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ymbol`@@ 基金項目 漳州師范學院院內課題,項目編號“1007 L21002”。
我國企業海外并購活動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至今已有約三十年的歷史。在過去20年,中國企業的海外并購以年均約17%的速度增長,已經引起了國內和國際人士的強烈關注。作為我國開展對外經濟貿易合作活動的主力軍,國有企業的海外并購也日益增多。但是,存在諸多因素影響國有企業的海外并購,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政治因素。如何正確對待并購中可能遇到的政治因素是國有企業海外并購能否成功的關鍵之一。
��一、國有企業是海外并購的主力軍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國有企業的海外并購活動已非常活躍,步伐逐漸加快。近年來,我國國有企業更是在內外部原因的影響下掀起了海外并購的浪潮,海外并購的數量及金額不斷上升。就實際并購金額來看,國有企業是中國企業實施海外并購的主力軍,金額上占有絕對優勢。根據《經濟學人》雜志的統計,2004年至2009年11月中國企業完成的172宗5000萬美元以上的并購案中,81%的海外并購是由國有企業進行的。德勤2010年度報告《崛起的曙光:中國海外并購新篇章》顯示,2010年上半年中國10大礦業海外并購交易中,國有企業占據6席;2010年上半年中國5大油氣業海外并購交易,全部為國有企業;2009年,國有企業交易金額占當年總并購交易額的80%左右。
可見,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是我國企業海外并購的主力軍。然而,國企的政府背景卻無形中給企業海外并購帶來阻力,特別是容易使得東道國政府和公眾將市場化行為誤解為政治行為,在并購過程中容易遇到政治風險,導致并購失敗。
��二、國有企業海外并購中的政治風險分析
(一)相關案例
2009年2月12日,中鋁宣布將通過認購可轉債以及在鐵礦石、銅和鋁資產層面與力拓成立合資公司,向力拓注資195億美元。如果交易完成,中鋁持有的力拓股份最多上升到18%??梢哉f,這項并購是一項雙贏的商業交易。但從2月份宣布收購開始,在澳大利亞內部就一直反對聲音不斷。澳大利亞許多議員與政府官員,以及一些協會組織甚至一些國際組織都認為中鋁是中國國有大型企業,代表中國政府的利益,它對力拓的收購將極大地損害澳大利亞的國家安全,并不斷游說澳政府不要批準這一并購。3月中旬,交易先后通過澳大利亞反壟斷機構競爭與消費者委員會(ACCC)、德國聯邦企業聯合管理局(FCO)審查后,澳大利亞外國投資審批委員會宣布,交易將在原定的30天審查期基礎上,再增加90天直到當年6月l5日。而在這期間,由于國際鐵礦石價格上漲以及全球資本市場明顯好轉,力拓度過了難關。6月,這項交易計劃因力拓毀約宣告失敗,力拓依據雙方簽署的合作與執行協議向中鋁支付1.95億美元的“分手費”。
類似的案例還有2003年中石油擬并購俄羅斯斯拉天石油公司、2004年五礦集團收購加拿大諾蘭達公司、2008年中海油擬并購英國――俄羅斯合資企業TNK-BP油田服務子公司STU、2009年中國有色礦業集團有限公司買入Lynas多數股權的計劃等。
?。ǘ﹪衅髽I海外并購中的政治風險
總結以上案例,我們可以發現國有企業在實施海外并購時,除了受經濟因素影響外,還受政治因素的嚴重干擾。“政治風險”是在西方有關企業跨國投資與跨國經營風險的文獻中學者們普遍使用的概念。政治風險是各種政治力量使一個國家的經營環境發生異常變化的可能性,它的不確定性直接影響海外企業的戰略目標及其實施。
國有企業的官方背景很容易引起其他國家特別是西方國家的警惕,它們對與中國政府有關聯的企業條件反射般產生的不信任,對企業與政府的密切關系和戰略意圖感到不安。西方國家擔心中國的國有企業的海外收購會危害其國家安全并加深與中國的政治利益沖突,因此對中國的國有企業的并購采取了消極態度甚至是反對態度,使國有企業海外并購的道路更加的崎嶇。海外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常常會利用這一點來攻擊國有企業,有的甚至設置障礙阻止企業在海外并購。
外國的投資審核機構,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的投資審核機構,如美國海外投資委員會、澳大利亞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加拿大工業部等相應監管機構,都會對任何敏感的入境外國投資進行審查,無論其來自哪個國家。而對于來自中國國有企業的投資,這些機構則會審查得更加詳細徹底。美國財政部副部長Robert Kimmitt在2006年表示,美國雖然對海外企業的投資持開放態度,但和私有企業相比,那些與政府有重大關聯的企業將受到美國政府更為嚴密的審查。同樣,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也表示,來自私人產權的任何投資,只要它是合法的和光明正大的實體,澳大利亞都歡迎,但來自國家控制或受國家影響的實體,就持保留的態度。
��三、國有企業應對政治風險的管理策略
從根源上看,對企業身份和并購目的的懷疑與爭議是政治風險產生的重要因素。因此,國有企業在海外并購中需要運用謀略,淡化其國有的身份,盡量打消外國政府的顧慮,盡可能化解政治風險。
(一)做好并購前的盡職調查
國有企業對海外并購中的政治風險要有清醒認識,應該認識到海外并購中不可避免會遇到政治風險的干擾。對海外并購,尤其是對關乎國計民生或比較敏感資源、技術的企業并購,都要充分考慮到東道國政治因素的介入,做到未雨綢繆,在心理上做好充分準備,積極應對。
國有企業在進行海外并購前,應通過實地考察、利用中介服務機構、企業的商業合作伙伴、駐外使領館和當地的社會團體等政府機構等渠道獲得目標公司所在地的法律政策,尤其是對外資投資的相關政策。在此基礎上,可以借助世界各國投資環境安全評價等級資料,考察東道國政府對本投資項目的可能立場,對可能受到的政治風險做出系統評估,進行相關的可行性研究,盡量避免參與政治阻力大、法律障礙多的并購項目。
(二)合理運用公關手段,創造寬松的政治環境
合理利用政治力量和公共關系獲得公司和國家的經濟利益是國際商務的潛規則之一,市場營銷學之父科特勒認為政治力量和公共關系是企業進入大市場的重要戰略要素。很多時候,國有企業在海外并購中遭遇政治風險來源于外國對國有企業缺乏了解及對并購動機與并購目的的誤解。如中鋁收購陷入困境的力拓,因宣傳不夠,受到了澳大利亞民眾和一些政客的強烈反對。
因此,企業必須采取有效的公關活動,最大限度地獲得海外政客及媒體的支持,化解在海外并購中可能出現的輿論偏見和政治阻力。企業要與目標企業所在地的政府、政客、公眾保持密切接觸和友好往來,聯絡院外游說團體,加強公關活動,充分利用當地提供的合法的政治影響手段,進行適度的溝通和游說,讓所在國政府、公眾充分了解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建設情況、中國的對外政策以及企業自身的狀況,解釋并證明驅動交易的是市場因素而非政治因素,使之充分了解并購動機、背景,盡量消除誤解和偏見。企業要善于與媒體溝通,主動傳播信息,要讓代表企業利益的聲音也能在決策中被說出來,把握輿論主導權,使輿論朝向自己利益偏轉。進而取得東道國政府和公眾的理解和支持,消除惡意阻撓并購的各種力量的影響,推動并購按市場規則進行,爭取寬松的政治環境。
(三)采取靈活的并購策略
目前我國國有企業開展的海外并購都是非常直截了當的,并購主體、并購資金、并購方式讓人一目了然,缺乏隱蔽性。同時國家為國有企業海外并購提供金融、政策等方面的便利。東道國政府和公眾會質疑這是國家行為,還是商業行為。因此,應該盡量采用靈活的并購策略以降低政治風險。
國有身份對國有企業進行海外并購是一個沉重的包袱,也給了競爭對手攻擊的借口。盡管已經將一些國有企業進行分拆重組,甚至到海外上市,將企業置于外國證券市場的監督之下,但由于這些上市公司被國有母公司絕對控股,并不能改變其受中國政府間接控制的事實。在企業的國有身份短期內難以改變的情況下,在并購中要采取靈活的并購策略,通過一些方式來淡化或隱藏真實身份,這樣既達成了目的,又規避了風險。
首先,可以改變以往以國有企業為主的海外并購的做法,聯手民營企業或海外資本進行并購,以淡化“國家色彩”,有利于避免在海外并購遇到政治風險。。在2009年天寶集團以北京京西重工有限公司股東身份收購德爾福全球汽車懸架和制動器的研發、生產系統以及2010年北京太平洋收購Nexteer的并購案中,都具有“國資出錢、民資出力”的特色;2008年中鋁與與美鋁合作,購得力拓12%股份,其中中鋁占了9%,這種與他國的企業聯手并購的方式,容易獲得各方接受。
其次,在進行海外并購時可以和一些國內外的私人資本合作,設立相應的專門公司,這樣可以避免外國法律對國有企業的限制和競爭對手的攻擊。例如中國化工集團和美國黑石集團合作,黑石對中國藍星(集團)進行投資成為戰略性伙伴,藍星也成為中外合資公司,淡化了中央企業的色彩,在黑石的協助下,藍星積極在國外收購,藉此盡量避免外國法律對國有企業的限制和競爭對手的攻擊。
最后,國有企業可以先把資金投到境外的私募股權基金上,并實際控制這些基金公司,再通過這些私募基金進行海外并購,借此間接控制海外企業。
另外一方面,在并購資金問題上,我國基本上都是由國有商業銀行來提供資金支持。這種國有銀行在資金上的無限量支持更容易引發其他國家對并購持批評態度和抵制情緒。在中海油并購優尼科案的例子中,反對方的論點之一是因為中海油得到了國有銀行和政府的支持,可以獲得大量遠低于市場價的低息貸款,其資金來源近乎“無限”,因此能開出其他收購方無法開出的高價,是“非市場經濟”的行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的做法值得借鑒,它通過日本政府成立的“國家石油投資基金”來對海外石油投資項目提供支持。我國于2007年9月成立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應當逐漸替代國有商業銀行成為海外并購中資金的主要提供者。
在并購方式上,國有企業可以多采用代理并購的方式,由國內或國際大型投資銀行來代理完成并購業務。代理并購具有很強的隱蔽性,東道國及被并購企業往往很難把握其并購的真實動因,可以避免在并購中遇到政治因素的影響。
?。ㄋ模┮驼{進行并購
在國內,對于一些較大的海外并購,往往是在交易進行過程中,國內的網絡、報紙等便鋪天蓋地、連篇累牘地對其進行宣傳、評說,而且言辭間充滿著民族自豪感,把一項正常的商業交易弄得人人盡知。中鋁并購力拓交易案中,媒體高調和過分的渲染將中國正常的資源需求上升到國家資源戰略的高度,從而引發了澳大利亞的反感與戒備。在中海油并購優尼科案中,在完成交易談判的新聞出現之后,國內的政府部門、官員、國有銀行等紛紛表示支持,而這些支持都成為反對交易者眼中的證據。因此,國有企業應吸取以往華麗登場而最后慘淡收場的經驗教訓,不要過分高調宣傳,要低調行事。
��四、結論
我國國有企業的海外并購對于企業的發展和國家的整體經濟發展都具有重要戰略意義。但是由于國有企業的官方背景,以及外國對國有企業缺乏了解,國有企業的海外并購容易引起其他國家特別是西方國家的警惕,受到安全審查和政治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國有企業對海外并購中的政治風險要有清醒認識,在準備并購時要充分考慮到東道國政治因素的影響,在實施海外并購中,要運用靈活的并購策略,淡化國有的身份,打消外國政府的顧慮。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國有企業海外并購的順利開展,實現“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