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對核電工程建設項目經濟評價規范的概述
根據相關書籍記載,核電工程建設項目經濟評價規范就是指核電行業為規范和統一核電工程建設項目經濟評價工作而頒布并要求在行業內實施的標準化文件。建設項目經濟評價是每一個工程項目在項目前期都必須進行的一項重要工作,而且最終的建設項目經濟評價需要上報國家相關部門進行審批。關于如何規范進行我國核電工程建設項目經濟評價,可以通過參考國家發改委和建設部2006年7月3日聯合發布的《方法與參數》一書。
二、我國核電工程建設項目經濟評價規范現狀
1991年12月15日,我國的秦山核電站首次并網發電,結束了我國大陸無核電的歷史,而這距離世界上第一座實驗核電站的建成已有將近38年的時間,所以,我國的核電行業起步相對較晚。我國核電行業從改革開放發展至今,經過了一段漫長而又艱辛的歷程,從無到有,從弱到強,不斷發展壯大,我國的核電技術已經具備了接近世界先進水平的研發能力。
我國的核電行業在過去的許多年里一直把原電力工業部于1995年12月頒布的《核電站建設工程項目經濟評價實施細則》和原中國核工業總公司于1996年頒布的《核動力工程建設項目經濟評價實施細則》作為核電工程建設項目經濟評價規范。現在二者的應用仍然十分廣泛。二者在核電工程建設項目經濟評價規范方面做出的要求基本相同,但是后者還在核熱電工程和核供熱工程等核動力工程建設方面有所應用。二者大部分的內容還是參照了《建設項目經濟評價方法與參數》,所以具備有一定的權威性和科學性。但是,仍然存在許多的缺陷,例如, 二者中間的相關概念沒有和《方法和參數》相對應,在使用的時候存在參數不匹配的現象,所以外界對于二者還是存在許多懷疑的,這樣的話,就很難在實際操作中達成一致,沒有規范化。另外,導致我國核電工程建設項目經濟評價規范一直處于老化狀態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國相關部門在核電行業發展的中前期對于核電工程建設項目經濟評價規范的制定和修改的重視不夠,使得先前制定的核電工程建設項目經濟評價規范跟不上時代的腳步,不能很好的幫助核電工程的建設。
我國核電行業現如今已經迎來了一個黃金時代,隨著“要積極推進核電建設”政策的頒布,新的一批核電工程建設項目也已經確定,這些都對核電工程建設項目經濟評價規范提出了高的要求,所以國家相關部門肯定會組織技術和管理人員對核電工程建設項目經濟評價規范做出修改和全新的策劃。此外,在工程建設方面,核電工程建設項目的投資主體也會出現相應變化,核電工程建設項目經濟評價規范有必要對此做出應對方案。
總之,結合實際情況而言,我國現有的核電工程建設項目經濟評價規范已經難以達到核電工程建設的標準和要求,很多的地方都與實際情況存在偏差,國家相關部門應當采取適當措施來改變現狀并重新制定核電工程建設項目經濟評價規范,這樣才能讓我國的核電行業抓住機遇,更快更好的向前發展。
三、對于核電工程建設項目經濟評價規范的應對措施
在當前形勢下,對于核電工程建設項目經濟評價規范的重新制定已經迫在眉睫了,必須通過修改核電工程經濟評價規范來幫助我國核電行業抓住黃金發展期。
首先,各核工業公司、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國家法改委和建設部要積極參與規范的重新編寫。加強核電行業的內的交流,各核工業公司要互相交流經驗和教訓,這樣才能實現資源共享的目的,從而形成了一個針對核電工程建設項目經濟評價規范的強大團體;第二,新的核電工程建設項目經濟評價規范要結合實際情況,調整慣性,要具有一定的行業特色,要涵蓋核電工程建設的整個過程;第三,要嚴格參照2006年頒布的《方法與參數》來進行編寫,防止出現參數不一致的現象,對于先前的某些定義要做出對應修改,方便各方面人員的交流和理解;第四,新的規范要能夠具備與時俱進的特性,既要與世界先進接軌,也要面向未來,這樣才能避免核電工程建設經濟評價規范出現老化的現象;最后,新的規范要能夠順利在實際中運用,成為我國以后唯一實行的核電工程建設項目經濟評價規范。
四、總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核電行業從起步到發展壯大,為我國人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方便,同時也加快了我國經濟的發展。核電行業的潛在價值是十分巨大的,2008年,中核集團核電發電量為376億千瓦時,相當于當年減少排放二氧化碳3700多萬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硫20多萬噸,這表明核電行業還能為環保貢獻相當大的一份力量。所以,要努力發展核電行業,制定全新的核電工程建設項目經濟評價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