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根據國務院醫改工作的統一部署,財政部、衛生部等有關部門同步推出了醫療機構財務、會計、注冊會計師審計等五項制度。《基層醫療機構會計制度》已在2011年7月份開始實施。新的基層醫療會計制度中支出科目與原來的會計制度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在這種情況下,醫院人員安排也可能會有變化。對此,本文探討了新基層醫療衛生會計制度中支出科目的內容,并對新基層醫療衛生會計制度下醫院人員配備的方法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基層醫療 會計制度 人員安排
一、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會計制度產生的背景和意義
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會計制度的產生與我國現階段的國情有著密切的聯系。我國現階段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就是為了解決人們最關心的醫療問題。醫療改革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人人都享有最基本的醫療衛生服務,促進社會和諧。醫改的不斷推進促使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財政資金保障力度逐步加大,舊制度無法適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新形勢下的轉變,更不能滿足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財政預算資金的管理的新要求。
專門制定基層醫療機構會計制度,具有其特殊的意義。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隨著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深入,在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醫改意見及實施方案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與公立醫院提出了不同要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公立醫院在政策和管理上也有較大的差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職能定位與公立醫院有所不同,基層醫療機構提供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公立醫院主要負責承擔危重急癥和疑難病癥、科研、教學等綜合方面的職能。在財務管理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與公立醫院也有所不同。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政府通過預算管理搭配成本核算的方式來管控醫院的預算,而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方面,政府更注重的是醫療衛生機構的收支活動。第二,政府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補償,是通過購買這些醫療衛生機構服務等方式來實現。而對醫院的補償則不同,政府給醫院的補助體現在為醫院的基本建設投入資金,添置新的醫療設備,為新的醫學研究撥款,并且為符合國家規定的離退休人員費用和政策性虧損等給予補助。第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相對簡單,財會人員數量不多。另外核算要求、財務分析也與公立醫院有較大不同。
二、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會計制度的特點及制定思路
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會計制度的特點有四點。首先,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會計制度強化預算約束機制,層層落實責任。其次,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會計制度明確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收入主要由醫療收入、財政補助收入和上級補助收入構成,在會計核算流程中清晰反映了各種補償渠道的資金流程。再次,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會計制度對其不要求進行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的成本核算,無需計提固定資產折舊或提取修購基金。
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會計制度的制定思路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順應基層醫療體制改革。自2012年全面采用零差率藥品,取消非零差率藥品,因而取消“藥品進銷差價”科目;不再強化藥品核算,將“藥品”科目并入“庫存物資”科目;根據預算管理的需要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主要從事“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的現實要求,增設“待攤支出”科目,從而對“基本醫療支出”和“公共衛生支出”實現較為客觀、真實的核算。第二,強化財政資金預算管理。完善了國庫集中支付的核算;為滿足預算管理需要,增設“財政基建設備補助支出”科目。第三,簡化會計核算。為加強預算管理,以收付實現制為主,全面簡化核算流程,會計科目由原制度的47個簡化到35個。第四,涵蓋多種收支管理模式和醫保結算模式:收支管理模式:收支兩條線和非收支兩條線,其中各地收支兩條線的程度不一(有的地區要求一定比例上繳,有些地區不要求藥品收入上繳)。
三、新基層醫療機構會計制度支出科目內容的變化
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會計要素包括資產、負債、凈資產、收入和支出。其中,支出類會計要素包括了醫療衛生支出、財政基建設備補助支出和其他支出三個會計科目,與原來的醫療支出、藥品支出、管理費用支出、財政專項支出和其他支出相比少了兩個會計科目。
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會計中的醫療衛生支出科目用于核算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開展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活動中發生的支出,醫療衛生支出包括了相關的人員經費、耗用的藥品及材料成本、維修費和其他公用經費等。醫療衛生科目下設置了“醫療支出”和“公共衛生支出”一級明細科目。
“醫療支出”一級明細科目按照“人員經費”、“藥品支出”、“衛材支出”、“其他材料支出”、“非財政資本性支出”、“維修費”、“其他公用經費”、“提取醫療風險基金”等進行明細核算。“公共衛生支出”一級明細科目下按照“人員經費”、“藥品支出”、“衛材支出”、“其他材料支出”、“非財政資本性支出”、“維修費”、“其他公用經費”等進行明細核算。
醫療衛生支出的主要賬務處理如下: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員計提薪酬時,分別按照從事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人員的工資金額,借記本科目(醫療支出、公共衛生支出),貸記“應付職工薪酬”、“應付社會保障費”等科目。為開展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活動領用衛生材料、藥品等庫存物資時,如可確定領用的庫存物資專門用于基本醫療或公共衛生服務,按照其實際成本,借記本科目(醫療支出、公共衛生支出),貸記“庫存物資”科目。利用財政補助收入以外的資金安排的資本性支出,按照購建固定資產的實際成本,借記“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等科目,貸記“固定基金”科目;同時,如可確定購建的固定資產專門用于基本醫療或公共衛生服務,在發生資本性支出時,按照實際支出金額,借記“醫療支出——非財政資本性支出”或“公共衛生支出——非財政資本性支出”科目,貸記“銀行存款”等科目。為應對醫療風險購買商業醫療保險所支付的保險費等支出,在發生時按照實際支出金額,借記本科目(醫療支出、公共衛生支出),貸記“庫存現金”、“銀行存款”等科目。
對于無法直接計入基本醫療服務支出和公共衛生服務支出而需進行合理分攤的支出,應先記入“待攤支出”科目。期末,將待攤支出合理分攤至本科目的明細科目時,借記本科目(醫療支出、公共衛生支出),貸記“待攤支出”科目。期末,將本科目的余額轉入本期結余,借記“本期結余”科目,貸記本科目。
四、新基層醫療衛生會計制度下人員配備的探討
在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會計核算制度下,公共衛生人員和醫療人員的人數可以參照醫院人員定編方法來確定。人員的編制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崗位定編法、業務分工定編法、看管定編法、效率定編法和比例定編法。
崗位定編法根據各個工作崗位的數量、不同崗位的類型、工作崗位的班次和人員的考勤率等因素來定員。按崗定員的方法只與醫療人員的工作類型有關,而與醫療人員的工作量沒有直接關系,崗位定編法在沒辦法算出勞動定額的情況下非常有用處。但是崗位定編法也具有自身的不足之處,比如說缺少計算公式。
業務分工定編法的主要判定因素包括了崗位的工作種類、組織機構和工作量來確定人數。業務分工定編法主要是應用在工作內容比較廣泛的崗位上,比如說管理和其他技術人員。由于這種方法的不足之處在于人員的工作量很難通過量化計算,人員的工作效率又與其他的許多主客觀因素相關,所以這種方法的操作有一定難度。
看管定編法,根據設備的數目、員工還有設備運行的班次和員工看管需要來計算定員人數。這種方法的優點就是比較簡單,一般適合于擁有較多設備的單位。看管定編法不適合用于一個人員對應一臺機器的單位。
效率定編法是通過勞動定額計算定編的方法。效率定編法的優點是能用于工作量可以明確衡量和計算的崗位。但該方法也有不足,由于醫院面對的是病人和疾病,病人和疾病的差異使得臨床業務的工作量可變性很大,可比性較差。
比例定編法,這種方法以醫療機構的人員人數為基礎,按全體人數比例,計算出另外其他人員的人數。該方法所使用的比例數是以前的經驗數據。在醫療衛生系統里,人員編制常常使用的就是比例定編法。
除了上述幾個人員定編方法之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療人員和公共衛生人員的比例安排還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原則。首先,醫院中醫療人員和公共衛生人員的編制管理應依據等級和任務來編制。其次,兩種人員的比例還必須堅持合理結構的原則,使人員的組合達到最優化,發揮醫院人員的總體最優效能。第三,醫療人員和公共衛生人員的編制還要做到精簡高效,這樣才能使崗位與人員的安排配備達到優化。最后,基層醫療機構中的醫療人員和公共衛生人員的安排還要能夠實現動態管理原則。
總之,隨著社會經濟形勢的發展和醫院發展的客觀需求,兩種人員的編排必須能夠符合社會經濟的發展趨勢,同時必須做到動態管理。Z
參考文獻:
1.龔靈敏.醫院新會計制度與舊會計制度的聯系與區別[J].財經界(學術版), 2011,(3).
2.何波.談現行制度下醫院管理費用的分攤[J].中國醫療前沿,2009,(2).
3.楊云卯.新會計制度下的醫院財務報告分析實踐[J].衛生經濟研究,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