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跨國間從事貿易與投資的過程中,企業在注重市場、產品和客戶等對企業收益起決定性因素的同時,還必須重視不同貨幣間匯率的波動對企業收益的影響。
規避企業外匯業務風險
文/臧曉輝
中國經濟總量中進出口貿易占有非常高的比重,中國企業對海外市場的依賴度在與日俱增。在跨國間從事貿易、投資的過程中,企業在注重市場、產品和客戶等企業收益的決定性因素的同時,還應重視不同貨幣間匯率的波動對企業收益的影響,不能被動地坐以待斃,要積極主動地運用金融避險工具規避因匯率波動對企業進出口交易和對外投資帶來的風險,鎖定目標收入和目標成本,確保企業的預期利益。
本文主要是以基本概念和實際操作為主向讀者介紹成熟的避險方式,在重點解釋收付匯過程中出現的因匯率波動可能造成匯兌損失的同時,提出不僅要辯證、理性地理解金融衍生工具,更要學會理智地使用和操作。
一、內外部金融環境變化迫使企業重視并積極應對匯率波動給企業收益帶來的潛在風險
因長期受國內未完全市場化匯率政策的影響,尤其是美元兌換人民幣長期處在一個窄幅的波動狀態下,大多中國本土企業在對外貿易和投資的過程中重交易輕匯率。特別是當美元同人民幣長時間處在一個相對穩定的匯率時,人們沒有過多顧及和考慮匯率在國際貿易、跨國投資和交易過程中扮演的特殊角色。但是,隨著中國金融市場的全面開放,特別是外部市場呈現出與以往的很大不同,如下變化不能不引起企業的重視。
1. 人民幣匯率逐漸向市場化浮動匯率過渡是大勢所趨。自2005年7月起至今,人民幣兌換美元的匯率已實現市場浮動匯率,人民幣兌換美元已經累計升值5%。人民幣匯率已經成為當今中國和世界經濟界的熱點話題之一,也是最敏感的國際事務話題。人民幣匯率的浮動對企業預期收益的實現和賬面上應收的資產會增加潛在的風險,影響實際收益。
2. 外部國際金融市場中主要貨幣間匯率波動在加劇。目前,人民幣兌換其他國際主要貨幣的匯率還是延續美元同其他貨幣間出現的浮動。近幾年,因美元出現大幅度的下跌,尤其是同歐盟國家的貨幣,例如歐元和英磅的短期波動幅度相當大,給相當多的國內企業,尤其是從歐盟進口大宗成套設備和商品的企業帶來進口成本的急劇增加。
3. 美元匯率持續下跌彰顯“熊市”的同時,國際商品交易市場中大宗商品的價格在暴漲,同美元疲憊相比國際市場中大宗商品的價格是“牛氣沖天”。
二、匯率波動對企業未來收益的潛在風險
跨國間進行一般性貿易和資本性投資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多幣種的結算,財務賬面上會出現匯兌損益,例如當結算貨幣在近期內出現大幅度波動后,企業預期的收入和成本將直接受此波動的影響,企業預期收入可能因匯率波動而減少。反之,企業預期支出的成本會增加,影響企業目標凈收益的實現,甚至會出現因匯率波動當期企業利潤出現虧損。
1. 收付匯交易中的匯率風險
① 產生匯兌損益的原因
國際間不同幣種間匯率是呈現浮動性的特點。例如兩種貨幣在不同的兩個或多個時間段內,兩者間的匯率是不同的。跨國貿易中,合約雙方執行合同的時間越長,對合約雙方而言遭受匯率波動影響的可能性就越大。
② 對中國企業而言尤其明顯
主要是人民幣現在還不是國際流通貨幣,中國企業同主要貿易國和地區,例如美國、歐盟和日本等簽訂貿易合約時不得不按該貿易國、地區的貨幣作為合約貨幣。無形中合約一方中國企業會面臨收付匯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雙重匯率風險。
③ 匯率波動對企業預期收入的影響
當本幣(如人民幣)兌換合約貨幣升值后,企業的目標收益會下降。同期出口企業的賬面應收資產會隨本幣升值而縮水。例如出口企業應收的資產到賬后,賬面價值(按即期匯率折算成本幣價值)會因匯率波動而減少。
當本幣兌換合約貨幣貶值后,企業的目標收益會因本幣貶值而增加。同期,出口企業的賬面應收資產會隨本幣減值而增加,例如出口企業應收的資產到賬后,賬面價值(按即期匯率折算成本幣價值)會因匯率波動而增加。
出口企業的銀行外幣存款、貸款也會隨本幣兌換合約外幣的升貶而減少或增加。
整個出口收匯的交易過程中出口企業要面臨兩種匯率差異造成的風險影響目標收益:
·匯率差異I - 產生 - 收益差異I
· 關系到企業已實現的銷售收入能否達到目標收入的水平。
· 匯率差異II - 產生 - 收益差異II - 關系到企業已實現的銷售收入能否全部實現到企業本幣的銀行資產中。
④ 匯率波動對企業預期目標成本的影響
進口企業從對外簽訂正式進口合同起到實際付匯之間也會經歷一段交易時間,尤其是進口大宗成套設備和大宗商品的進口企業。特別是同歐盟、日本和英國等非美元區國家簽訂進口合同時,進口商會面臨因匯率劇烈浮動加重進口成本的負擔。例如國內某一大型冶金企業同一家歐洲設備商簽訂進口設備采購合同。合同金額是1100萬歐元、合約生效的時間是2002年12月1日,設備全部交付時間是2004年6月1日。該合同的付款方式是按30%預付款、貨到后再付70%。對比進口企業簽約日時的合約匯率同實際付款時的購匯匯率(人民幣兌歐元),因歐元的升值,該企業不得不多支付折合70萬歐元的購匯成本。該企業增加進口成本10%。
2. 企業賬面外匯資產和負債的匯率風險(見表1)
三、外匯交易的避險方式和賬務處理及鎖定企業目標收入、目標成本
1.遠期外匯買賣合約(FORWARD CONTRACT)
① 交易方式:收付匯企業同外匯銀行簽訂一份買入或賣出一定外幣金額的遠期合約,合約匯率按當時簽字日外匯銀行執行的遠期賣出和買入匯率執行。合約到期時,外匯銀行按合約匯率支付外幣或按遠期匯率結算外幣成本幣。
案例一:以買入六月期美元同歐元的遠期合約為例(見表2):
② 賬務處理:有兩種處理方式
A、采購成本按遠期匯率入賬:同期的應付負債增加的匯兌損失記錄到預提匯兌損益科目中。待遠期合約實際交割后,遠期匯率同交割日的匯率差異先沖減預提匯兌損益的余額,剩余的金額計入已實現的匯兌損益中。 例如OTIS電梯公司在核算遠期匯率時就采用此方式。能真實的反映實際進口的成本和遠期外匯買入的原始會計記錄。
B、采購成本不按遠期匯率入賬直接按材料入庫時當天匯率入賬: 交割日的匯率同遠期匯率的差異全部記入到已實現的匯兌損益中,該核算方式最簡單。但是采購成本不能真實反應遠期匯率對實際采購成本的影響。
其實,這兩種賬務處理并不影響計算企業當期稅前利潤,但是會影響當期企業主營業務貢獻、貢獻率及財務費用的金額。
③ 對企業目標收益和目標成本的影響:進口方的采購成本按遠期匯率被鎖定,不會因美元兌換歐元的貶值而增加額外的進口購匯成本。
備注:目前中國現行的遠期外匯買賣中,人民幣還不能實現同其他貨幣,例如歐元、日元和英磅的遠期結售匯業務,企業可采用的有效方式是用美元鎖定其他貨幣的匯率,購匯企業向銀行支付美元,銀行向購匯企業支付合約外幣。
2. 外匯期權合約OPTION
① 交易方式:外匯銀行提供的匯率。購匯企業同外匯銀行簽訂一份外匯期權協議,按百分比(通常國內銀行收1.5%~2%)支付期權費,購匯企業可獲得一筆遠期外匯權利。期滿外匯銀行按合約匯率向購匯企業支付外幣。但是,該合約是可撤銷的。購匯企業可視合約匯率的浮動選擇是繼續執行還是放棄合約,為購匯企業獲取匯率收益提供一種可能和機會。
② 對企業目標收益和目標成本的影響:購匯企業的目標成本可以用合約匯率鎖定、但會增加當期財務費用。如果隨后出現匯率波動的結果能補償甚至大于已支付的期權費用時,企業可選擇放棄該合約重新買入外幣,獲取額外的匯率收益。
③ 案例二:以買入50萬歐元期權為例(見表3):
因匯率時間性的差異,合約期限越長,購匯企業可能獲得的機會收益就越高,提供給購匯企業獲取匯差贏利的可能性和機會就越大。
四、兩種主要外匯避險方式的利弊分析和企業適用時應把握的尺度
在企業實際操作和使用避險工具的過程中,企業決策者不可避免地要面臨選擇和決策:1)遠期合約VS期權合約;2)如何做出決策、組合避險方式;3)如何平衡外幣資產和負債;4)制訂企業內部財務政策,理性地規避整個公司的匯率風險。
1. 遠期外匯買賣合約的利與弊(見表4)
總之,遠期外匯合約是一種操作最簡單、最理性,交易成本最低的避險方式,也是被大多數企業樂于采用的用于鎖定未來目標成本和目標收入,確保企業實現預期收益的主要手段。企業管理層的注意力和關注點在核心業務,畢竟企業的贏利能力和利潤是要靠主營業務實現。
2. 外匯期權合約的利與弊(見表5)
外匯期權合約為購匯企業提供一種未來可選擇的投機機會。但是外匯期權是一把“雙刃劍”,機會與風險同時存在。尤其是當企業內部控制不完善,缺乏制約機制和無完善的風險保障措施的情況下,決策人的個人意志和投機心理往往會膨脹,這種軟殺傷對企業的潛在風險比匯率波動本身更可怕。
3. 預測外幣收支和平衡企業外幣資產與負債
① 全面預測企業外幣收支:按不同外匯幣種預測外幣收支,為決策者提供買賣外匯的總量和選擇交易方式提供可依賴的數據信息:
·按不同時間段預測,例如三個月、半年或一年;
·如果是按項目核算的企業可以按逐個項目預測收付匯時間;
·外幣現金流量表,按不同預測時間匯總和預測外幣現金收支。
總之,預測企業的收付匯時間要精確,為買賣遠期外匯或選擇外匯期權提供時間和金額上的決策依據。
② 企業外幣資產的管理和匯率風險的防范措施:管理好企業外幣資產、平衡好外幣流動資產和負債也是有效減緩企業免遭匯率波動,避免匯率損失的有效手段之一。
·外幣銀行資產只保留企業最低用匯需要,或依據預測的外幣現金流結果而定。
·綜合平衡外幣銀行資產、外幣流動資產、外幣流動負債間的余額,將正在執行中的收付匯的合同因素考慮進去,使用不同幣種核算的企業按貨幣類別分別計算不同幣種的外幣平衡及凈收支額。對于企業匯率風險而言,當該幣種凈外幣收支接近或趨向零時,是最理性的狀態,該幣種匯率波動對企業總體資產和負債影響不大。但是現實中出現這種情況的可能性不大,尤其是大多數中國企業進出口的金額本就不平衡,因此如何處理可能出現的凈差和負差是平衡和預先吸收匯率波動對預期收入和成本的關鍵(見圖2)。
按不同時間段全面預測企業各主要外幣的收支平衡表,精確計算正、負差金額及可能出現的時間,采用遠期購、付匯的方式鎖定正、負差,減少買賣外匯的頻率和交易成本。
4. 借鑒歐美跨國公司的成功經驗
歐美跨國公司在該方面有許多可值得借鑒的經驗供中國企業參考如下:
① 風險防范是第一位的:公司確定使用金融衍生工具的首要原則是控制交易風險。無論采用何種避險工具都是本著防范交易風險,而不是本著投機和獲取外匯匯率贏利為經營理念。
② 母公司和各主要子公司財務部門都設立獨立的財政職能部門(TREASURY SECTION ): 公司總部財政部門負責整個集團全球匯率、跨國間付款、融資和對沖,頒布公司內部匯率(CROSS RATE)。子公司財務部門在總公司政策的框架下,重點負責投資所在國的外匯收支管理及買賣遠期外匯。
③ 公司財務制度中有詳細的管理條例和準則:例如美國聯合技術公司(UTC)財務管理手冊中明文規定各子公司收到正式海外訂單后48小時內要買入遠期外匯。這是公司內部的硬性規定,是從整個集團公司全球范圍內匯率風險防范的角度出發,該政策要求各級CFO 首先要按公司法規去執行,至于該筆交易發生后的贏與虧,不是CFO 本身能控制和操控的。用政策性法規作為保障,防范內部風險。
④ 原則上不準子公司從事有風險的外匯期權交易:筆者親歷過的三家美歐跨國公司中母公司財務政策中都有明文規定不允許下屬子公司從事外匯期權的交易的規定。目的是防范風險,因為偶爾出現的一筆盈利不會對公司的總體經營帶來多大程度上的影響,但是對于內部風險的防范而言無疑有一道門在悄然打開。
⑤ 同國際上頂尖的投資銀行合作,定期向全球各子公司公布最新外匯行情和匯市的評述。有些跨國公司總部會委派交易員直接在外匯市場上負責公司全球外匯買賣業務。同國際投資銀行間進行多領域的合作、采用對沖和套期的方法實現資產升值和避險。
5. 建議和忠告
外匯交易中,使用金融對沖手段和避險工具是筆者鎖定目標交易成本和目標交易收入,避免因匯率的波動影響企業未來目標收益的實現,在此過程中理智和風險防范是第一位的。對于生產和貿易型的企業來講,獲取企業目標利潤的途徑還是要在經營產品和商品中獲得。使用金融衍生工具鎖定未來交易收入和交易成本是為主營業務加上一層“保護鎖”。
對于采用或嘗試使用金融衍生工具規避外匯交易風險的企業,決策人不要有通過這種方式獲取額外利潤的投機心理和動機。一次意外的判斷成功不能掩蓋該領域可能出現的風險。選擇好一種理性、穩妥的方式,以此為基礎制定內部風險控制和公司財務政策是企業決策人首先應考慮和決策的前提,也是控制內部風險的基礎。
(作者曾擔任多家跨國公司財務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