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物视频网站,精品国产第一国产综合精品,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欧美人与zoxxxx视频

免費咨詢電話:400 180 8892

您的購物車還沒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將 1 件商品添加到購物車

去購物車結算>>  繼續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是: 首頁 > 免費論文 > 財務管理論文 > 國內外第三方物流產業組織理論研究評述

國內外第三方物流產業組織理論研究評述

��一、前言
  第三方物流,英文中表達為Third Party Logistics,簡稱3PL,同時也簡稱TPL。在物流術語中,一般將發貨人稱為第一方,將收貨人當做第二方,而3PL則既不屬于第一方,也不屬于第二方,而是通過與第一方或第二方的合作來提供其專業化的物流服務,它不擁有商品,不參與商品的買賣,而是為客戶提供以合同為約束、以結盟為基礎的、系列化、個性化、信息化的物流代理服務。按照產業的定義,大量的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務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就構成了第三方物流產業。
  產業組織理論是西方經濟學一個重要的分支,主要研究產業內企業之間的關系,特別是企業之間的交易關系、資源占有關系、利益關系和行為關系等,其研究目的在于通過對經濟運行過程中產業組織狀況的分析研究,得出市場效果和競爭秩序狀態的判斷,從而為政府維持基本的市場秩序和競爭效率提供實證依據和理論指導。本文的意義在于希望通過比較國內外學者對第三方物流產業研究的成果,為下一步利用產業組織理論研究國內第三方物流產業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二、國內外研究狀況
  (一)國外研究狀況
  1.第三方物流產業市場結構的研究
  國外文獻中利用產業組織理論專門分析第三方物流的市場結構的文獻比較少,但通過部分國外專家學者的學術文獻,可以直接或者間接的尋覓到涉及到第三方物流產業市場結構方面的研究成果。對于這方面的內容可以從市場集中度、進入壁壘兩個方面來歸納:
  (1)市場集中度方面的研究
  在市場集中度的測算方面,Valentina Carbone和Marilyn A.Stone(2005)通過歐洲1999年到2004年實際業務數據,認為在這個期間歐洲第三方物流企業通過收購兼并,產業市場集中度非常高。但與集中度的提高并沒有帶來市場績效的明顯提高,處于前八名的第三方物流企業的財務狀況并沒有達到兼并重組的財務預期。
  第三方物流產業的市場集中度過度提高也會對第三方物流需求方和第三方物流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帶來一定的影響,其主要的原因是由于過度的集中將帶來市場壟斷。Daugherty(1997)在分析第三方物流供應商選擇和建立第三方物流供應商合作關系時,認為高的市場集中度使用第三方物流需求方處于相對弱勢地位,降低了需求方的談判勢力,同時高的市場集中度將會給物流外包后的供需雙方的合作關系帶來不利影響。
  但市場集中度的提高對于第三方企業之間的合作,尤其是有利于基于供應鏈上的整合。Richard(2001)分析了第三方物流企業之間進行合作的必要性,同時認為只有高的市場集中度才能更好的加強第三方物流企業之間的合作,而第三方物流企業之間的合作能夠促進整個物流供應鏈的整體績效,同時第三方物流企業之間基于供應鏈的合作反過來又會促進市場集中度的提高。
  (2)進入退出壁壘方面的研究
  國外學者分析第三方物流的進入和退出壁壘時主要是從業務網點規模、IT系統和IT經驗等方面來進行研究。Lemoine,W.和Dagnaes,L.(2001)認為,由于第三方物流需要大范圍的業務網點,而在位的第三方物流企業擁有成熟的運輸樞紐、完善的輻射結點和已經相對完善的供應鏈管理經驗,通過這些因素,在位第三方物流企業可以實現規模經濟,一方面可以更容易來獲取新的業務和新的客戶,另一方面也對新進入者形成了進入壁壘。Piplani,R.和Pokharel S.(2004)闡述了IT系統在第三方物流中的重要性,他們通過調研新加坡第三方物流的實施情況,認為IT技術專家和經過良好訓練的IT系統使用人員是成功實施IT系統的關鍵因素,同時認為這些因素實際上構成了第三方物流產業的進入壁壘。De Sousa(2007)分析了澳大利亞第三方卡車物流行業的進入壁壘情況,從現實看,卡車行業的進入壁壘非常低,從而引起了海運、陸運、空運的價格下降,加劇了不同運輸行業的競爭。但令人意外的是,這種低壁壘進入的反而引起了卡車第三方物流的專業化和市場的集中度的提高。De Sousa認為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在于澳大利亞所采取的產業政策,即合適的產業政策可以避免由于進入壁壘低而出現市場無序競爭的局面。
  2.第三方物流市場行為和績效的研究
  國外學者針對市場行為方面重點研究的是兼并行為,這與國外尤其是西方國家在企業兼并重組方面的市場化程度較高有關系。Carbone和Stone(2005)就分析了歐洲前20家第三方物流廠商的市場行為,重點介紹分析了他們采用收購兼并和建立物流聯盟的戰略舉措,認為在第三方物流市場,兼并和重組的這種趨勢還將繼續發展和擴散。
  在第三方物流需求方決定是否進行物流外包前,需要鑒別自身物流外包需求、設計和管理物流外包過程,同時還需要預估物流外包效果即第三方物流帶來的市場績效。Bagchi和Virum(1996)提出了三個重要步驟:鑒別自身物流外包需求、設計和管理物流外包過程和評估物流外包效果。Sink和Langley(1997)進一步建立了購買第三方物流業務外包的概念模型,并提出了五個階段:明確物流外包需求、建立可行性目標、選擇和評估第三方物流廠商、物流業務外包實施和效果評估。在這個外包決策的評估階段,雖然是對第三方物流市場績效進行的預測和分析,但對于市場績效的研究進行了初步研究。
  成功運行的第三方物流市場可以對供需雙方都帶來市場競爭力的提高,這一點是無容置疑的。具體的講,可以給第三方物流需求方經濟層面、企業組織層面和實際財務層面等多方面優良的收益,可以降低第三方物流需求方的物流成本,減少在自建物流上面的投資,提高其服務水平和最終客戶的服務滿意度,同時還可以提高生產的靈活性,提高產量和增強員工的士氣,從而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對于這方面的內容,Bowersox,(1990)、Daugherty (1996)、 Ellram (1990)都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闡述和分析。
  研究結果還表明,在成熟的第三方物流市場上所形成的長期物流聯盟和深度的物流鏈整合也可以提高第三方物流廠商的市場業績。Halldo和Larsen(2004)認為,盡管第三方物流廠商為了提供個性化的物流解決方案需要進行設備設施和專用人力的投入,這可能存在一定的經營風險,但通過長期的物流聯盟而得到的業務量,第三方物流廠商依然可以實現優異的經濟效益。
  這方面的研究同時還擴展到了針對整個物流供應鏈上的第三方物流效果分析。Gentry(1996)就認為,緊密的物流戰略聯盟關系(表現在第三方物流需求方,第三方物流廠商和所運送商品的最終用戶這三方的關系)可以提高整個供應鏈運行效率,提升整個物流供應鏈各方的市場競爭力。為強調和驗證在整個物流供應鏈上建立物流戰略聯盟的重要性,Bhatnagar和Viswanathan(2000)通過實證分析,驗證了一家制造企業和一家全球第三方物流廠商在整個供應鏈上的深度整合,從而提升第三方物流市場供需雙方市場競爭力的情況。Panayides和 So( 2005)的研究成果表明,通過對第三方物流供需雙方的相互適應(并非第三方物流廠商無條件滿足需求方的所有個性化要求),良好的第三方物流供需雙方的關系可以營造供需雙方積極的學習和業務變革氛圍,從而有力提高整個供應鏈的運行效率和第三方物流產業的市場績效。




  (二)國內研究狀況
  1.第三方物流產業市場結構的研究
  根據產業組織理論,反映和影響市場結構的因素主要有市場集中度、進入退出壁壘、產品差異化這幾個主要的方面。下面將按照這些因素的分類來綜述國內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
  (1)市場集中度方面的研究
  關于市場集中度的分析中,無論是基于物流產業,還是基于第三方物流產業,各位專家學者按照高端低端方面、運輸物流、倉儲物流或者綜合物流方面、區域物流等不同角度,都認為我國第三方物流的市場集中度非常低,市場處于低水平的競爭狀況,影響了市場的績效。
  關于我國第三方物流市場集中度,李芳(2004)認為我國第三方物流專業化程度不高,未形成物流的規范化和系統化管理,市場集中度相當低下。物流的產業化、規模化、專業化、制度化層層制約,發展條件較為惡劣,并在整體上還處在極為幼稚的階段,已經相當程度地制約了我國市場的成熟和經濟的發展。周昌林、文啟湘(2004)通過比較國內外第三方物流市場的市場結構,通過市場集中度的對比,認為我國第三方物流市場集中度非常低,市場處于激烈競爭的狀況,同時他們建議要通過高中低端物流企業協同發展,最終形成寡頭主導的第三方物流市場結構。龔曉丹(2009)利用市場集中度指數測算方法和貝恩市場結構分類表的界定,根據2007年有關數據,認為我國物流市場結構為競爭型,市場集中度極低。同時還利用了赫弗因達爾指數計算方法,計算出2006年我國物流市場的HHI指數為0.00361916,同樣也得出了我國物流市場處于極低市場集中度的市場結構。
  
  
  
  具體到影響我國第三方物流產業市場集中度的因素方面,秦薇薇(2006)分析了絕對集中度測算指標和相對集中度測算指標的方法,并指出了傳統測算物流產業集中度的缺陷和誤區,認為傳統的物流產業集中度的計算方法忽略了各種業態的分工互補性和物流產業地區市場的相對獨立性兩個重要因素。建議按照運輸型物流、倉儲型物流和綜合型物流分別計算產業集中度,否則會引起集中度計算結果失真的情況。同時該文章還認為需要區分在不同區域內不同的物流市場的集中度,因為在物流的整個流動過程中,如果綜合性物流公司不能再整個區域完成物流服務,勢必會在不同區域內外包物流服務,這就會人為在不同區域內本來是合作關系的物流企業變成為競爭關系的物流企業,從而引起物流產業集中度計算的失真。該文在考慮了業態集中度和區域集中度的基礎上,建立了我國物流企業集中度的測算模式,認為我國物流產業整體的集中不高,表明物流市場份額分散在大部分物流服務提供商手中,部分己有一定規模的物流企業無法占領足夠的市場份額并形成較為緊密的服務網絡體系,整體的物流市場處于一種割據甚至局部還呈現出零散的狀態。王曉東(2008)也根據線性回歸的方法測算出影響物流產業集中度的主要因素包括規模經濟性、市場需求量、企業進入壁壘、產品差異化水平和技術進步、產業政策,其中市場需求增長率和企業進入壁壘兩個變量與集中度是負相關關系,且市場需求增長率對集中度的負向影響最大,管理部門需要將物流市場規模的增長控制好,以防增長過快導致集中度下降。規模經濟性、產品差異化水平和技術進步、產業政策、與集中度的高低成正相關關系,且規模經濟性對集中度的正向影響最大,所以擴展物流企業規模是提高集中度的有效對策。文中同時也根據影響物流產業集中度的因素相應進行了政策建議。
  不可否認我國第三方物流產業近幾年取得了長足發展,但市場競爭也日益激烈,尤其是市場開放后外資第三方物流企業進入,給本來激烈競爭的時候帶來了更大的競爭,隨之而來的市場集中度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也是很多學者在探討的內容。王樹婷(2008)認為我國第三方物流市場存在的中小型物流企業通過低廉的價格和靈活的經營方式,在國外先進物流企業和國內大型物流企業的競爭中得以存活,但這些物流企業存在規模不經濟的情況。而國內大型物流企業由于自身體制機制的原因,雖然在業務增長率中有一定發展,但離整個產業的增長率又存在很大的差距,外資的物流企業雖然具備先進的技術和雄厚的資金實力,但由于限于其自身戰略部署、政策限制、市場發展等多方面原因,世界物流領先企業在中國的發展規模還有待進一步擴大。整體來看,第三方物流產業的集中度有不斷提高的趨勢。李智翔(2009)也認為我國第三方物流市場集中度是處于逐年提高的趨勢,具體表現為:一是缺乏自身競爭優勢的中小物流企業被市場淘汰;二是基于資源、戰略、管理者利益驅動等多層次因素,大企業加快兼并與重組。此趨勢反映了整個市場環境的變化以及由此而帶來的對物流服務新需求的不斷發展。一方面,國際物流巨頭發揮自身的資金、技術和人員優勢,通過投資的擴張與機構的提升逐步轉向獨資經營,并根據需要并購本土中小企業,以加快在中國的網絡布局;另一方面,企業對物流服務的整合度要求提高,僅提供單一物流服務的物流公司面臨著巨大市場壓力,擺在它們面前的只有一條出路-整合服務內容、提高服務質量,否則只能被市場淘汰。
  上述關于我國第三方物流產業集中度分析中,本文認為還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地方,這表現在基于國內第三方物流業務和國際第三方物流業務分類的的市場集中度分析方面還存在一定不足。從國內國際業務方面分析,我國的第三方物流國際業務主要是被外資第三方物流企業所壟斷,國內第三方物流企業在此領域所占的業務量極其少,同時這些國際業務基本上被國際DHL、UPS、FEDEX等幾家國際著名企業所瓜分。
  (2)進入退出壁壘方面的研究
  關于我國第三方物流產業的進入退出壁壘的研究,不同的專家學者進行了闡述。
  在進入壁壘高低的判斷方面,李芳(2004)在論述第三方物流產業進入壁壘時認為大部分第三方物流企業以需求方的物流合理化為目標,不一定要有物流作業能力,可以沒有物流設施和運輸工具,不直接從事運輸、保管等作業活動,只是對物流系統運營承擔責任,其具體的作業活動可以采取再對外委托的方式由專業的運輸、倉庫企業等經濟單位去完成。因此第三方物流的進入壁壘不高。王樹婷(2008)認為由于我國物流產業的市場容量和實際的發展潛力,雖然每年進入物流產業的企業非常多,即便是沒有太多的技術優勢、沒有先進的技術設施和先進的管理優勢,相當一部分的第三方物流企業也都獲得了飛速發展,這同時也反映了我國第三方物流產業進入壁壘非常低。
  在對進入壁壘的類型方面研究方面,王 玲,曹宏蕊(2004)分析了產品差異化壁壘和規模經濟進入壁壘,他們認為市場開放后,隨著外資進入我國第三方物流市場,外資第三方物流企業由于具備資本優勢、多渠道融資優勢,同時利用其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優勢,提高了產品的差異化壁壘和規模經濟方面的進入壁壘。鄧夢云(2010)將我國第三方物流產業的進入壁壘分為結構進入壁壘和行為進入壁壘。具體到結構進入壁壘方面,認為我國物流企業的必要資本量壁壘并不高;由于我國第三方物流企業尚未形成全局性的寡占局面,大部分都是地域性的,尚未由一家企業能對全國范圍內的銷售渠道和運輸系統進行控制,無法阻止新企業的進入,加上中國第三方物流企業都沒有實現規模經濟,其成本優勢不明顯,對潛在企業構不成進入威脅,因此結構性進入壁壘不高;在行為進入壁壘方面,認為我國物流業的行為性進入壁壘基本上不存在。因此總的來看,第三方物流產業的進入壁壘不高。
  部分學者將第三方物流劃分成高端和低端兩個層次來分析進入壁壘。劉秉鐮(2007)分析物流進入壁壘的時候就指出,高端物流市場進入壁壘較高,新企業要想進入,必須突破人才、技術、服務、資金以及客戶網絡資源等一系列進入限制。低端物流市場進入壁壘較低。因此,大量潛在進入者首先選擇進入低端物流市場,造成了高端物流市場進入不足、低端物流市場進入過度的狀況。二者懸殊的進入壁壘也同時導致低端物流企業向高端物流企業轉型的流動壁壘很高。進入低端物流市場的企業既不能成功轉型到高端物流市場,又難以順利退出低端物流市場。兩方面的窘境,迫使低端物流市場的企業數目迅速增加,市場過度擁擠。龔曉丹(2009)也認為我國物流行業中低端物流市場的進入壁壘低,大量企業進入物流市場,這導致中低端物流市場供求嚴重不平衡、物流市場惡性競爭現象的大量出現和物流市場秩序的混亂。而高端物流市場的進入壁壘卻極高。企業要進入該細分市場不僅需要大量投資,而且需要大量專業性的物流人才,同時還要面對已在中國市場占領絕對份額的跨國物流公司的競爭。




  關于第三方物流產業的退出壁壘,鄧夢云(2010)認為由于物流投資的資產專用型、第三方物流企業目前的勞動密集型狀況和《勞動合同法》造成的解雇員工的高成本、體制退出壁壘這三個方面原因,導致我國第三方物流產業退出壁壘高,從而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第三方物流產業組織結構分散。
  (3)產品差異化方面的研究
  關于我國第三方物流產品差異化方面的研究,大部分專家學者都趨向于認同第三方物流市場產品差異化程度比較低的結論。李芳(2004)在論述第三方物流服務產品的差別時候,提到雖然在我國的電子商務企業中,將一部分物流作業活動委托給專業第三方物流企業去完成的情況比較普遍。但對外委托的范圍還相當狹窄,只局限在一部分作業性活動上,沒有長期穩定的關系。在以汽車為貨運手段的中短距離運輸及保管和配送等領域,仍然以自營物流為主。這既反映出我國物流企業管理水平比較落后,物流業還不具備向電子商務企業提供高質量綜合物流服務的能力,又說明目前國內現有的專業化第三方物流企業較少,高質量的綜合物流服務更是罕見。支燕、劉秉鐮(2007)基于2002年到2005年的數據進行了分析,認為我國物流企業所從事的業務領域明顯單一,大多數企業僅限于低端的運輸服務,2005年,我國85%的物流企業從事運輸與裝卸業務,而真正擁有龐大物流網絡、先進設備及管理體制的物流企業還很少,目前僅有17.3% 的物流企業從事流通加工等增值物流服務業務。相對單一的物流業務特征和雷同的服務產品使得眾多物流企業在低端的物流服務領域展開激烈的價格競爭,競爭的結果導致行業平均利潤率較低。龔曉丹(2009)認為我國物流產業是一個中低產品差異化的產業,物流企業產品差異化戰略是物流企業自身培育核心競爭力和競爭優勢的需要,同時可以避免同質產品的低價格競爭。王樹婷(2008)通過產品差異化、品牌差異化和價格差異化這幾個維度,進一步分析了我國第三方物流產業產品差異化狀況,文章重點分析了我國第三方物流產業中的不同企業在產品差異化方面所表現出來的特性,認為第三方物流產業的產品同質化特征明顯,企業間惡性競爭明顯,行業利潤率偏低。
  在第三方物流市場差異化發展趨勢上,王 玲,曹宏蕊(2004)認為隨著外資第三方物流企業通過WTO進入中國后,跨國第三方物流公司提供的這種多樣化、個性化、綜合性的服務豐富了第三方物流市場的產品種類,滿足了不同客戶對第三方物流服務需求的個性化選擇,將會提高我國物流市場的產品差異化程度。
  2.第三方物流產業市場行為與績效的研究
  市場行為指的是企業為實現自身的目標而采取的一系列為適應市場要求而不斷調整其經營管理決策的行為。市場行為有價格行為和非價格行為,對于價格行為的主要競爭方式是以價格為主導的競爭,而非價格行為則主要是兼并行為和其他非價格行為。劉文勝、李嚴鋒、康兆妍(2006)從價格行為和非價格行為兩個方面對物流產業市場行為進行了分析,認為由于市場集中度低,企業之間的價格行為主要是價格的競爭,非價格行為例如廣告等策略使用的比較少,企業競爭策略比較單一。崔敏、王偉(2005)從價格行為、廣告行為和兼并行為這個三個方面闡述了我國第三方物流產業的市場行為,認為由于市場競爭激烈,信息化程度不高,因此企業之間的競爭主要表現為低價格的競爭,從而影響了服務質量;在廣告方面,由于第三方物流服務利潤率不高,因此廣告行為也不明顯;我國第三方物流產業內的兼并行為離歐美發達國家尚存在很大的距離。
  所謂市場績效,指的是在一定的市場結構下,由一定的市場行為所形成的價格、產量、利潤、成本、產品質量以及技術進步等方面的最終經濟成果,它反映的是整個市場運行的效率。
  在第三方物流產業的經濟效果方面,李芳(2004)認為第三方物流產業是社會化專業分工的結果,可以促進經濟和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傳統物流公司向第三方物流企業轉變過程中的技術進步不僅可以提高物流配送質量,同時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同時我國的第三方物流企業還可以為國家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這些都是第三方物流市場績效的表現形式。
  針對我國第三方物流的實際市場績效,張譯勻(2009)通過產業資源配置效率、產業規模結構效率和產值利潤率這三個方面分析了我國第三方物流產業的市場績效,認為我國第三方物流業具有一定初始規模,發展速度較快,運行效率較高,對經濟發展的支撐和促進作用也較明顯。但產業資源配置效率、產業規模結構效率、產值利潤率以及現代物流技術采用率目前還比較低。奉小斌,、郭宏湘(2007)通過比較2003年,2005年我國和國外發達國家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率,同時通過貨物周轉效率、物流速度和物流運作成本分析,認為我國的第三物流產業的市場績效雖然有所提高,但比起發達國家而言仍然有比較大的差距。崔敏、王偉(2005)分析了我國第三方物流企業的信息化建設狀況,認為我國的第三方物流企業的信息化水平和技術裝備與發達國家存在一定的差距,反映了我國第三方物流產業市場績效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國內外研究評述
  由于第三方物流產業在國外已經得到充分的發展,其理論研究也相對于國內比較成熟,雖但國外的文獻中主要是以微觀經濟學角度進行分析。利用產業組織理論分析第三方物流市場結構方面的文獻則相對非常少。例如在分析第三方物流形成與發展方面,部分國外的學者提到了政府管制放松,使進入壁壘降低,從而促進了第三方物流的產生;IT技術的發展一方面促進了第三方物流的產生,但同時又為第三方物流建立了新的進入壁壘。但這些分析的深度還不夠,并且較少使用產業組織理論進行分析和研究。
  國內的專家學者在第三方物流產業的研究就相對相對比較深入和詳盡,從影響市場結構的各個因素都進行了比較綜合的研究,同時在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方面也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這應該是國內專家學者在有關第三方物流產業研究方面的創新和發展,從一定程度上補充和完善了國外學者在這個領域研究的不足。但需要指出的是,國內目前這方面的研究也尚存在部分的不足,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西方產業組織理論中一個重要的分析范式就是SCP框架分析,市場結構決定市場行為,市場行為決定市場績效,同時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對市場結構同時也會產生反作用。但在第三方物流產業中,這三者的關系具體是如何,有待于進一步分析和論證。
  (2)具體到市場結構而言,影響和決定市場結構的主要包括市場集中度、進入退出壁壘和產品差異化這三個因素,但這三個方面哪一個因素是決定我國第三方物流市場結構的最關鍵因素,需要進一步加以研究。
  (3)產品差異化的程度可以影響市場集中度的高低,但同時太大的產品差異化不利于規模經濟的實現,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第三方物流作為第三方利潤源泉的可能性。對于這方面的內容,國內專家學者研究的比較少。事實上從第三方物流定義角度來看,第三方物流屬于契約物流,即第三方物流服務的需求方和供給方通過合同契約的約定,供給方為需求方提供個性化的定制的物流服務。從這個角度看,這些第三方物流產品的差異化程度應該非常高,但大部分國內專家學者卻認為市場產品差異化程度低,這與第三方物流的個性化服務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這方面的研究需要進一步深入。
  (4)大部分國內學者都對發展第三方物流產業提出了很多具體的政策建議,但從產業組織政策層面分析的比較少,相應的政策建議就比較缺乏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5)在研究方法方面,國內研究存在的不足是對第三方物流產業數據模型分析比較少,較多的使用規范性研究,但實證研究比較少。

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

<th id="q6zaz"></th>
    1. <del id="q6zaz"></del>

    2. <th id="q6zaz"></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