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社會責任作為一個發源于西方發達國家的概念,逐漸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隨著利益相關者理論發展的不斷成熟,從利益相關者角度出發,構建企業社會責任評價指標體系,已經成為理論界的主流觀點。構建的企業社會責任評價指標的選擇,主要依據:(1)國內外相關學者提出的評價指標;(2)企業社會責任國際指標體系中的指標;(3)國內相關法律法規及行業規范中的指標。
一、評價指標選取的原則
企業社會責任評價指標選取過程中遵循如下原則:(1)科學性原則。一方面充分借鑒中外企業社會責任評價指標體系的有益成果,根據本國國情而制定,不能夠奉行“拿來主義”;另一方面,評價指標的選擇應該科學合理;(2)可操作性原則。評價指標選擇的最終目的是能夠在現實中運用,因而指標數據應該盡量量化,而不是單純的進行定性評價;(3)適當超前原則。指標體系的作用除了能夠對企業的社會責任進行評價之外,也需要對企業目前的社會責任實施情況進行一定程度的指導;(4)定量指標為主的原則。非財務指標的選擇,雖然可以提高評價的完整性,但僅以此項指標是否公布作為評分的依據,會使企業僅僅追求一個形式上的完整性,而忽視實際的履行;由于許多非財務指標沒有經過第三方的審核,公信力可能不足。
二、評價指標體系的體系框架
依據上述原則,本文選取了6項一級指標,20項二級指標。構建出了一套企業社會責任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三、企業社會責任評價指標體系說明
(一)企業對員工的責任財務指標
(1)人均職工工資及福利費。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應重視職工的利益,適當的提高職工的工資薪酬及福利費用;(2)職工人均年教育經費。職工除了應得的報酬之外,還需要企業提供相應的教育和培訓,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3)社會保障提取率。這一指標用于說明企業對職工的重視程度;(4)企業員工勞動生產率。企業員工的勞動生產率可以直接表現出員工的生產效率,進而表現出企業對社會的價值;(5)職工安全事故率。該項指標反映了企業對職工安全責任的保障狀況。
(二)企業對消費者的責任財務指標
(1)主營業務成本率。這一指標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體現出企業的產品品質和社會責任意識;(2)銷售增長率。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為消費者提供質優價廉的產品和服務。
(三)企業對投資者的責任財務指標
(1)每股收益。最能體現股東利益是否增加的一個決定性指標就是每股的收益;(2)凈資產收益率。股東將自己的財富投入到企業之中,形成企業的資產,這些資產是否增值直接關系到股東的切身利益;(3)資產保值增值率。資產實現增值保值是股東能否獲得利益的前提條件;(4)速動比率。這是針對債權人的一項指標,速動比率表明企業償還債務的能力;(5)資產負債率。這也是一項針對債權人的指標,債權人的債權能否保證,很大程度上決定于企業中負債與資產的比率。
(四)企業對社區的責任財務指標
(1)捐贈收入率。捐贈數額可以最為直觀的體現出企業對社區的責任;(2)就業貢獻率。企業存在的一個很大的作用就是體現在解決就業方面。
(五)企業對供應商的責任財務指標
(1)現金應付賬款比率。資產的流動性是賬款來源的保證,流動性越高,支付賬款的速度就越快;(2)應付賬款拖欠率。該指標反應的是企業對供應商的誠信程度,比率越低,說明企業的誠信度越高。
(六)企業對環境的責任財務指標
(1)能耗產值率。企業需要消耗一定的資源才能生產出產品,單位產品所消耗的能源越多,說明產品的能耗越高;(2)環保投入率。這個指標表明企業對環境保護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率,比率越大,說明對環保責任越重視;(3)單位凈利潤廢物排放率。該指標反應的是企業單位凈利潤中,廢棄物的排放量。排放量越大,說明企業對環境的污染性越大;(4)單位營業利潤資源消耗率。這個指標是和單位凈利潤廢物排放率互補的一個指標。
(七)對安全生產的責任
(1)重大安全事故次數。該項指標是一個量化指標,次數越多,說明企業對安全生產履行的責任越欠缺;(2)安全事故傷亡率。該指標即指在安全事故中,傷亡的職工人數在總人數之中的比率;(3)單位職工安全保障費用。即該企業在職工安全設施即相關費用上投入的資金費用總額與利潤的比率。該指標數值越大,說明企業對安全生產的重視程度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