上市公司,這也契合了境內資本市場需要一些優質上市公司的需求。所以這種模式受到了國資委的歡迎,未來央企的整體上市很有可能會主推這一模式,將央企的不良包袱逐步消化,繼而實現主營業務上市,將央企打造成為優質上市公司。
第二種反向收購母公司模式主要是指通過被控股的上市子公司反過來收購母公司的資產和業務進而實現母公司主業的整體上市的一種方式。這其中按照集團公司主業和輔業的資產情況又作了一個更細致的區分即定向增發反向收購模式和自有資金反向收購模式兩種類型。如果集團公司發展前景清晰、資產質量較好,則可選擇自有資金反向收購模式。將集團公司較小部分的不良資產和非經營性資產適當處置,由上市子公司方向吸收合并集團公司進而實現集團整體上市。一般情況,原上市子公司的名字改為集團公司的名字,集團公司注銷。例如中軟集團的整體上市就是由子公司中軟股份用自有資金收購母公司中軟總公司的股權,完成后注銷中軟總公司。而對主業資產和輔業資產都較為復雜龐雜的集團公司來說,則可選擇定向增發反向收購模式。上市子公司對集團公司定向增發來實現反向吸收合并母公司主業資產與集團公司借殼整體上市。如武鋼股份、中國聯通、中國 第三種模式是換股吸收合并模式,這一模式目前運用案例相對較少,是將同一實際控制人的各上市子公司通過換股的方式進行吸收合并進而完成公司的整體上市。該模式比較適用于一家集團公司內擁有兩家(或兩家以上)兄弟上市公司,兄弟上市公司之間的橫向業務相同或者上下游產業鏈業務關系頗為密切的情況。百聯集團整體上市即是通過兄弟上市公司之間的吸收合并而完成的,它選擇集團內一家上市公司,通過換股的方式來完成對其他上市公司的并購,將同業集中在一起實現集團整體上市。這種模式的特點是沒有新融資的增加,而主要是在于集團內部資源的整合利用,好處是可以較為充分的完善集團內部的管理流程梳理,幫助其理清產業鏈關系,可以為集團的長遠發展打下一定的基礎。
而換股 IPO 模式具體是指集團公司與所屬上市公司公眾股東按照一定的比例換股,然后再將上市子公司吸收合并,進而發行新股。主要可分為集團改造、吸收合并以及首發三個階段來完成具體的整體上市操作。但有時候吸收合并可以同首發一起同時進行。中鋁集團便是通過這種模式完成整體上市的。它的好處在于不單單能夠滿足集團公司在快速發展過程中遇到的資金短缺問題,也能充分整合集團公司各種資源,進而完成對資源使用效率的提升作用,這種模式可較多的運用在集團業務處于快速發展時期的集團公司身上。
雖然從已有的經驗總結中可以歸納出央企整體上市的一些基本模式,但實際上集團公司在選擇時往往需要根據自身實際綜合運用這些模式,并根據操作中的具體思路努力探索新的模式以取得對自身更多有益的價值。例如東方電氣集團整體上市便運用了境內加境外模式以及換股吸收合并兩種模式的結合。
具體操作供參考,力促上市大功鑄成
在具體操作層面,按照以往的經驗總結起來也大致有以下三種手法:將旗下優勢子公司集中,借助A股上市公司實現集團主體業務的整體上市;對旗下公司采取吸收合并方式,將之前分散的業務集合在一起;將旗下劣質資產業務拋離,出售業務較弱上市公司,選擇性放棄部分非主營業務,或者強化較弱業務實現轉變。中石化的例子非常典型,它具體將旗下齊魯石化、揚子石化、石油大明和中原油氣全部收編,然后整合其業務,通過將分散的業務進行集中而實現整體上市。而當下的現實情況是各央企基本都擁有多家A股上市公司,每家央企都極有可能將旗下公司進行整理,將劣質公司出售,將優質公司深度的做大做強,中國石化出讓殼資源錦州六陸便是基于這樣的考慮。
央企整體上市可選擇的模式已經基本成熟,實踐中也有具體可參考案例,這都給下一階段央企整體上市提供了清晰明確的方向。但需要注意的是,央企整體上市過程中依然會存在諸多問題,比如如何在企業總體運營成本大幅上升的當下盡可能低成本的完成整體上市,如何防范央企整體上市給資本市場帶來巨大波動而增加的金融風險,如何保持各利益方利益平衡,如何維護中小股東權益,如何約束管理層因私利的投機行為,如何保持國有資產的穩定不流失等都將是以后需要關注的問題。不過毫不懷疑的是,2011年作為一個新的開始,伴隨著國新控股的成立,央企整體上市將帶給我們更多驚喜,更加令人期待,而央企改革創新之路也必將隨著央企整體上市的推進而迎來嶄新的氣象。
移動等都是運用的這一模式實現整體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