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貿易在改革開放后得到較快的發展,貿易已經成為雙方經濟聯系的重要方式。與此同時,貿易摩擦也日益加劇,逐漸成為雙邊經貿關系進一步發展的障礙。中國“入世”后,美國人原本期望美中貿易逆差縮小,就業崗位增加,卻“竹籃打水一場空”。由于受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美國對中國產品發起了更加有恃無恐的貿易保護措施。縱觀中美貿易關系,中美貿易摩擦是一種歷史常態。
一、中美貿易商品結構分析
(一)1990年代以來中美貿易的商品結構及其變化的特點
1、美國從中國進口(中國出口)的商品結構特點
通過分析表1中的數據,可以看出1990-2008年的19年間,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商品結構具有如下特點:
第一,SITC編碼中的第8大類產品屬于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品。雜項制品在1990-2003年占美國從中國進口總額的比重在10大類商品中始終名列第一,但到2004年滑至第二位,屬于下降幅度最大的一類。第二,SITC編碼中的第7大類產品中雖然既有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也有勞動密集型產品,但前者所占比重要大得多,是體現一國出口競爭力的商品。1990年代以來,該類商品占美國從中國進口總額的比重不斷擴大。第三,SITC編碼中的第6大類產品也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也包含了少數的資源密集型產品。該類商品占美國進口的比重一直名列第三,是推動中國對美國出口增長的主要產品。第四,雖然SITC編碼中第5大類產品的美國從中國進口總額比重幾乎沒有什么變化,但其增長規模和速度都很大。第五,SITC編碼中的第3大類產品屬于比較典型的資源密集型產品。該類商品1990年占美國從中國進口總額的比重名列第四。至2008年,比重下滑至第7。
2、美國對中國出口(中國進口)的商品結構特點
1990-2008年的19年間,美國對中國出口的商品結構具有如下特點:
第一,SITC編碼中的第7大類產品始終是美國對中國出口中的最大類商品。第二,美國對中國出口的第二類產品是SITC編碼中的第5大類產品,是美國貿易順差的主要來源。但是其比重總體上是一直下降的。第三,在美國對中國出口的總額中所占比重變化比較大的商品類別有第0類商品和第2類商品。第四,結合表2和其他數據分析,我們發現美國對中國出口的產品主要以資本和資源密集型產品(SITC0、2、7)為主,其他諸如食品、飲料及煙類等出口比重都很小。
(二)中美貿易的商品結構存在的矛盾
中美貿易結構反映了中美兩國的經濟比較優勢,符合各自的利益。但現階段的貿易結構也存在著一些矛盾,主要是:
1、我國對美國的出口商品結構仍然呈低級化。根據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2008年美國對中國出口的商品中,機械設備的出口(269.97億美元)占對中國出口各大類商品之首,而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各大類商品中,主要是紡織品服裝類、鞋類、玩具類等。
2、我國對美國的進出口商品結構變化中存在著不合理性。其中的不合理性主要表現為: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占有較大的份額,該類商品的國際市場需求彈性小、競爭激烈,經常容易引起貿易摩擦,貿易條件惡化。
3、我國進口依存度較高。從進口商品結構看,核心技術及關鍵設備、零部件進口居主要地位。因此,我國進口商品結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是,技術裝備的進口依存度較高。
4、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依然較低。不同的生產經營環節所提供的附加值不同,因此國際分工的位次是按各個環節所提供的產品附加值的多少來區分。
二、金融危機下中美貿易摩擦的新動向
(一)金融危機下中美貿易摩擦的現狀
中國商務部在2007年11月15日就曾發出警告,美國經濟放緩可能導致中國出口急速下降的風險,而一旦出口大幅回落,有可能會使中國本輪經濟增長周期出現“拐點”。這也是為多數業內人士關注的“美國經濟-中國出口-中國經濟”這一危機傳導鏈條會不會顯現。
自從金融危機發生后,一些國家和地區在擴大內需受阻的情況下,紛紛提出通過擴大出口來促進經濟盡快復蘇,甚至通過本幣大幅貶值、增加各種形式補貼等手段提高本國產品競爭力,致使貿易保護主義進一步抬頭。中國成為其貿易保護大棒的主要攻擊目標。以美國為首的經濟體,對中國的反傾銷調查日漸增多,“中國制造”一次又一次成為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受害者2007年次貸危機爆發以來,美國對中國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立案頻率之高在世界貿易救濟歷史上都極為罕見。
在貿易摩擦數量明顯上升的同時,也顯現出很多新的特點。在我國所遭受的貿易救濟調查中,其調查種類涵蓋了反傾銷、反補貼的“兩反”和保護措施、特保措施的“兩保”的全部四種形式。特保措施在中國入世時,作為一項特別措施加入,其保護主義的特點更加明顯,但是在過去的幾年中,很少被使用。而在2008年,特保措施的使用說明保護主義傾向的確有所升級。
(二)中美貿易摩擦加劇的原因分析
這次的金融危機下的中美貿易摩擦,是新形勢下美國本身的經濟狀況,中國貿易的缺陷以及兩國的貿易格局共同作用的結果。
1、 美國國內經濟和政治原因
在理論上,美國的政治家完全清楚自由貿易優于保護貿易。但是進入二十一世紀,美國國內經濟發展狀況直接決定了對外貿易政策傾向,具有明顯的兩面性特征,在出口上推行自由化原則,在進口上堅持保護主義。在這種政策的主導下,只要經濟衰退或者美國國內產業競爭力下降,就會導致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增強,從而引發美國與其他國家的貿易摩擦。具體來說有如下原因:
(1)美國經濟的衰退及相關影響。美國經濟在2008年金融危機后出現了負增長,不僅帶來金融機構的大量倒閉,引起金融市場的劇烈震蕩,也影響到實體經濟部門的停滯與衰退。而中國往美國出口的產品,大都以低端廉價型為主,在經濟衰退時對美國勞動密集型夕陽產業的沖擊更為明顯,而此時帶來的失業等問題就顯得更為敏感,因此也更易引起美國對中國產品的限制和排斥。
(2)美國的戰略考慮。美國作為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一直以來都維護著世界霸主的地位。而本次的經濟危機中中國都向世界發出了經濟崛起的鮮明信號。這對于想要一直維持霸主的美國來說,是一個潛在的威脅。因此,美國借此機會希望以此來牽制中國的發展。
(3)美國的政治運作。美國的政治運作,是在各利益集團相互牽制與操控下進行的。中國對美國的大量出口,必然會使其中一部分集團的經濟利益受損,就會要求政府對中國加以限制和干預。這樣一來,中國商品問題就常常被拿來使政府作出保衛國家利益的姿態。因此,中美的貿易摩擦在新形勢下又摻入了政治的因素。
2、商業競爭原因
在中美雙邊貿易發展和加強的過程中,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的越來越多的產業必然面臨著同類進口產品的激烈競爭。而產品的競爭力主要體現在價格優勢上。現在關鍵是如何看待競爭優勢的取得問題。
(1)在傳統行業方面,特別是對于勞動密集型產品而言,中國具有較大的競爭優勢。而中國競爭優勢的取得主要來自于低的勞動力成本。但是美國同類行業卻不愿意束手待斃,它們總會想方設法利用一些空子來削減中國的競爭力。
(2)在新興產業和高科技產業方面,特別是通信、醫藥、生物等行業,美國具有較大的竟爭優勢。一方面,對于這些事關國計民生、國家前途和戰略安全的產業,中國政府希望能夠盡可能延長其保護時間。與之相反,美國政府卻借世界貿易組織的貿易政策審議機制,以監督世界貿易組織協議的執行情況為借口,試圖迫使中國加速開發這些市場,為美國優勢產業擴大出口擴展途徑。另一方面,為了防止經濟力量下降和爭取東山再起,美國特別強調知識產權的保護。美國經常借口中國對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夠為由大做文章。
3、中美經貿關系不平衡原因
中美經貿關系的確是不對等的,或者說是嚴重不對稱的。中國在經濟上對美國的依存度較高,而美國對中國的經濟依存度較低。中國對美國較高的依存度大體表現在三個方面:(1)中國部分產業與產品對美國市場的依賴程度較大。(2)中美貿易在雙邊經濟總量中的份額不對稱。中國對美出口占中國出口總額的20%以上,而美國對華出口僅占其出口總額的2%;中國自美進口占中國進口總額的比重約為10%,而美國自華進口僅占其進口總額的2.5%。(3)美國經濟對中美經貿關系的影響較為顯著。美國國內生產總值每下降1%,其總進口額就被拉低2%-3%,分攤到從中國的進口份額就會達到5%~-0%。正是這種不對稱性使得美國對中國有著較大的經濟約束力,美方利用這種經濟關系的不對稱不斷挑起對華貿易爭端。
4、中美兩國自身經貿戰略原因
奧巴馬政府較強的貿易保護主義傾向,使中美經貿關系的發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也是雙邊貿易摩擦日益增加的重要政策因素。同時,隨著中國經濟政策的不斷調整,在發揮中國傳統產業的優勢的同時,整體產業結構也在不斷升級,使美國的對華出口管制政策基本面臨失敗,貿易摩擦便成為美國制約中國的又一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