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風險管理 問題 策略
引言
隨著當前經濟全球化程度的提高,金融作為經濟發展的核心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我國加入WTO已經多年,金融市場將不斷對外開放,隨時都會面臨著來自于其他國家金融風險的沖擊。特別是在近些年發生的金融危機,如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和2009年美國次貸金融危機,給全球經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使各國經濟發展的穩定性難以平衡,這些都是因管理不當所引發的金融災難,慶幸的是我國在這兩次危機中艱難的挺了過來。近幾年來,在風險管理中雖然有所成效,但是也暴露出諸多問題,例如我國由于受到國際食品價格上漲影響及國內食品供應短缺,造成通貨膨脹率持續上漲,央行為了控制物價,不斷加息,導致我國當前利率水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利率風險逐步增長,同時也加大了央行監管壓力,解決這些問題迫在眉睫。
一、金融風險管理概念
金融風險指與金融市場波動有關的任何可能導致企業或機構財務損失的風險,是未來收益不確定的波動性,主要包括信譽風險、市場風險、人事風險等。
金融風險管理是調節金融投資安全性與收益性均衡的金融管理方法,通過營利性或非營利性組織來對風險進行衡量、控制及回報之間的得失。充分認識和衡量風險,并采取應對措施與處置方案,保證貨幣資金籌集與經濟活動平穩運行,從而將風險的損失降低最低,使企業達到經濟目標的利潤最大化。
二、我國金融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金融風險防范意識淡薄
我國金融機構缺乏風險概念,對待金融風險的觀念意識較差,法律意識淡薄。商業銀行為了擴大和爭取資金規模造成許多不良貸款,各種理財投資業務的開展較為盲目,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金融風險。投資者為了獲得經濟回報忽略了風險防范,許多法規還沒有深入到金融體系,造成了金融風險監管力度不足。
(二)金融風險管理體系不完善
改革開放多年的經濟發展雖然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我國還未建立健全的金融風險防范機制,金融組織結構也不完善。央行信貸資金管理與金融監督工作更重視業務范圍控制,信貸風險管理模式落后,無法適應當前金融市場運作。金融機構內部管理不善,大量不良債權導致信用風險,金融資產質量較低。此外,我國大部金融機構還未建立獨立的風險管控部門,從而給金融管理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三)金融市場信息不透明
金融產品是信息咨詢的結合體,只有透明的信息才能促進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但是當前我國金融市場信息缺乏透明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造成上市公司財務信息失真,存在許多內部交易,導致市場資金流向的內部操縱,甚至會引發市場混亂。
(四)金融產品單一
當前國際金融市場主要是存貸款、理財與期貨交易等業務同時開展,混合經營,實行全球化運作。而我國金融市場仍然以存貸款為主,中間業務開展較少,金融產品單一,還處于傳統的經營模式,難以滿足投資者需求。我國金融企業指令貸款較多,從而導致利潤降低,加大了金融風險的概率。
三、金融風險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民間監管為主
通過國際經驗表明,政府實行的各項核心監督政策不僅對銀行業發展和效益沒有幫助,而且也無法降低金融危機發生的可能性。反之,大力提倡和鼓勵民間直接監督銀行反而是最具效力的監管方式。引進和加強民間與銀行業發展效益,民間監督越健全,銀行業的不良資產率就越低。政府應該大力鼓勵設立民營銀行,逐步減輕對國有銀行的依賴。同時銀監會要保持監管的獨立性,逐步放松直接管制,可以適當降低市場準入標準,放寬銀行經營范圍。
(二)完善風險管理體制
金融機構不僅受到外部金融風險威脅,其內部風險管理的缺失也影響著企業抵御風險的能力。因此,金融主管部門必須建立嚴密的風險管理體系,提高防范意識,完善結構設置。通過對內部監控體制的建立來達到有效的內部管控。同時要建立責任制度,包括金融業務及產品的風險責任制,明確責任人的管轄范圍及權力,此外,管理者應具有及時發現潛在風險的能力,并能夠應對解決,從而使金融風險率降至最低。
(三)分業經營轉向混業經營
當前世界金融業發展已經從分業經營轉向混業經營,因此,其混業經營與監管已經成為當今金融業發展的必要趨勢。我國應在掌握了世界金融信息的前提下,通過分析評定來加強國際間的合作。隨著適應市場的需求,各家金融機構每日經營管理的業務交叉較多,各監管部門的合作要求也越來越頻繁。我們可以效仿歐盟發達國家金融監管模式,將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三家金融監管部門整合成為金融監管的大部門,達到金融風險監管的集中化和一體化。
四、結束語
金融業在現代市場中具有重要地位,經濟全球化給我國帶來許多機遇的同時,也帶來眾多潛伏的金融風險。隨著我國金融風險擴大的趨勢,必須要深入研究金融風險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根據我國國情狀況,建立一套合理的金融管理機制,規范金融市場,盡最大努力改變我國金融風險規避能力,從而促進我國金融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