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幣 匯率 升值 引言
1985年,美、法、德、英為遏制日貨的廉價出口曾迫使日本簽署了“廣場協議”,迫使日元升值30%,二十多年過去了,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揚言人民幣被過分的低估,這對于不斷升值的人民幣無疑是不負責任的雪上加霜。從2006年10月開始,月累計平均匯率跌破800以來,人民幣一直處于升值的狀態,到2012年2月,已經升值了21.15%。依據世界經濟的形勢以及我國一些經濟學者的分析,人民幣還有繼續升值的空間。在此背景下,人民幣升值到底對我國經濟社會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已成為學術界研究的一個熱點問題。
一、人民幣升值的原因
(一)中國持續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
經濟的增長導致人民幣匯率升值,這是人民幣升值的最根本的原因。2007年,中國GDP增速為13%,超過德國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2010年GDP超過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1年GDP持續上升并拉近與美國的差距。從本質上來看,決定匯率的基礎是兩個國家貨幣實際所代表的價值量。而我國從改革開放以來,GDP年平均增長率在8%以上,這說明了人民幣的購買力大大提高了。而與此同時,由于我國經濟增長率保持持續的高增長狀態,一方面,會增加市場上參與者對持有人民幣的信心;另一個方面,高經濟增長率會給投資者高的回報率,這樣就會吸引外資,促使人民幣匯率的上升。
(二)長期的貿易順差
通常情況下,國際收支與匯率密切相關。當一個國家對外貿易中有較大的收支順差時,對外匯的供給要大于對外匯的需求,從而導致本幣對外幣的升值;反之相反。經常性收支尤其貿易收支,對外匯匯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截至2011年3月,我國外匯儲備已經突破3萬億美元,距離突破2萬億美元不到1年時間,繼續位列全球第一。這種高外匯儲備使得國際上的熱錢不斷涌入中國,由于熱錢要兌換成人民幣使用,這就增加的人民幣的需求,從而推動人民幣匯率的上升。
(三)本外幣利差的擴大
利率是資金的價格,國家之間利率的不同將導致短期資本在國際間的流動,資本會流入利率較高的國家,由此改變資本與金融賬戶的收支,提高流入國的貨幣匯率。自從2010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在不斷調高基準利率的同時,美聯儲卻在降息加上兩輪的量化寬松政策的實施,使得中國與美國之間的利率差進一步的擴大,使得國際上的資本流入中國,這就導致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四)美國次級貸經濟危機的影響
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之下,美國等西方國家在各個方面對中國人民幣升值施加壓力,這些國家的政策和措施,一方面是為了轉移國際上對金融危機的焦點,從而淡化他們在金融危機中的責任以及在應對危機時他們所應該承擔的國際責任;另一個方面是迫使人民幣升值,讓中國來對金融危機的損失買單。他們所鼓吹的人民幣匯率低估是“全球經濟失衡”的重要決定性因素等,都是西方國家為了保護自身的利益而侵害中國利益的一種借口。
二、人民幣升值對我國的積極影響
(一)有利于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地位的提升
人民幣的不斷升值,意味著人民幣的地位在不斷提高,中國經濟的國際地位進一步提高,人民手中的財富更加值錢,并且具有國際價值,中國的財富增加。我國的GDP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1980年為2.5%,1990年下降到1.8%,1998年是3.4%,分析其中的原因就是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在1980年到1994年間大幅貶值。而近年來,隨著人民幣的持續升值,我國的GDP在世界排名中快速上升。
(二)促進國際收支平衡、消化過剩的外匯儲備
出口的減少,進口的增加,有助于緩和我國長期以來的貿易順差。同時對于發展中國家,使用外匯從國際上購買先進的技術是正常的,這樣就有助于消化我國過剩的外匯儲備。
(三)降低進口產品的成本
我國雖然地大物博,但是人均資源匱乏,在國際能源與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的背景下,企業的成本負擔與日俱增,假如進口產品價格的漲幅小于人民幣升值幅度,則對于企業而言,進口成本降低了。與此同時,外國的消費品價格相對下降,還會刺激擴大進口的規模。在合理升值的情況下,可以減輕我國進口企業的負擔,使企業降低成本,增強競爭力。
(四)增強國內企業國際競爭力
以前國內企業大多是以價格優勢在國際上進行競爭,這樣的發展是不健康的,隨著人民幣的升值,那些單純依靠價格低的優勢取勝的企業將逐漸被淘汰。在這樣的情況下,企業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加強創新意識、增加產品的技術含量,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這也有利于優化我國產業結構,加快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國際大環境。
三、人民幣升值對我國的消極影響
人民幣的升值是一把雙刃劍,在升值給我國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也給我國的經濟帶來了一定的消極影響。
(一)勞動密集型產品成本提高、就業壓力增加
人民幣對外雖然一直在升值,但是對內由于通貨膨脹的壓力,一直在貶值,購買力不斷下降。而我國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由于勞動力價格上漲,加上國家對初級產品的出口退稅率降低導致這些企業很多都失去國際競爭力。同時,匯率的上升也即是“中國制造”的產品價格上升,失去了競爭優勢,大大削減了盈利能力,對于企業的發展不利,有的企業甚至關門倒閉。與此同時,大量的勞動者就會面臨失業的壓力,甚至可能會引起國內的動蕩。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面臨空前的挑戰與改革。
(二)外匯儲備縮水
我國是世界上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截止2012年3月我國的外匯儲備余額為33049.71億美元。外匯儲備巨大是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開放水平不斷提高的重要標志。但是,人民幣的升值,使我國的巨額外匯儲備面臨縮水的威脅。這就使我們面臨怎樣使得外匯保值增值的巨大挑戰,這是我們所面臨的嚴峻問題。
(三)不利于我國出口企業的出口
相對于出口企業而言,其對于匯率比較敏感。在國際價格不變的情況下,如果人民幣升值,那么企業換回的人民幣將會減少,意味著企業的利潤下降,這對于企業的繼續生產是一個消極因素,這不利于企業的擴大與生產。
(四)國內企業面臨挑戰
隨著人民幣匯率的提高購買力的增加,國內企業將面臨嚴重的挑戰。國外的高品質產品不斷涌入國內市場,由于匯率的提高,價格逐漸被消費者接受,這對于國內企業無疑是巨大的沖擊。使得技術差的國內中小企業陷入困境,影響發展。
四、政策建議
(一)加快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擴大內需對經濟的推動作用
多年來,我國出口主要靠勞動密集型產品,以低端產品廉價為競爭優勢,從而占領市場。但是人民幣升值后,我國出口企業的銷售量下降,利潤降低,這就迫切需要企業對產品進行升級,提高附加值,由低端產品向高端產品轉變。同時,我國居民的儲蓄率過高,應該將我國的外向型經濟轉變成內向型經濟,擴大內需,增加經濟增加的動力,使得我國的經濟得以持續發展。
(二)健全和完善外匯市場,合理有效的利用外匯儲備
第一,應當實行靈活的外匯儲備結構制度,使外匯儲備多元化。第二,有效的轉化多余的外匯儲備,將外匯儲備轉化為其他可保值增值的資產,以達到降低風險的作用。最后,我們應該增加外匯市場的交易品種,健全外匯交易方式。
(三)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增強企業內部管理
多年以來,我國的產業結構不合理,集中度低,致使無法形成規模經濟,使得企業技術含量低,資源不能有效利用,最終使得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大多數企業仍然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在人民幣升值的背景下,利潤單薄,危在旦夕。因此,我們應該盡快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以減少人民幣升值對我們的負面影響。首先,我們應該引進先進的技術,增強創新能力,提高企業產品的技術含量增加附加值,從而增強產品在國際上得競爭力。其次,政府應該充分發揮宏觀調控的作用,調整外資稅收政策,提高外資利用水平,增強出口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平衡發展,減少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