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外投資;經濟摩擦;非市場風險;新殖民主義
一、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現狀
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組織發布的《2010年世界投資報告》,2009年我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流出量約478億,世界排名第六。2009年,我國對外投資存量約為2457.5億美元,是2002年的32倍。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世界排名由2008年得12位躍居2009年的第6位,成為名副其實的資本輸出大國。最新的世界投資報告顯示2010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已躍居全球第五,首次超過日本、英國等傳統對外投資大國。2010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凈額為688.1億美元,連續九年保持增長勢頭,年均增速近50%。
在總額增長的同時,中國對外投資覆蓋率也進一步擴大。至2010年末,中國在全球178個國家(地區)設立了境外企業,投資覆蓋率超過70%,而且投資覆蓋了國民經濟所有行業類別。在行業分布上,中國海外投資的行業分布主要集中在:商業服務類、批發零售業、運輸業、采礦業這幾個行業。另外,中國對世界主要經濟體的投資增幅較大,2010年,中國對歐盟直接投資近60億美元,同比增長101%。
二、中國海外投資發展良好的理論支持
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一個根本性原因一定是有利可圖,中國海外投資也不例外。那么,究竟中國進行海外投資的利在于哪,以及中國海外投資可以保持一個發展良好的態勢,原因可以從五個理論中尋求到支持。
(一)鄧寧的投資發展周期理論
投資發展周期理論是鄧寧的國際生產折衷理論的延伸與發展。鄧寧將各國以人均GDP為標準的經濟發展水平分為四個階段,并指出在不同階段直接投資的流出入狀況:第一階段,人均GDP在400美元以下,處于這一階段的國家由于沒有產生所有權優勢,因而沒有直接投資輸出,由于本國投資環境太差,只有少量直接投資流入;第二階段,人均GDP在400—1500美元之間,處于這一階段的國家對外國資本的吸引力明顯增加,外資大量流入,但由于國內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對外資本輸出仍然十分有限;第三階段,人均GDP在2000—4750美元之間,處于這一階段的國家對外投資大幅度上升,其發展速度有可能超過外國直接投資的流入,但凈對外投資仍為負值;第四階段,人均GDP在4750美元以上,處于這一階段的國家是發達國家,它們擁有了強大的所有權優勢,凈對外投資呈正數增長。根據這個理論,我們可以推斷的一個很重要的結論是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人均GDP的攀升,國內經濟環境的改善是中國海外投資的發展良好的重要促進因素。
(二)威爾斯的小規模技術理論
小規模技術理論的邏輯基礎來源于比較優勢論。中國的跨國企業緣于小規模技術的比較優勢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其一,擁有為小市場需求服務的小規模生產技術;其二,傾向于當地采購;其三,具有低廉的企業管理和營銷費用;其四,能夠提供特殊產品,即中國的一部分對外投資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點。該理論很好的解釋了中國往往投資在地理位置相近、生產條件相似的國家的原因。但是,現今小規模技術理論的解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中國的小規模技術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發揮這種比較優勢無法確定,而且建立在低福利低成本基礎上的這種小規模優勢的持久性不容樂觀。
(三)FDI的逆向技術溢出效應
處于全球價值鏈低端環節的發展中國家企業可以通過向發達國家投資獲取東道國的逆向技術溢出,實現工藝升級或者產品升級。投資企業的全球市場銷售規模和企業所處行業的工資率是其投資成功的必要前提條件;足夠大的市場銷售規模和較高的行業工資率有助于逆向技術溢出的獲得。
根據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兩種方式,可以分別分析一下逆向技術溢出的不同溢出途徑。(表1)
通過向發達國家進行綠地投資,建立研發分支機構,發展中國家企業可以接近東道國的R&D資源,進入所在產業高端技術聚集地,然后通過模仿示范效應、前后關聯效應和人員流動效應三個途徑從東道國獲取先進知識和技術。而以獲取技術能動為動機的跨國并購和一般的跨國并購不同,它的主要目的不是獲取一般資產,而在于獲取被收購企業的專利技術,以及可以使技術持續和完善下去的研發團隊和專業人才。并購取得的研發資源與自身要素相結合能產生技術上的協同效應,然后并購企業通過內部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來培育出企業的自主開發能力,從而實現技術的跨越和企業價值鏈的升級。中國海外投資的企業也的確通過這兩種途徑在海外投資中獲取收益。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企業開始逐漸以對外直接投資的方式在國際上建立技術搜索型、追蹤型的研發和信息收集機構,主要分布在發達國家和地區,通過這類投資逐漸提高了國際競爭力。(表2)
通過上述的分析,我們很難否認中國企業從這種海外投資中所得到的一個逆向技術溢出收益。
三、中國海外投資的非市場風險
基于上述分析,似乎理論上中國海外投資可以發展得一帆風順,但事實上并非如此,在實際操作上中國海外投資屢屢受挫。大致上中國海外投資的風險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市場風險,具體表現為權益風險、匯率風險、利率風險和商品風險,任何的國際貿易都存在這樣的風險。而本文主要關注的是中國海外投資所遇到的非市場風險。
(一)貿易保護主義風險
在開放經濟條件下,貿易的本質在于不同國家之間商品和服務的相互交換,這其中必然伴隨著交換利益的創造和分配。但在不同國家經濟發展條件存在差異的情況下,利益的分配必然存在著分歧和爭端。而當經濟力量不能對此加以解決時,非經濟手段的運用也就有了存在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