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關鍵詞:
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的發展,改制已不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然而,從某種意義上講,不同的行業,不同的經濟組織形式為了適應當今社會的不斷發展,在改制的形式、改制的深度、改制的階段上卻又有著本質的不同。
改制這一概念原是指一種組織制度的上改革,也就是將事物中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適應客觀情況的改革。這是改制的基本定義。改制的種類又表現在多個方面:諸如經濟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醫療體制改革、教育體制、衛生體制、科技體制改革等等,同時,以針對行業劃分又表現為:農、林、牧、漁、采礦、制造、建筑、信息、金融、計算機服務等等不同行業的改制等。我們最早所提的改制多指經濟體制的改革。 在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就指出:“實現四個現代化,要求大幅度提高生產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變同發展生產力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改變一切不適應的管理方式、活動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場廣泛、深刻的革命。”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序幕也就是這樣由此拉開的。接著,1984年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又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更加明確了發展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新概念。
而在這里我所指的改制卻不是以上所指的宏觀的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轉化,而是微觀的從事業單位向企業單位的改制。即:正如有關報道所指出的:事業單位改制是對特定的事業單位從管理方式、產權關系和體制模式等方面進行變革和調整,包括產權制度改革和管理方式改變等,使其成為更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經濟主體的一種重要改革形式。也就是說事業單位將轉為企業的意義上的改制,是一種性質上的變化。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排水作為一個新興產業已越來越擺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排水與給水是個相對的概念,給水通常是指將原水進行處理以達到用水水質要求的工廠。通常稱為自來水廠或簡稱水廠。而排水原意是將一個地區內多余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排除到該地區以外,是排除與處理多余水量的措施。引伸的含義則為將工廠、居民生活使用過的自來水即污水進行凈化處理、提升、利用和排放。而實現這一職能稱為是污水凈化廠或污水處理廠。可以看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用水量日益增大,水資源嚴重匱乏,這一現實的問題日益困擾著經濟的不斷發展。
在我們身邊一座座污水處理廠拔地而起,一個個單位的污水處理系統日趨完善,排水已在消除污染、中水回用、防汛抗洪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排水作為市政公用事業單位,日常的生產運營需要大量的資金來維持,由于不產生經濟效益,財政撥給的資金又有限,要靠有限的資金去發展去維持運營和強大,勢必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一、排水行業的改制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過去,有人把計劃經濟看作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把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經濟等同起來,限制和否定市場的作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在百廢待興的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可以說發揮了積極作用,使我國的經濟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條件的變化,計劃經濟體制決策權力高度集中統一、排斥市場作用、以精神鼓勵為主要激勵手段的局限性日益暴露,最終導致國民經濟停滯不前。1979年,鄧小平指出: “說市場經濟只存在于資本主義社會,只有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這肯定是不正確的。社會主義為什么不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個不能說是資本主義。我們是計劃經濟為主,也結合市場經濟,但這是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在鄧小平這一思路的引導下,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逐漸向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發展。
而我們也應看到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排水做為事業單位的一個組成部分,在發展中中存在的問題逐步暴露了出來。一方面,設施、設備、日常運行費用占有著大量的社會資源,給國家、地方財政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另一方面,長期以來背靠政府,缺乏必要的生機和活力,崗位職稱終身制,分配收入一貫制,干多干少干好干壞一個樣的現象普遍存在。因此,排水行業的改制勢在必行。
二、轉變是改制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轉為企業,參與市場競爭也就必然會帶有一定的風險,因此,由排水行業向企業發展,在職工的心理也必然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想法。如一些職工認為單位現有狀況、待遇尚可,會以為改制可以慢慢來,可以走一步說一步;而一些職工擔心轉企后,管理形式、管理制度不同,工作壓力大,擔心影響今后的收入,必然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抵觸情緒;但同時,又有一些年輕人、技術人員則早已厭倦了事業單位不死不活的現狀,寄望于一種新的理念推動單位的發展。多年來由于排水行業體制和行業特點,工藝落后,技術含量不高,人員的素質較差,真正在生產一線工作的人員只能占到三分之一左右,在實際工作中真正懂技術、能勝任崗位的人,則更是少之又少。
因此改制是必然的,而觀念的轉變又是改制能否成功的根本保證。改制首先要求的是我們的領導干部必須具備駕馭全局和挑戰困難的能力和勇氣,并抓住改制這一機遇,團結和帶領廣大職工闖出一片新的天地。我們必須從現在起就為全面的改制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海爾”公司在轉制和發展的過程中,其許多做法是很值得借鑒和學習的,很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和探討。
在這里我們不妨看一下海爾集團的發展經歷:海爾集團的前身青島冰箱總廠,是一個瀕臨倒閉的集體企業。1984年員工820人,年生產電冰箱740臺,銷售收入348萬元,固定資產500萬元,年虧損147萬元,出口為零。當時企業面臨的大環境是國家的經濟體制改革剛剛開始,面對的市場環境又是近100家電冰箱的廠家,而且國外產品蜂擁而至,各種牌號的電冰箱充斥市場,競爭十分激烈。而這時海爾的領導者審時酌度,看到了質量才是企業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轉變職工思想則是企業發展的根本動力。1985年4月,冰箱廠當眾砸毀了有嚴重質量問題的76臺冰箱,極大地提高了工人們的質量意識,可以說現在看來他們砸的并不是單單的冰箱,而是一個舊的體制,一個舊的思想觀念。
到2005年海爾集團實現了全球敬業額1039億元,同比凈增30億元,其中海爾品牌產品的出口和海外生產產品銷售預計達28億美元,同比增長40%。實現了從高速度增長到高質量增長的轉變。目前海爾集團在49個國家和地區擁有18000多個營銷點,產品銷往87個國家和地區。成為成千上萬企業競相仿效的對象。
三、 改制既要內部挖掘潛力,又要走持續發展的道路
內部挖潛就是將“排水”這一商品細分化,尋找市場,挖掘市場,滲透市場,取得個性化發展的新空間。將污水處理的各階段的各種附著物充分利用起來,來開拓排水發展的新空間。我們試想如果將凈化的污水進一步再利用,不僅能促進種植業、養植業,甚至可以擴展到畜牧業的發展空間。污泥的深加工處理利用,完全可以替代現行的化肥和農家肥。同時,積極發展在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沼氣又可大大開拓生產和民用等領域的空間。如此看來不是沒有市場,而是我們沒有去開拓、沒有去研究、沒有去分析市場要什么,如何發揮出自身的特點。面對當今不斷發展的經濟社會,誰找到了市場,誰就找到了生存的命脈,誰就可能產生頑強生命力。同時,誰喪失了市場,誰就失去了生存發展的機會,誰就有可能被歷史淘汰。
在內部挖潛的同時,走入市場就顯得更加重要。污水廠的改、擴建可以采取多種合作方式,如合資經營、合作經營、獨資經營以及PPP等多種投資合作方式,通過這幾種投資方式,使污水廠的發展不再束縛于財政撥款,污水廠的改制才能真正落到實處,污水廠的發展才能走上持續化發展的道路。
四、改制要勇于創新,更要實事求是
對于污水廠來說,提高水質、水量,為凈化的污水再利用尋找出路是我們當前所有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沒有合格的水質和足夠的水量,我們的發展就不可能長久;而凈化后的水沒有出路,則更是要影響我們事業的逢勃與發展。我們要充分現有的有利條件,加快內部改革的步伐,并針對現有勞動力充足這一狀況,沿著積極發展主業,逐步帶動副業的途徑,充分發揮職工的能動作用,利用我們目前這個行業所特有的最大優勢,快速發展,探索新的出路。
排水行業的改制沒有什么所謂現成的成功模式,是要靠自己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探索的、不斷形成的的。這就要求我們在改制中一定要有創新精神,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走出一條自己的路。污水行業的起步比較早,以太原市為例,太原排水管理處下設四座大型污水處理廠,分別為北郊污水處理廠、楊家堡污水處理廠、殷家堡污水處理廠知北中部污水處理廠,最早的北郊污水廠始建于1959年,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設施、設備陳舊,生產工藝嚴重滯后。其它幾個污水廠也存在類似的情況。要創新就要改變現有的狀況,而單靠財政撥款又資金有限,因此,太原排水處根據實際情況,采取了以PPP合作的特許經營方式。(PPP是指公私合作關系(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是公共基礎設施項目的一個資助模式。)幾年來太原排水與三家公司合作,實現了兩個污水廠的擴建改造和一個新建污水廠的建設,實現了質的跨越,走出了一條創新發展的道路。
過去人們是一進入事業單位一切就不再象企業那樣追求進取了,原因是思想的松懈和觀念上的改變。同樣,今天我們面對激烈的市場竟爭,這一切都由不得我們再有一絲的大意和麻痹,過去企業中流傳的 “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事情就有可能在你我中間發生。只有徹底轉變思想和觀念,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扎實苦干,變壓力為動力,我們才有出路才有發展。瞻前顧后,最后只能是一事無成。停滯不前,結果只能是被社會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