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糧食財務管理在糧食企業改革、發展、穩定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有力地促進了國有糧食企業健康發展。現結合我市實際,就加強糧食企業財務管理工作,談三點體會。
一、圍繞經濟效益這個中心, 貼近實際,做好糧食財務管理工作
糧食財務工作的出發點是通過強化管理,促進糧食經濟秩序穩定發展,落腳點是要提高經濟效益,實現企業收益增長和職工收入增加。
1、以扭虧增盈工作為主線,促進經濟效益提高。由于受到行業特點的限制,國有糧食企業經營活動依然保留不少計劃經濟的痕跡,企業經營行為目的與糧食宏觀政策趨向存在著差異。為最大限度地減少虧損,就必然要求企業從各個環節出發,精打細算,提高效益。糧食財務管理工作就是基于這一目的,通過機制、制度、辦法創新,來促進糧食企業扭虧增盈工作。近年來,我們從財務管理層面制定銷售、收入、成本、費用、資金等考核指標,協調各項糧食補貼政策,落實補貼資金及時到位。通過盤活存量資產,加大組織附營業務收入力度,特別是對租賃、投資收益的組織力度,促進企業提高效益。從政策性業務層面上,加強對政策性業務工作的指導,捕捉糧食市場信息,及時組織輪換、銷售,合理確定糧食庫存,減少糧食陳化損失,從而降低糧食政策性業務的機會成本,減少費用支出。由此,較好地促進了全市糧食經濟效益。2001年全市糧食企業虧損從15360萬元下降到2005年全系統盈利78萬元,實現了糧食企業經濟效益的歷史性突破。(列表如下) 單位:萬元
年份
全市利潤
其中:
市區利潤
其中:
合計
購銷企業
合計
購銷企業
2001
-15360
-10872
-3815
-1596
2002
-6786
-2339
-1191
303
2003
-3545
-2459
-530
-192
2004
-1920
-1143
-749
-373
2005
78
195
10
86
2、以加強制度建設為抓手,強化財務管理力度。2001年我們結合國有糧站拍賣和糧食購銷企業改革的新要求,制定了結合糧食企業實際的資產處置收益資金管理辦法,提出實行集中管理,封閉運行,專戶核算,預算審批,定期審計的管理辦法。率先在全市商貿系統運行,使整個系統資產處置資金使用效率提高,推動企業職工分流工作順利進行,2003年經過市審計機關專項審計取得了較好的評價。同時,針對糧食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新情況,先后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國有糧食企業改制監督與管理工作意見》,《國有糧食改制企業不良資產核銷及處置管理辦法》,對改制企業財務審計與資產評估、不良資產剝離與處置、職工備付金提留與管理實施了有效監督與管理。
3、以強化資金管理為手段,努力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為保證有限資金發揮最大效益,我們在加強制度建設的前提下,靈活調度資金,確保系統的職工穩定、經濟發展。在改革、改制最關鍵時刻,資金最困難時期,對國有資產轉讓資金統籌管理和主動與有關部門協作,共調劑撥付的社會保障資金3.8億元,籌措資金近3000多萬元,對全市糧食購銷企業6459職工進行了身份置換和分流。
4、以審計工作為先導,推動企業深化改革。審計、評估、公開出讓是實現企業資產流動公正性的重要手段。自2001年全省提出以分流糧食系統職工為主要內容的企業改革實施以來,我們先后對市區糧食企業99個項目進行審計評估,評估資產達23426萬元,做到了糧食企業資產轉讓公開、公平、公正。同時,加強對資金的管理與監督,不定期對下撥的社會保障資金的使用情況進行內部審計。五年來,累計下撥資金3.8億元,沒有發生或發現重大違規違紀事件。
2004年,我們配合省糧食清查審計工作組,對1998年至2001年糧食購銷和價格放開前的政策性財務掛賬進行了清查,清查審計單位119家,資產總額達到42億元,確認的財務掛賬總額53516萬元,全市應被確認的政策性財務掛賬數字均得到了確認。2005年完成了兩次財務掛賬從企業剝離工作,累計剝離財務掛賬13.03億元,解開了糧食購銷企業因政策性財務掛賬所形成債務鏈,為下步企業重組創造了條件。
不斷加強對企業內部審計工作。幾年來,先后對近60%的單位進行經濟責任承包、領導干部離任、企業專項資金、基建工程預、決算進行內部審計,審計核減損失直接產生的經濟效益約1000多萬元,提出審計建議165條。
5、以提高服務質量為宗旨,做好各項協調工作。我們抓住金融體制改革機遇,對糧改中所遺留下來的不良貸款采取“一次了斷,分期付款”、“集中打包,分散處理”、“司法認定,終結執行”等多種形式,協調處置不良貸款14841萬元,貸款本金償還率平均為12.62%,本息償還率為5.1%,解除了被法院查封的近1000萬元的有效資產。五年來,經財務協調到位的各項補貼資金累計達到5.09億元。
經過不懈努力,全市糧食企業資產狀況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截止2005年底,剝離財務掛賬和處置不良貸款后,糧食購銷企業總資產由2001年的41億元,夯實到27億元,全市糧食企業資產負債率從97%下降到84%;庫貸比例則由23%上升到80%。
二、分析企業面臨的形勢,面對現實,找出糧食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
我市糧食企業財務管理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面對新的形勢,依然還存在著諸多困難和問題,值得進一步研究。
1、糧食財務管理工作面臨著企業國有體制的挑戰。財務管理工作的出發點是研究如何用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收益。但在目前國有企業改革尚未完全徹底之前,還不同程度存在著國有體制與財務管理機制之間矛盾。這就必然造成財務管理還處在記賬、算賬、報賬的最初階段。無法實施行之有效的財務管理與監督,實踐過程中也驗證了這一點。
2、國有糧食企業包袱依然沉重。截止目前,企業還有大量的呆賬、爛賬需清理處置。表現為:一是98年糧改后附營業務停息貸款全市約3.6億元(其中市本級2.2億元,原區縣1.3億元),至今本金消化問題尚未明確;二是無法收回的應收款項構成的損失沒有得到有效地處理,僅市屬單位無法收回的應收款項就達8200萬元;三是部分單位劃轉到資產管理公司的不良貸款全市約2.6億元依然存在(其中市本級1.1億元,原區縣1.5億元);四是企業分流職工的經濟補償金掛賬金額較大,沒有能夠通過取得的效益來消化。
3、國有糧食企業融資能力不強。現有糧食企業除糧食收購在農發行貸款外,其他業務均未能開發新的貸款渠道,企業融資渠道和融資方式比較單一,與現代企業相比差距甚遠,給發展帶來不利因素。
4、財務人員業務水平不高,會計基礎工作薄弱,不適應現代企業管理的客觀要求。隨著現代企業制度建立和不斷完善,糧食系統的財務人員無論思想觀念、經營理念、管理方式、監督辦法都有不適應的問題,存在著本領危機。
三、 以服務企業發展為宗旨,展望未來,尋求糧食財務管理工作新突破
做好新時期糧食財務管理工作必須要切實轉變職能,實行“三個轉變”:從算補貼賬、算資金賬轉變到協調落實有關財務政策,促進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和糧食宏觀調控上來,當好糧食工作的“協調員”;從具體對企業的管理,轉變到加強行業財務管理工作的指導,為企業發展提供服務上來,當好糧食工作的“服務員”;從具體管資金、管經費,轉變到對糧食企業進行財務監督,維護財經紀律上來,當好糧食工作的“監督員”。要履行協調職能,監督職能,服務職能,要充分發揮糧食財務工作的優勢,為糧食企業改革、發展服務。
1、摸清家底,推動糧食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以來,國有糧食企業的經濟總量、運行方式、組織結構都發生了新變化,現代企業制度對財務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要結合糧食系統的實際,全面開展企業財產清查,在摸清家底的基礎上,因地制宜,推動國有糧食企業產權制度改革,推動企業經營、管理機制的轉變,以實現企業真正成為獨立的法人主體。
2、強化組織協調,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完善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措施的意見》精神,積極協調落實好糧食財務掛賬剝離工作,妥善解決企業歷史包袱,積極創造條件,加快處理資產管理公司的債務。按照文件要求盡快落實相關糧食流通有關優惠政策,特別要做好國有改制后企業糧食購銷經營資格認定,確保稅收政策落實到位。做好改制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抓住深化糧食企業改革有利時機,采取多種形式,加快處置企業不良資產和不良貸款,喚醒沉睡的資產。
3、強化財務管理制度建設。在現行體制下,一些行之有效的財務管理制度應該繼續發揮作用,并結合糧食企業業務方式變化,組織結構的調整,投資主體的多元化的形勢,與之相應地適時地建立新的財務管理制度。
4、強化審計監督。充分發揮審計的監督職能作用,不斷加強對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各項審計。對關系到職工切身利益的社保資金實行跟蹤審計,杜絕使用中的腐敗問題。
5、加強財務人員繼續教育培訓。認真組織財務人員學習新的財務管理知識,不斷提高在實際工作中運用電子信息技術水平,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