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商業銀行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核心競爭力的競爭。在國內外強大的競爭壓力下,國內商業銀行應該認識到提升自身競爭力的重要性,它是商業銀行能否生存和發展的關鍵所在。本文提出了四點建議以提升我國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商業銀行 核心競爭力 能力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以及不斷推進向著世界貿易組織作出的承諾的方向發展的日程,在國內外強大的競爭壓力下,國內商業銀行應該認識到提升自身競爭力的重要性,它是商業銀行能否生存和發展的關鍵所在。本文首先探討了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的構成,在這個基礎之上,分析了我國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的現狀,最后提出了提升我國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的方法。
一、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的構成
(一)資源
商業銀行資源具有一定的差異,這是由于在與商業銀行的可持續的競爭優勢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就廣義而言,資源應該包括商業銀行所具有的所有優點和弱點,但是應該對資源與能力的區別進行考慮,對于購車核心競爭力的資源展開分析,主要在于商業銀行的資源怎樣變成競爭優勢的基礎,進而成為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的本源,而對于商業銀行資源怎樣轉化成優化配置的問題沒有相關性。后者應該在能力的范疇之內。
內部資源和外部資源是商業銀行的兩個關鍵資源。人力資源、研發活動、生產、無形資產、資金和內部信息系統包含在商業銀行的內部資源中;而個人客戶、研發機構、政府和單位客戶等金融同行包含在商業銀行的外部資源中。外部資源也會對核心競爭力的構建造成影響,對外部資源開展合理的整合和利用,可以使核心競爭力提高。
(二)能力
資源條件相關性比較高的商業銀行,在資源效率和有效性方面的使用表現出的差異很大。所以,就商業銀行來說,怎樣才能利用資源切實提高核心競爭力是尤為關鍵的。如果要使商業銀行獲得成功,不僅要求它們具備的資源非常豐富,而且還要具備一些對這些資源進行開發、配置和使用的能力。在進行企業組織的受,要對資源進行優化和配置,這樣使得目標的才能和技能符合標準,由于它是企業組織內部所特有的,所以必須在組織內部發展,很難進行模仿和轉讓,跟企業的無形資產一同構成核心競爭力不好進行模仿的特征。
二、我國商業銀行競爭力現狀
(一)我國商業銀行資源現狀
就企業基礎而言,我國商業銀行競爭的企業基礎是比較差的。因為我國實行了許多年的計劃經濟體制,這樣無法很好地開展資源配置,產權也不是十分明了,管理也落不到實處,許多企業在對銀行資金進行利用時,效率是非常低的,因而使得很多的壞賬、呆帳形成,商業銀行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受到很大影響,商業銀行競爭力的培育和提升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制約。
就金融監管而言,央行設立了跨省區的大區分行,組織體系也慢慢完善起來,但是人民銀行應有的超然獨立的地位卻沒有建立起來,金融監管體系也沒能很好地建立。
值得提出的是,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國際、國內市場和金融環境變化速度加快,外資銀行業涌入進來,經營理念和業務模式越來越多,商業銀行在發展變化的環境當中,怎樣把這些外部資源運用好是獲得成功的關鍵所在。
(二)我國商業銀行能力現狀
1、總體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是銀行資產質量的主要體現,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銀行競爭力的水平。以2000年為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中稅前利潤最高的中國建設銀行為10.25億美元,僅為花旗集團的4.85%。資本利潤率除建行7.6%,超過6%外,其余均未達到6%。而按《銀行家》雜志對2000年商業銀行的排名,資本利潤率較高的前10家銀行其資本利潤率在52%以上,平均為61.4%,資產收益率排在前10家的商業銀行其資產收益率都在6.29%以上,最高達18.78%,平均為12.23%,國有商業銀行更是無法望其項背。2000年員工人均利潤率中國銀行最高,為4070美元,而花旗集團為91930美元,美洲銀行為82590美元,德意志銀行為63690美元,都大大超過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以上各類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標充分說明與西方跨國銀行相比,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盈利能力偏低。
2、業務能力
當前,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資產業務發展不平衡,資產業務主要是信貸業務,占到總資產的80%,主要是對農業、工商企業和基礎設施方賣弄的生產性貸款,對居民開展消費貸款在所有的貸款中占有的比例非常低。中間業務收入具有非常低的比重,中國銀行為18%,建設銀行為5%,工商銀行為6%,農業銀行為3%,中間業務的匯兌和結算業務是比較成熟的,代理和咨詢業務才剛開始開展,別的中間業務也十分落后。而西方發達國家的商業銀行在近十年以來,信貸收入所占的利潤比重每一年都在下降,加上業務呈現出多元化趨勢,利潤增長點很多,中間業務的收入呈現出明顯上升的趨勢,對于現代商業銀行的發展,它是符合規律的。
3、創新能力
由于體制等方面的原因,我國的商業銀行還沒有形成把客戶作為中心的機制和體制,動力和壓力有所欠缺,普遍進行創新的能力也有所欠缺,缺乏相應的創新意識,銀行間的競爭還處在一個比較低的層次水平。為了使存款更多,把規模擴大,銀行不惜把成本降低,變相提高利潤,甚至把銀行所承擔的風險作為代價,用貸款來進行攬存,使資產負債比例得到突破,采取這些欠缺合理性的方式不僅不符合銀行的經營目標,而且使銀行的經營風險擴大,而且使金融秩序受到很大程度的擾亂,在社會上造成的影響也比較惡劣。這正是金融創新能力欠缺的表現。
除此之外,我國商業銀行在進行風險管理和人力資本管理等的方面跟西方商業銀行之間的差距還是很大的。根據國內外競爭狀況的具體情況,我國商業銀行應對資源進行整合,以形成自己所特有的核心競爭力,這是商業銀行亟待完成的任務。
三、培育和提升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
(一)細致劃分市場,把商業銀行的市場定位確定下來
在當前狀況下,商業銀行首先應按照自身的特色把目標市場確定下來,按照目標市場的現實狀況,把自身的戰略發展目標制定出來。如國把國有商業銀行與股份制商業銀行進行比較,非常具有實力,網點和資源都很多,一個良好的品牌形象已在人們心中樹立,所以在競爭比較大的集團項目和個人金融業務上的優勢非常明顯;而股份制商業銀行可以對自身可以調整的經營機制和快捷的效率進行利用,以取得客戶的青睞,這樣也可以促進自身競爭力度形成,最終獲得經營的成功。
(二)對資源進行整合,把商業銀行的資源和能力積累起來
除了核心產品之外,銀行如果缺乏產品支撐系統、客戶服務系統和行政管理系統的相互配合與協調,便無法顯現出銀行的產品功能,也很難真正體現出客戶的價值,商業銀行的競爭力將會受到很大程度的負面影響,這樣長期的競爭優勢也顯現不出來。所以,商業銀行必須長時間積累自身資源的有效配置和能力進行核心競爭力基礎的培育,把各種資源優勢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確保銀行服務的每一個環節都可以從客戶的角度出發,很好地進行銀行核心能力鏈的打造,這樣促成核心競爭力的形成。
(三)應該謹慎地進行選擇,確保核心競爭力載體的優化
核心產品是核心競爭力的最后的表現形式,但是并不是全部的產品都可以把核心競爭力表現出來。銀行的競爭優勢可能體現在成本、服務、業務品種和效率上,對產品重視程度的不同,會導致銀行發展方向的不同:商業銀行對核心競爭力進行的載體選擇,最終在核心競爭力的價值優勢上有所體現,要在很多的資源中,把符合自身發展的核心能力以及關鍵資源中的重要的要素進行重新組合,作為長期展開競爭的載體。
(四)不斷進行創新,建立一個學習型組織
商業銀行的核心競爭力并不是自發形成的,而是在創造價值目標的周圍進行的不斷而有意識低創新、超越和學習,在自身失敗的經驗和錯誤當中不斷地反省和總結的結果;尤其是隨著世界經濟邊界的融合和知識市場的逐漸擴大,這樣的學習和吸收便成為了能夠把核心競爭力維持住的重要條件。所以,銀行要主張持續性地學習,把建立一個高效的學習型組織,相互密切配合,這樣把集體智慧發揮出來,讓在其中的每一個成員都能夠獲得知識傳播的環境,把成員的才智和學習興趣充分激發出來,在不斷發生變化的環境當中,對關鍵目標因素進行不斷調整,使得銀行長期競爭的優勢得以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