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引言
體育產業作為現代經濟的新形式,將同旅游業、影視業和網絡業一起,成為21世紀最具活力和廣闊前景的朝陽產業。據統計,目前全球體育產值已達5000億美元,且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長。西方發達國家十分重視體育產業的發展,體育產業成為了其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相比之下,我國體育產業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近年來,體育產業越來越引起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特別是2008年北京成功舉辦奧運會后,國家提出了要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更是提升了體育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那么,體育產業融合如何進行,其對體育產業的發展有何影響,我國奧運后體育產業融合有何新的發展及特點,國外奧運后的體育產業融合對我國有何啟示,本文將依次對此展開探討。
��二、奧運后我國體育產業融合的新發展與新特點及其面臨的挑戰
奧運會促進舉辦城市和舉辦國的經濟增長,主要體現在拉動舉辦國消費、投資、出口需求以及在擴大就業方面;同時,對主辦國經濟發展環境、開放度、國家形象和信譽度等方面也會產生影響。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為我國體育產業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極大地帶動了一系列相關行業發展。
(一)奧運后我國體育產業融合的新發展
1.體育用品業的新發展
奧運會為國內體育用品企業提供了成為奧運會組委會贊助商和奧運會體育類產品供應商的機會,而獲得這樣的機會則有助于促進有實力的體育用品企業從產品經營向品牌經營轉變。同時,“科技奧運”的理念也對體育用品企業提出了更高的技術要求。北京奧運會后,全民健身熱潮涌現,體育產業消費在人們生活中所占的比重隨之增加,這無疑為我國體育用品產業帶來了強大的需求。李寧、安踏、特步、康威、361°等品牌,成為了我國體育用品產業的佼佼者。
2.體育休閑業的新發展
概括地說,體育休閑業是在體育旅游、體育娛樂、體育健身等休閑體育基礎上形成并衍生出來的一種具有時代特征的新形產業形態;體育休閑業的發展,有利于促進全民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的整體提高,推動競技運動及相關產業的發展,提高產業結構關聯效應。早在奧運會申辦成功后,我國就把體育健身娛樂業作為我國體育產業中的主導產業。據調查,體育健身娛樂的消費需求增長率高于人均國民收入增長率。北京奧運會后,奧林匹克中心成為北京市新地標和旅游熱點,已經舉辦了多次大型活動,奧運后對我國體育旅游的拉動效應至少會持續5至10年。
3.其他體育服務業的新發展
奧運會帶動體育傳播、體育保險、體育培訓、體育中介等體育服務業的發展,體育服務業的發展反過來又會促進體育核心產業的良性運行。奧運會促進了我國廣播電視業的發展,還吸引了眾多國際一流體育中介公司及香港、臺灣、澳門等地區的體育經紀公司前來設置分支機構,給國內中介公司帶來了體育賽事推廣方面的經驗,同時國內也加緊培養了一批具有體育運動專業知識且熟悉廣告策劃、廣告媒體、公共關系方面知識的經紀人。奧運會也促進了資本介入體育產業,初步形成了體育證券、體育基金、體育保險、銀行貸款、資金信托、體育贊助以及體育彩票等諸多融資渠道。
(二)奧運后我國體育產業融合的新特點
1.科學化
北京奧運會后,我國致力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體育產業的發展,努力把體育產業發展成為現代化的“綠色產業、科技產業、人文產業”,以此來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2010年3月19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的指導意見》,明確了發展體育健身市場、開發體育競賽和體育表演市場、積極培育體育中介市場、做大做強體育用品業、大力促進體育服務貿易和協調推進體育產業與相關產業互動發展等六大任務,這是我國首份在國家層面上對體育產業進行規劃梳理并提出目標任務的政策性指導意見。
2.市場化
在當今全球體育商務活動中,奧運會是規模和影響最大、開放度最高、運作最為規范的市場開發項目。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舉辦,對我國體育產業發展模式產生了深遠影響,促使其從政府參與型向市場主導型轉變,尤其是競技體育的市場化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對提高體育產業的市場運作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2010年,京津冀三地簽署體育合作協議,利用北京在高端賽事、相關傳媒及創意策劃上的優勢,天津在國際體育商務與會展產業、濱海運動休閑產業的優勢,以及河北在生態運動休閑和旅游產業的優勢,聯手發展體育產業,打造以北京為中心、天津為副中心、河北為腹地的“京津冀體育產業圈”。這個我國首個區域一體化發展體育產業圈的誕生,正是體育產業市場化運行、優勢互補的結果。
3.國際化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體育產業的發展也不可能獨善其身,必然要被一步步地卷入國際化、全球化的趨勢中。20世紀80年代以來,奧運會的市場化運作已成就了一個全球化的體育產業,從申辦到實現,承辦的政府、組織、企業要與多個國際組織和眾多跨國公司進行業務往來與商業談判,這就從客觀上要求我國必須采取國際上通行的市場運作模式。承辦2008年奧運會,國內的體育市場在一定程度上變成了國際市場,更多的外國體育企業參與奧運大市場的開發。競爭不僅提高了國內體育企業的素質,而且擴大了中國體育市場的開放度,使我國體育企業的國際化步伐不斷加快。北京已明確提出把建設國際體育中心城市作為自己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
4.特色化
《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的指導意見》中提出,到2020年,我國要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體育骨干企業和企業集團,形成一批有中國特色和國際影響力的體育產品品牌,這其中的重要任務就是努力開發體育競賽和體育表演市場,支持地方根據當地自然人文資源特色舉辦體育競賽活動,努力打造有影響、有特色的賽事品牌。如前不久在山東莒南進行的“天馬島杯”中國(臨沂•莒南)首屆紅色運動會,通過市場化運作的方式籌集到全部經費,舉辦了如男子100米挑擔競速、女子100米搶收南瓜競速、紅嫂納鞋底等這些看上去并不正規的比賽,不僅吸引包括數十家中央、地方媒體,還吸引了國外媒體前來報道。體育賽事在與其相關的產業融合過程中,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體育產業品牌。
(三)面臨的挑戰
當前,我國體育產業領域的融合現象還遠沒有進入市場融合的階段,體育產業發展依然面臨著嚴峻的考驗。首先,體育本體產業發展動力不足及關聯效應較低。其次,體育產業的發展基本上屬于政府參與模式,體育經費的來源是行政撥款型。再次,體育產業發展不平衡,高爾夫球、航海航空、冰雪等許多運動項目尚未得到充分開發,缺乏有影響力的自主品牌。
��三、國外奧運后體育產業融合發展的經驗
自從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在金融企業家尤伯羅斯領導下進行大膽改革,與企業集團簽訂資助協議,出售電視廣播權和比賽門票等,將商業運作模式引入奧林匹克運動,奧運會重新恢復了活力,從此它對舉辦國體育事業發展的推動力也越來越大。在此,選擇日本、韓國以及澳大利亞幾個典型來分析他們的經驗。
(一)東京奧運會后日本體育的融合發展
隨著競技體育在奧運會上的成功,日本作為體育大國尤其是經濟強國的地位已經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承認。奧運后,他們把體育的重點開始放在提高國民總體素質上,在1964年12月18日發表《關于增進國民健康、體育對策》,提供了國民進行體育活動的器材、場館、指導員等保障,完成了從競技體育向大眾體育工作重點的轉移。目前日本國民的體質和身高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人均健康壽命更是位居世界第一位。可以看出,東京奧運會后,群眾對體育的關注、參與體育的興趣都很高,政府正好利用了這樣一個大眾體育高潮的契機,加大體育基礎設施的建設,大力發展群眾體育與學校體育。
(二)漢城奧運會后韓國體育的融合發展
漢城奧運后,韓國政府提出了競技體育商業化的策略。由于策略的調整,政府對競技體育的投入也大大減少,但韓國俱樂部職業化發展起來,足球等職業化水平發展較高。同時,韓國政府順應了奧運會后大眾體育興起的熱潮,全面扶植大眾體育的發展。從1993年韓國政府開始實施“提升國民體育的5年總體計劃”的體育政策,全面健身政策和全面健身的基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果。可以看出,漢城奧運會后韓國也進行了體育公共政策調整,重點向大眾體育傾斜,并實行商業化運作模式,努力實行政府宏觀管理和社會自我發展相協調的管理體制。
(三)悉尼奧運會后澳大利亞體育的融合發展
2000年悉尼奧運會后,澳大利亞借舉辦奧運會之機協調了各級政府和社團之間的關系,啟動了《支持澳大利亞運動能力――更加活躍的澳大利亞》,實現了支持優秀運動員和促進大眾體育參與的重要目標,保證了競技體育和大眾體育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可以看出,澳大利亞奧運后也兼顧到了大眾體育的長遠發展,同時完善了“政府主導、社會自治”的體育機制。目前,澳大利亞是政府主導和社會自治相結合的綜合型體育管理模式,政府負責制定體育公共政策,提出目標和任務,然后由體育協會和體育社團運作完成。
��四、奧運后我國體育產業融合發展之建議
結合前文對幾個奧運舉辦國體育產業發展的分析,以及我國體育產業的現狀,體育產業相關部門應因勢利導,在產業融合趨勢下為體育產業在新形勢下的融合發展采取新的應對措施。
(一)增強產業融合意識
樹立與時俱進的思想,強化融合意識和創新思維,認識到體育產業不應僅僅局限于體育產品或體育競技,而是一個關聯多個相關行業的產業。相關部門應注重體育產業的長遠發展,營造良好的體育文化建設氛圍,保護國民參與體育活動的熱情,促進多學科、多行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積極促進體育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將體育產業不斷向前推進。
(二)加快市場化進程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從微觀推動者向宏觀管理者轉變,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發展壯大體育產業。在大力發展體育本體產業的基礎上,注重產業融合后自身特色的體育品牌的培養,積極推動體育創意產業發展,提升體育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加強電子商務建設,大力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實力的大型體育產業集團,做大做強體育民間組織和協會,提高體育產業的市場化、商業化、規范化運作水平。
(三)加強金融支持
進一步拓寬體育產業融合發展的資金來源渠道,積極鼓勵金融機構開辦適應體育產業發展需要的新產品和新業務,鼓勵民間和境外資本投資體育產業,鼓勵和支持體育產業投資公司上市融資。政府應制定適當的體育扶持政策和安排補助資金,進一步吸引社會對體育產業的重視和投入,為體育產業發展開拓多元化資金來源。
(四)提升智力保障
目前我國體育產業從業人員集中在體育賽事運作、體育中介服務和體育用品生產銷售等方面,缺少一大批以產業化運作方式為主、既懂體育又熟悉現代經營管理理論與方法的高層次專業人才。可以采用“外引”與“內培”相結合的方式,一方面進一步開放體育人才市場,引進國外經營、運作、管理等各類體育人才,另一方面把我國優秀的體育人才留在國內,著力培養體育產業經營、管理、經紀等方面的專業人才,從而為體育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的人力資源保障。
��五、結語
截至2009年底,國內體育產業占GDP比重僅為0.7%,而美國體育產業則約11%,多數經濟發達國家重均已超過1%。可以看出,我國體育產業有著極大的發展潛力。體育產業不僅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對于其他相關行業的帶動作用也日益顯著。相信在技術創新、企業跨產業并購及戰略聯盟的共同作用下,體育產業與相關產業的融合現象將愈加廣泛和明顯。因此,我們應進一步順應產業融合的發展趨勢,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加大體育本體產業發展,并以其為核心來推動整個體育產業的融合發展,提升我國體育產業的綜合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