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么在當今社會當中,管理受到如此的推崇?因為我們看到過去改革的三十年,讓中國成就了一大批的企業。我們也在看,中國的企業如果要做到基業常青,需要什么?我們看美國基業常青的企業,靠兩個法寶,一個是創新,一個是管理。所以美國企業不斷創新,所有世界上新的東西全是靠他們創新出來的,互聯網、IT,跟我們沒有關系的,靠他們的創新加上管理帶動整個全球的進步。當然他們也做了很多不應該的創新,像所謂的金融創新造成了我們這次金融危機最重要的因素,但這就是美國的企業文化,他通過這樣的創新來帶動整個經濟。日本同樣是世界第二大經濟大國,我們不能不輕視日本這么一個世界經濟第二大國,日本靠什么?我在日本生活15年,看不到一點點創新,但是看到整個經濟的架構,企業的架構,包括整體的百姓國民素質,他靠的是什么?靠的也是兩條,一個是勤奮,一個是管理。
創新是什么?譚老師認為,創新就是在企業中引入新的東西,可以是一個新的思想,一種新的方法或一種新的設備,它很像發明,也需要高度的創造性。但更多的是把問題的解決方法成功地應用到市場中,我們不必為創新而搞發明,因為,我國的市場中有很多的創造性的方法可以拿來為我所用。
翻開國家政府報告或企業集團戰略規劃,創新往往是被提及最多的詞語之一,這無疑是解放思想和改革開放給我們整個社會帶來的寶貴思潮,讓我們走出曾經的固步自封與閉關鎖國。企業培訓講師譚小芳先與您分享一個案例--
在白天氣溫高達45度,晚上又低至5度的津巴布韋,能不能建造一座不能用空調,但室內溫度必須恒溫在22度的環保大廈?邏輯上這個不成立,所以無法做到,但運用水平思維的交叉創意法就做到了,米克皮爾斯運用白蟻冢穴如何保持恒溫而確保繁衍的原理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不用電、氣設備(空調)而能確保室內恒溫22度的東關大廈,把不可能變成了令人驚嘆的事實。再看一個真實的案例吧--
新理念汽車SPA的汽車美容店,一次收費要80塊錢,而在廣州一般的洗車店都是20到30塊錢。這家店開張才3個月,其創始人對南方都市報記者透露,雖然很貴,但生意還不錯。一樓停車間停滿了保時捷、寶馬等名車;而二樓的休息室,將近20個座位也差不多坐滿了。
這家店的特別之處除了提供一般的洗車服務之外,最大的特點就是在二樓設有一間咖啡廳,這里面可以有很多衍生的服務。一是免費服務。當客人來洗車的時候,在等待洗車的間隙,可以在咖啡廳休息放松一下。這里提供免費的茶水,甚至上網也是免費的。二是提供高檔消費,自然收費。例如一些高檔的紅酒和茶葉等,還有一些汽車裝飾品和汽車模型等,可以在此購買。咖啡廳周圍還有幾間大小不等的包廂,提供美容、美甲等服務。
據其中一位創始人介紹,未來還將設立女性專區,她們可以在此享受更多服務,擁有更多交流的空間。在他們的未來規劃里,這里還可以提供很多娛樂活動。例如U N O、麻將等。他們希望打造一個以洗車客戶為基礎的娛樂中心。我們可以說,這個汽車spa就是對傳統洗車行的創新。
所以說,創新思維從何而來呢?講師譚小芳認為,我們要像佛教中的禪宗一樣進行修煉。禪的意思是思維修或靜慮,屬于菩薩行六度中的一度,指的是一種修行的方法,用當代的語言來解釋,即不用語言文字而直接以心相印證,以期頓悟。
我們鼓勵創新的思想,我們更為強調讓創新的思想轉化為實在的價值,只有能為社會、企業、個人帶來價值提升的創新才是有效的創新。這種價值的提升需要我們將創意通過行動轉化為一種成果。譚老師建議企業鼓勵員工持續學習,并努力為員工的創新提供便利條件,這不僅包括創新所需要的工作條件,還應包括鼓勵創新的氛圍和激勵創新的機制。
但譚小芳老師看到國內諸多企業進行的管理方式卻是與創新的前提背道而馳的。那么創新的提是什么呢?其實很簡單,那就是企業員工有自由的思考與表達的環境和權力,而且要保證不會因為意見的不一致而受到不正常的待遇。可以想象,能做這一點的企業有幾家。所以,創新自然也是無本之木,口頭說說而已,對于大多企業管理者來說:對創新的態度只是葉公好龍。
但譚小芳老師同時認為:國內企業多數確實需要依靠創新來克服馬太效應獲得后發優勢,但必須指出的是,創新不能靠一個點子或幾個人或者某項目一蹴而就,要孕育出創新和支撐創新都依賴于扎實的基礎管理工作,而這正是某些企業管理者所忽略的問題。具體來說,企業一般需要如下方面的創新--
1、服務創新
著名的IBM公司在廣告中強調的IBM就是服務,正反映了該公司十分重視產品服務的思想。產品服務創新就是強調不斷改進和提高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不斷推出新的服務項目和服務措施,力圖讓消費者得到最大的滿足或滿意。
2、知識創新
據說,一個當代的博士生,僅能掌握不到人類知識總量的1%,剩下的99%都不懂,其中還有4%是他根本不知道還有這種知識存在。中國企業的經理人中大部分都是文化水平偏低,所以,我們有什么理由回絕新的知識呢?所以,知識創新既是大家忽視的地方,也是需要提高和創新的地方。
3、心態創新
譚小芳老師建議每一位企業員工、老員工、經理人都像一位新雇員第一天在公司上班一樣,對企業的各個方面都進行提問。還記得在我們上班的第一天,我們會問許多問題--我們為什么做這件事情?--我們如何使它發生?--它的目標是什么?--它意味著什么?但我們在單位中工作的時間越長,就越難做到這一點。我們在工作中的時間越長,我們問的問題越少,我們也就變得越自滿。大家都多問具有探索性的問題,并進行更仔細地傾聽,這樣你就能夠理解的更為深刻。然后,我們進行深入的分析與研究,必定能找出創新的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
也許有人認為這些基礎管理問題不值得大動干戈的追究和完善,但筆者認為有沒有扎實的基礎管理,結果大不一樣,舉個日常例子,我們會發現某些地方政府建設的豪華公共廁所沒多少時間就變的污濁糜臭不堪,而麥當勞的廁所卻永遠光潔如新,為什么?細心觀察可以發現,麥當勞制定了詳細的廁所要清潔到何種程度的標準、以及使用什么清潔工具如何操作的標準流程,并且還有相應的培訓和核查制度。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日本前女大臣曾負責過某酒店衛生清潔工作,她洗刷了三次抽水馬桶后其主管檢查并不滿意,于是主管親自示范如何清洗,并在清洗完之后用杯子舀了馬桶里的水喝了下去告訴她這就是清潔工作的自我檢查標準,她被極大的震動了,于是重新努力清洗并最終也自豪的舀了馬桶里的水一飲而荊
因此,譚老師強調--我們的企業在以創新求發展的同時,千萬不要忽視夯實基礎管理,只有真正建立起一套高效完整科學的管理體系,用規則化、程序化、科學化來系統性的塑造和改變員工的行為,提高整體的組織能力,才能為創新提供孕育和發展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