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化 全成本 核算
醫院成本核算是依據醫院管理和決策的需要,對醫療服務過程中的各項耗費進行分類、記錄、歸集、分配和分析報告,提供相關成本信息的一項經濟管理活動。以往的科室成本核算大多以獎金分配為目的,因此成本核算的作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醫院全成本核算作為一項醫院內部的經濟管理活動,不同于以往醫院自行開展的科室成本核算,其成本概念具有更豐富的內涵,它能準確的反映成本狀況,為醫院的價值補償,醫療付費標準的制訂以及醫院經營決策提供重要依據,同時也可以滿足政府部門宏觀管理的需要,有助于逐步形成社會標準,更好地指導行業管理。全成本核算過程對各級各類科室成本都要核算和反映,但它不是終點,要歸集分配到門診和臨床各相關科室,全成本應體現各類科室成本、項目成本和病種成本的全成本。
從1992年到現在,我國建立了新的預算管理體系和財務制度,首次明確了醫院應實行成本核算制度和醫藥分開制度。這一階段的成本管理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是由于不是全成本核算,在醫院發展的過程中逐漸暴露出制約醫院經濟發展的弊端。因此,由以往的以科室獎金核算為目的的成本核算向全成本核算發展是醫院適應未來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醫院全成本管理的內在要求。
隨著醫院信息化的不斷發展,計算機技術不斷應用到醫院的財務管理當中,各大醫院為了發展的需要和財務核算的需要,大都購置了相應的財務核算軟件,這就為醫院全成本的核算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對于醫院的成本管理來說,首先要確定的是責任中心,比較常用的是以科室為單位建立責任中心,實行科室成本責任制,按照性質不同分為收益中心和費用中心,收益中心一般是指臨床醫技科室,費用中心一般是指行政后勤科室。臨床醫技科室通過對病人提供醫療服務獲得收入,行政后勤科室為臨床醫技科室提供行政后勤服務,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因此在實施全成本管理中要制定合理的分配制度,兼顧到雙方的利益。信息化條件下的醫院全成本核算首先需要的就是數據采集,其成本構成原則上應該以醫院的會計科目為基礎。主要的開支范圍包括:基本工資、津貼補貼、藥品費、衛生材料費、固定資產折舊費以及水電費等。將收入與支出的數據采集到成本信息系統是做好全成本核算的基礎,在財務核算過程中,憑證錄入人員要嚴格區分直接費用、間接費用和管理費用的核算界線,準確的將成本進行錄入,在期初設置時應該把各個成本分攤標準制定好,間接成本分配或者是按科室人數或者是科室面積分配都要經過相關科室的討論,保證成本分配的準確性,制定好相應的比例,以科室為責任中心建立成本總賬,對管理費用按照確定的標準進行分攤,將分攤后的成本形成全成本總賬。計算機軟件系統可以科室成本報表,財務人員可以根據科室成本報表規劃考評制度,掌握醫院各科室的成本情況,為獎金核算提供數據支持,同時通過分析報表可以發掘各科室增收減支的潛力,更好的促進科室的發展。
信息化是促進醫院全成本核算的重要條件。首先,醫院如果實行全成本管理,就要對全院的設備、藥品以及其他物資進行數據管理和核算,這些龐大的數據單靠人工記錄是無法完成的,而且還容易出錯。只有通過信息化系統,將醫院的整體資源納入信息系統之中,才能真正做到數據的準確和完整。其次,由于傳統的醫院成本核算都是財務科的相關人員進行核算,因此核算結果就與成本核算人員的財務水平和能力以及工作的認真程度息息相關,這樣的財務成本核算結果不能保證成本核算的準確性。而在信息化條件下,利用計算機系統,設定好相應的成本分攤方案,大量的數據由計算機進行核算,這樣就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證成本核算的準確性。為了防止他人人為篡改財務數據,可以設置密碼,避免其他人直接操作成本核算軟件,保證成本數據的安全。最后,成本核算的信息化能夠使財務人員從大量的成本核算工作中解脫出來,使財務人員有精力關注醫院的財務管理,在決策層面上為醫院的發展獻計獻策,轉變會計的職能。
醫院要實施信息化條件下的成本核算,首先要保證數據源的錄入要準確。只有成本錄入的源頭數據準確才能保證后面的程序處理的準確,成本錄入要及時,當天發生的成本當天要錄入,當月發生的成本當月要錄入,這樣才能保證成本和收入的配比,準確核算當期收益。在計算機系統下,醫院的成本項目主要分布在醫療服務成本、藥品成本和科室的相關成本。這些成本項目的錄入管理人員要保證數據準確,并且相互之間的傳遞要及時。這樣才能提高醫院的管理效率,提高醫院的經濟效益。
總之,醫院的全成本管理是醫院成本管理的發展趨勢,對醫院經濟管理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醫院應該發揮信息化條件下計算機核算系統的優勢,利用現代化的手段實現醫院的信息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