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醫療市場隨之逐步開放,各大醫院之間的競爭也日趨白熱化。這既給醫院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會使醫院面臨更多的風險,如果不能處理好這些風險,那么這些風險極有可能轉變為財務危機。為了及時準確地捕捉到財務危機出現的早期信號,建立財務危機預警機制就顯得尤為重要。基于此點,本文首先分析了醫院財務風險的主要形式及財務危機形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建立醫院財務危機預警機制的有效途徑,以期能夠促進醫院經濟運行質量不斷提高。
一、醫院財務風險的主要形式及財務危機形成的原因
(一)財務風險的主要形式
1、資金使用風險。對于醫院而言,資金是確保其正常運營的物資前提和基礎保障,一旦資金缺失則會導致醫院運營受到嚴重影響。如果醫院在未進行可行性研究的前提下便盲目地購置各種大型醫療設備或是一些其他的固定資產,那么資金的正常運轉勢必會因此受到一定的影響,從而造成資源過度浪費、流動資金出現積壓等情況,這些情況的發生都會嚴重阻礙醫院的健康穩定發展。
2、投資風險。醫院運營過程中經常會進行一些項目的投資,而這些項目卻有可能存在諸多的不確定因素,若是醫院在進行投資時欠缺可行性研究,經濟信息不真實、不全面,或是領導層決策有誤、缺乏有效地內部監管等,則都極有可能造成投資失誤,從而使得該項投資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這樣便會給醫院帶來一定的財務風險。
3、資金回收風險。這類風險主要來源于醫院的應收賬款及壞賬損失。醫院在為病人進行醫療過程中,病人應向醫院支付一定的醫療費用,這部分費用就是我們所說的應收賬款。造成醫療欠費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醫院通常會承擔一部分社會救助任務,并且會對有需要的病人開通綠色通道;而另一方面有些病人因久病不治導致生活十分困難,從而無力償還欠下的醫療費用。這樣便會造成醫院無法及時和全額收回醫療費用。
(二)財務危機形成的原因
醫院一旦出現財務危機,勢必會對其正常運營帶來較大的影響,導致醫院財務危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其一,由于市場本身并非一成不變的,而是經常會發生變化的,在市場變化的過程中,會出現一些不確定因素,這些因素恰恰正是導致醫院收益不穩定的主要因素。當醫院收益出現問題時,慢慢地便會形成財務危機;其二,如果醫院的負債達到一定比例時,那么很容易發生失控的情況,這樣便會導致醫院無法對已經到期的銀行貸款進行償還,從而極易引起醫院財務危機;其三,由于醫院自身的管理水平較低,如權利過于集中、管理人員素質不高、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計劃等,都會造成醫院經營成本失控。
二、建立醫院財務危機預警機制的有效途徑
(一)預警機制構建原則
醫院在建立財務危機預警機制時,必須遵循以下原則:其一,科學性原則。為了能夠有效地確保財務預警準確合理,建立機制時所選擇的指標應是能夠充分反映出形成財務危機的主要影響因素;其二,系統性原則。預警機制應具有足夠的代表性和完整性,做到不重不漏;其三,可行性原則。預警機制的可行性直接關系到機制建立以后的運行,應確保其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這樣可以保證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醫院財務危機預警機制的構建
在具體構建時,醫院可從以下方面著手進行:
1、醫院組織結構保障。通常情況下,醫院財務危機預警屬于一項較為系統的工作,是醫院作出重要財務決策的主要依據,而這些較為重要的財務決策會直接影響到醫院中各個部門的利益分配情況,所以醫院財務危機預警機制應由醫院管理層負責制定。
2、追蹤敏感性財務指標。醫院財務風險管理人員可通過對醫院外部實際經營狀況等信息資料進行全面分析,并對醫院的一些敏感指標進行動態追蹤及全過程監控,重點應以醫院運營狀況、未來發展潛力、償債以及獲利能力等為主要指標,這樣有利于對醫院財務危機進行監測和預警。
3、醫院信息系統的支持。正常情況下,醫院財務預警都是基于財務比率進行的,而財務比率的基礎是會計信息。首先,醫院會計信息系統應與管理信息系統之間有恰當的接口,以此來確保追溯線索的完備性;其次,醫院應對本行業的有關數據信息進行搜集,并將醫院置于整個醫療市場中去考慮,與其他醫院進行比較,以便更好地分析當前行業的發展態勢以及醫院在本行業中所處的地位是否會對本醫院帶來財務危機。
4、財務預警分析和報告。風險管理人員在財務預警分析中,應重點把握和分析財務風險的成因,估計可能造成的損失。財務預警報告是醫院自身的一種預警機制,應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報告制度。風險管理人員通過設置并觀察一些敏感性財務指標的變化,對醫院可能或將要面臨的財務危機進行預測,也可以在指標將要超過控制警戒線前,或可能發生財務危機時,以專題形式向醫院管理層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