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以滬深兩市A股壟斷行業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分析了樣本公司2007年-2010年的年度報告,對樣本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情況進行了描述性統計分析,并且通過內容分析法,以打分的形式對樣本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程度進行了量化與分析。研究表明,從2007年-2010年,我國壟斷行業的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逐年上升。
關鍵詞:壟斷行業 內部控制信息披露
近年來,壟斷行業的改革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治理壟斷行業的種種問題方面,由于內部控制是公司防止舞弊的工具,因此增強壟斷行業的內部控制建設對治理其存在的諸如腐敗等問題無疑是至關重要的。實踐表明,有效的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可以增強企業的內部控制建設,對壟斷行業的健康發展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我國《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引》及《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引》都對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建設以及信息披露提出了明確要求。2010年4月,財政部、證監會、保監會、銀監會及審計署發布了《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以下簡稱《配套指引》),其中包括了18項應用指引,《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及配套指引的發布,標志著我國基本建成了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本文以滬深兩市A股壟斷行業上市公司2007年-2010年的年報為研究樣本,對樣本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程度進行了量化與分析。
一、樣本選取
本文選取了滬深兩市A股石油、航空、公路、電信、鐵路、金融、港口、供水、供氣、供電等具有壟斷性質的上市公司作為樣本,探討壟斷行業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現狀。主要通過閱讀樣本公司的年度報告,對樣本公司內部控制披露情況進行總結與統計。數據來源于上海證券交易所網站、深圳證券交易所網站以及巨潮資訊網。
二、統計描述
本文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與深圳證券交易所網站公布的上市公司信息,共獲取163家上市公司2007年-2010年年報數據,總計570個樣本。
通過閱讀各樣本公司年報,根據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詳細程度進行分類與統計,可以發現,雖然大部分公司都能對本公司的內部控制情況予以披露,但披露的詳細程度卻不盡相同。有的公司僅僅是對內部控制情況予以簡單披露,如僅僅說明“公司已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并沒有披露內部控制建設方面的詳細內容,本文將這種情況定義為“簡單披露”;除此之外,若能對內部控制的具體設計執行情況進行披露,則定義為“詳細披露”。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
(表略)
從表1可以看出,所選樣本上市公司內控披露情況逐年好轉,詳細披露公司比例逐年增加,簡單披露公司比例逐年下降。這說明《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引》與《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引》自實施以來,壟斷行業上市公司的執行情況比較好,但是自愿披露情況仍比較滯后。在數據統計過程中筆者還發現,深交所的披露情況整體優于上交所,內部控制信息相對更為具體,監事會的意見也較為詳細。但是在最近兩年中,上交所的披露情況進步較大。本文對樣本公司披露內部控制信息的情況進行了更詳細的統計:若上市公司能夠描述內部控制制度情況,則定義為有“制度描述”;若能夠披露本公司內部控制尚存在的缺陷,則認為“披露了缺陷與不足”;若上市公司能夠披露今后計劃的改進措施,則認為“披露了改進措施”;若上市公司能出具審計機構對內部控制的鑒證報告,則認為披露了“審計機構評價意見”,同樣,本文對樣本公司是否披露董事會對內部控制的評價意見及監事會評價意見也進行了總結統計,結果如表2所示。
從表2可以看出,簡單披露內部控制信息的公司數逐漸減少,由2007年的28家(19.86%)減少到了2010年的3家(2.13%);制度披露的公司數整體呈增加趨勢;披露缺陷與不足的公司在前三年逐年增加,但是在2010年出現了較大下降;披露改進措施的公司數在前三年逐年增加,2010年出現了下降;董事會評價意見的披露情況呈增加趨勢;監事會的評價意見披露情況呈增加趨勢;審計機構評價意見的披露情況也在逐年好轉。
總結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1.滬深兩市壟斷行業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總體呈上升趨勢。2.滬深兩市壟斷行業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低于強制性信息披露程度。3.滬深兩市壟斷行業披露缺陷與不足及改進措施,以及審計機構評價意見的情況較差。
三、實證分析
本文根據樣本上市公司對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內容,通過打分法,對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進行了量化,具體賦值表如表3所示。
(表略)
筆者對所選樣本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得分進行了均值分析,結果表明2007年-2010年有些壟斷行業上市公司能很好地對內部控制設計及執行情況進行披露,分值達到了滿分即10分,但均值集中在5.0左右,屬于中等水平,說明壟斷行業所選樣本公司整體信息披露水平并不高。
筆者進一步對壟斷行業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量化結果即得分進行分級定性分析,若分值為0,則為未披露;若分值為0-3,則披露情況較差;若分值為3-6,則披露情況中等;若分值為6-10,則披露情況良好。對樣本公司的信息披露程度得分按此標準進行分類統計,結果如表4所示。
四、實證結論
從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從2007年到2010年,披露程度為未披露的公司數量逐漸減少,較差披露的公司數也呈減少趨勢;披露程度達到中等水平的公司越來越多,良好程度的公司在前三年有較大的增幅。但同時也發現壟斷行業上市公司在對內部控制信息披露上,格式存在較大的隨意性,披露的內容也各不相同,并沒有統一的要求,因此,在內控信息披露格式與內容上有待進一步改善。X
?。ㄗⅲ罕疚南敌m椈鹳Y助項目,項目編號:1009-56XAB11049;教育部規劃基金資助項目,項目編號:11YJA630020)
參考文獻:
1.楊有紅,汪薇.2006年滬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J].會計研究,2008,(3):35-42.
2.林鐘高,鄭軍,彭琳.內部控制信息強制性披露研究——來自滬深兩市特殊行業和壟斷行業的經驗數據[J].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學報,2009,(4):36-48.
3.秦冬梅.上市公司年度報告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探討[J].財會通訊,2001,(11):45-48.
4.傅勝.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現狀與對策[J].會計之友,2010,(6):73-76.
5.李明輝,何海,馬夕奎.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狀況的分析[J].審計研究,2003,(1):38-43.
6.蔡吉甫.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實證研究[J].審計與經濟研究,2005,(2):85-88.
7.方紅星,孫嵩.強制披露規則下的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基于滬市上市公司2006年年報的實證研究[J].財政問題研究,2007,(12):67-73.
8.黃會英,王金棟,艾虹.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實證研究文獻綜述[J].現代商貿工業,2010,(1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