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金融市場,是指貨幣的借貸、各種票據和有價證券的買賣等融資活動的場所。金融市場可以是有固定場所進行的各種融資活動,也可以是沒有固定場所,由參加交易者利用電訊手段進行聯系洽談而完成融資交易。只要在一定區域進行票據和各種證券的買賣行為或過程都應視為金融市場的業務活動。而市場有時會受到可預見或不可預見的事件影響,這些事件的發生對金融市場本身造成沖擊,并帶來不可預知的結果。了解這些重大事件,并試圖從這些事件中進行總結,從而更好應對風險,是本文的探索方向。
關鍵詞:金融市場 重大事件 市場影響
金融市場的參加者是資金供求雙方,具體來說有個人、企業、金融機構、經紀人、證券公司以及政府機構等。他們之間的交易都采用書面契約形式的金融工具進行。
金融市場的交易對象是單一貨幣形態的資金商品,其價格表現為利息。這里的利息不是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而是資金商品“創造”利潤能力的分割形式或資金使用權轉移的代價,其高低通過利息率來表現。由于信用期長短不同,安全性不同,形成不同利息率。在同等條件下,利息率的高低,取決于資金供求的變化。
金融市場按業務活動期限劃分,可分為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按成交后是否立即交割,可分為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按證券是否新發行,可分為證券發行市場和證券流通市場;按地域范圍劃分,可分為地方性、國內性、國際性金融市場;按市場職能劃分,可分為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外匯市場、黃金市場。
而所謂的重大事件,在這里我們可以定義為以下幾類:
一、 戰爭
戰爭能重新調整經濟秩序,往往給經濟帶來正面推動作用。傳統上認為,戰爭對經濟的破壞不言而喻。
然而,從1939年爆發的二戰到2001年的反恐怖戰爭中卻發現了以下規律:
戰爭對經濟的破壞程度依戰爭持續的時間和規模而定,多數局部戰爭對經濟的影響往往是正面的而非負面的,即使是戰爭爆發開始對金融市場商品市場有所沖擊,但很快市場又會恢復原來的趨勢。
除了朝鮮戰爭和發生在美國的恐怖主義襲擊以外,大部分戰爭都對美國經濟有推動和促進作用,這一點可以從道瓊斯指數的上揚可以觀察到;
對于基本金屬銅而言,從阿富汗戰爭以后發現,戰爭爆發從來沒有改變過銅價本來的趨勢。
比如二戰時期,美國政府鼓勵民眾減少消費、購買政府債券、支持軍工產業。戰爭結束后,人民因此有積蓄,對前途也充滿信心,加上經濟政策的調整,因此生產和消費均大大提高,對當時經濟促進非常大。2002年,美國的個人儲蓄率達到1998年以來最高,預示著個人消費在戰局明朗后對經濟發展推動具有潛力。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時,道瓊斯指數正處于熊市,而消息傳出后雖跌勢加大,但反而是最后一跌,之后步入牛市。
80年代發生的三次有美國參與的小規模戰爭,如美國入侵格林納達、利比亞空戰、巴拿馬戰爭都給美國道瓊斯指數帶來利多刺激。
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金融市場從觀望的氣氛中解脫出來,油價得到了抑制,股市也了迎來爆發性上漲。
1999年科索沃戰爭,北約耀武揚威的時候,同樣也是道瓊斯指數猛烈上漲的時候。
2001年反恐怖主義戰爭是一個為數不多的例外,那時候經濟早已經開始疲軟,道瓊斯指數一直陰跌,9.11恐怖襲擊加劇了指數的跌勢,但比想象中的要強,10個交易日后美國股市一度反彈超過了9.11發生當天的點位。
但在金屬市場上卻沒有看到類似的情況,至少從阿富汗戰爭以來,金屬價格對戰爭的爆發從來不太“感冒”。即使戰爭的突發消息對金屬價格有沖擊作用,但本來趨勢是漲的還是漲,是跌的還是跌。
在未來可能出現的局部戰爭背景下。我國的金融安全可能會因為財政支出的膨脹。金融機構流動性和信心下降,貨幣替代的加劇而受到沖擊。作為管理當局,應當堅持非戰時審慎監管與戰時緊急控制相結合,控制債務和通貨膨脹規模,設立最后貸款人和存款保險體系,從而有效地引到和化解戰爭帶來的金融風險。
二、 突發事件
所謂金融突發事件,是指具有影響某一局部地區(在中國可以“市”為界定單位)經濟社會秩序穩定或影響全國經濟社會秩序的突發性金融事件。因此,一般的金融犯罪、金融市場波動和金融系統調整不屬于金融突發事件范疇。
金融突發事件的可能類型包括:
????1.銀行擠兌。即在1日或幾日內突然有大量存款人到商業銀行提款并引致影響到經濟生活秩序的不穩。
????2.股市爆跌。由此引致一些投資者采取極端行為(甚至打砸等暴力行為)影響了當地的經濟社會秩序穩定。
????3.技術故障。如金融機構中的計算機系統出故障引致相關人員的利益嚴重受損,一些人對處理方案不滿意而采取極端行為。
????4.金融機構倒閉。一些金融機構----尤其是商業銀行----因經營不善或其他原因而倒閉,可能引發地區性金融突發事件(如海南發展銀行事件)。
????5.境外金融沖擊。例如,在準許境外短期資金進入中國金融市場的條件下,一旦這些資金在短期內巨額外流或巨額進入都將對中國境內的金融市場形成強力沖擊,由此,將嚴重影響境內投資者或存款人、借款人的利益,從而,影響到經濟社會秩序的穩定。
????6.金融危機。在中國金融市場日益國際化的條件下,國際金融市場的危機可能直接影響到中國金融市場的運行狀況,引發中國金融的波動或危機,另一方面,中國實體經濟部門或金融部門的風險在不短累積的條件下也可能引發金融危機。
????7.其他突發性事件引致的金融突發事件,如美國的“9·11”事件、上市公司財務造假事件等。
類似地震、海嘯的嚴重突發災害,會給當地的金融市場,尤其是資本市場帶來重大的影響。 回顧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在當時造成了45家川渝上市公司、總計66家上市公司因地震停牌,市場原本的節奏有可能被自然災害打亂,主力也會措手不及,對股民心理上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打壓市場的信心,給市場參與者一種極大的不確定感。隨后的大盤在一個月不到的時間內,從3600跌到2800點。
當然,類似這樣的突發事件,也會給市場帶來一定的機會,比如突如其來的地震使得藥品、鋼鐵、水泥成為災區重建的必需品,而造成了這部分上市公司的股價短期內形成炒作。
但是大多數時候由于突發事件所影響的價格波動,只是帶來一個短期炒作機會,一般并不會持續很久,對價格趨勢的影響更是微乎其微。
三、 世界性盛會
世博會與奧運會、世界杯足球賽并稱世界三大盛會, 三大盛會對經濟的影響意義深遠, 不僅僅是帶動地區相關產業經濟的發展,其影響的覆蓋面會輻射整個社會。
比如說奧運會,自第一屆現代奧運會舉辦至今,大多屆奧運會均由歐洲和北美洲城市舉辦,僅有很少的幾屆奧運會是在其他地區的城市舉辦。許多人認為,奧運會應該擴展到更為貧困的地區。經濟學家指出,大規模的基礎設施投資能為舉辦城市在奧運會后帶來更高的GDP產值。然而,許多舉辦城市因舉辦奧運會而感到后悔:高成本的投資卻沒有帶來高收益,甚至沒有利潤可言。
世博會、奧運會這類具有國際影響的大型活動,效益不在于經濟,不是直接體現在GDP的硬實力,直接的帶動作用有限,而在于間接效益,國家的品牌、軟實力的提升。對吸引國際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有幫助,一個大國的崛起軟實力的提升也很重要。
舉辦世博會往往會耗費大量的物質資源、空間資源和人力資源, 有時甚至需要傾全國之力來舉辦,這就要求世博會的舉辦地( 國) 有一定的經濟實力,以保證一屆世博會的成功召開。在 1 9世紀, 綜合性世博會總是在英國、法國等當時的經濟發達國家舉辦也證實了這一點。
世博會在促進舉辦城市與區域的具體行業發展方面有巨大的作用,行業牽引效應明顯。以旅游為例,舉辦世博會必將推動主辦國家和城市旅游業的發展。隨著世博會規模的擴大,參觀人數也成倍增加, 從 1 8 5 1年倫敦世博會的 6 3 0萬, 增加到 1 9 7 0年大阪世博會的 6 4 0 0萬,近幾屆也達到千萬人次以上。各主辦國都采取各種措施吸引各國游客參觀世博會并連帶參觀舉辦區域乃至舉辦國的其他著名觀光景點。舉辦過世博會的倫敦、 巴黎、 維也納、 紐約、大阪等城市都已成為世界著名的觀光地。
如果說 2 0世紀前世博會的召開主要是為了炫耀舉辦國的綜合國力、展示工業革命所取得的成就的話, 2 0世紀所舉辦的世博會則促進了舉辦地的城市經濟發展,甚至帶動整個區域的發展和國家經濟的進步。2 0世紀上半葉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歷了嚴重的經濟危機,連續兩次世界大戰使得世界經濟嚴重衰退, 人們要在戰爭的廢墟上重建家園, 這個時候世博會的舉辦有利于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恢復和發展。1 9 5 8年布魯塞爾世博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首次世博會,表明歐洲已經從戰爭的破壞中恢復, 這屆世博會的舉辦有利于歐洲經濟的復蘇, 促進了歐洲經濟的發展; 1 9 6 4年 6月,日本政府決定申辦 1 9 7 0年大阪世博會,并在 1 9 6 5年 9月獲得舉辦權。大阪世博會吸引了 7 6個國家, 4個國際組織參展, 游客人次超過了 6 4 0 0多萬, 這屆世博會大大推動了大阪的交通、 高檔住宅、 商業設施、 旅游及文化交流場所的建設,推動以大阪為中心的關西地帶城市群的形成。 更重要的是, 它對日本經濟騰飛作出了巨大貢獻, 使日本從此進入了近 1 5年的持續穩定增長期。
比如上海,現在已具備了中國金融中心的地位,但是金融中心的金融機構職能、管理體制、管理機構、管理機制、運作模式及金融產品結構、品牌、規模等,尚與我國的國情實力、上海的市情、國際金融市場的國際規則不相適應。通過上海世博會這類的盛會,可以找到上海金融中心與世界金融中心的差距,促進創新思維的變革,促進上海金融中心與世界金融中心的對接。如果實現這一格局的轉變,則對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
總而言之,重大事件會對金融市場產生復雜而又多元的影響,如何建立健全完善的監督機制和應急機制,將是重大事件不期而來時應對風險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