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統計顯示,自改革開放至2010年底,我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190.54萬人,留學回國人員總數只有63.22萬人,127.32萬留學生滯留海外,中國成為世界最大人才外流與人才流失國,已是不爭的事實。
��一、人才外流的背景
1978年,中國開始恢復派遣留學生,從此,中國留學史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在自身教育體系和科技創新體系落后時,把學生送到世界最好的大學去“借雞生蛋”,去世界上最發達先進的國家學習技術、經驗和理念,這一奇特的人才培養模式,或許有些無奈,但卻是客觀所迫。中國的留學生群體近些年迅速壯大,足跡遍布全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所學專業覆蓋當代所有學科。
��二、人才外流狀況分析
【人才外流是雙刃劍】
人才外流帶來的影響具有不確定性。人才出國的學習、深造、交流、工作,都是人才外流的一部分,是否帶來人才流失存在不確定性。外流的人才可能是暫時“滯留”在海外學習或者工作;也可能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在國外為祖國的政府、企業工作;即使“人才滯留”在海外,也可能是拿著留學或工作的簽證,不一定意味著人才流失。人才外流不僅會攜帶技術、資金、經驗“回流”,還會帶來匯款、投資以及對跨國貿易的幫助,但是,外流的人才做出貢獻是建立在“回流”以及“環流”的基礎之上。因此,政府應該開放地看待人才外流,不為可能的人才流失而因噎廢食,支持出國留學和來去自由,鼓勵人才環流以及在海外貢獻祖國,以便培養能在全世界有競爭力的頂尖人才。同時也要重視加大力度推動高層次人才的“回流”。
【數據分析】
2008年度,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17.98萬人,其中自費16.16萬人,占89.88%,留學回國人員總數6.93萬人;1978年―2008年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139.15萬人,留學回國人員總數38.91萬人,回國比例28%。2009年度,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22.93萬人,其中自費21.01萬人,占91.63%,留學回國人員總數10.83萬人;1978年―2009年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162.07萬人,留學回國人員總數49.74萬人,回國比例31%。2010年度,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28.47萬人,其中自費26.47萬人,占92.98%,留學回國人員總數13.47萬人;1978年―2010年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190.54萬人,留學回國人員總數63.22萬人,回國比例33%。
從以上近三年的統計數字對比分析:a,中國留學生人數是全球最多的,而且還每年以兩成的速度穩步增長;b,自費是中國出國留學人員的主體,約占九成;c,學成回國留學人員的絕對數量在增加,但是相對數量在減少;d,留學回國人員總比例僅為三成,這一回歸率在新興發展中國家中也是最低的。e,人才外流、人才滯留不一定會帶來人才流失。但是,現階段中國人才外流趨勢不容樂觀。
歐洲以其多元的文化、悠久的教學歷史、良好的學術氛圍,受到越來越多莘莘學子的愛戴;以其工科、商科、工程、藝術類等專業的優勢,以及大部分國家公立大學免學費的政策,受到越來越多興趣明確的學生或經濟條件一般的工薪家庭的青睞。
��三、歐洲的留學現狀
【入學易畢業難】
一般進入歐洲的正規大學需要先讀幾個月到一年的語言,然后通過專門的語言考試,取得較好的成績就能申請學校。歐洲的大學大部分是申請制入學(個別大學有預科班考試),通過語言考試的外國留學生將準備好的申請材料,向大學提出書面申請,而大學依據申請材料決定是否錄取,少數需要面試,不存在“高考”。正是這樣寬松的入學條件,很多中國的留學生高中畢業后選擇了出國讀大學,以避免國內高考的巨大競爭力和壓力。同樣,歐洲的大學也沒有統一招錄研究生的入學考試,對研究生的選拔也是遵循申請制度。但是,歐洲大學的熱門專業競爭人數也很多,為了能被錄取,一些同學選擇了偏冷門的專業,這樣雖然能夠入學,但也埋下了隱患。
歐洲的大學教育更加自由自主,這讓一些缺乏自我管理的學生難以適應。在沒有教師及家長監督的情況下,他們不能主動學習,再加上還沒有完全消除的語言障礙,導致很多學生不能真正掌握所學的知識,甚至不能按時完成學業。
【就業難】
留學生畢業后是就業還是立刻回國,也是很難選擇。公認的理性的結論是:畢業后先在國外工作一段時間,將自己在西方所學的知識付之實踐,獲得足夠的海外經驗,再從海外返回祖國。因為有了足夠的積蓄與海外實踐經驗,回國后才能更容易融入社會并發揮作用。相反,那些一畢業就去國外、畢業后又立刻回國的留學生,往往可能因為在國內、國外都缺乏實踐經驗,既沒有國際化優勢,又比本土人才更容易水土不服,反而容易淪為“海待”。
然而,對于大部分留學生而言,在國外就業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首先是專業局限。比如工商管理類,歐洲對于此專業的畢業生需求不大,而且是以交流為主的專業,對于語言不太好的留學生來說就業更是難上加難;再比如設計類,歐洲人總是更偏向歐洲本土的學生,而留學生因為對于文化和藝術的理解跟歐洲人存在差異,所以作品也不容易被看好。其次是歐洲的政策限制。各國都有首先保護本國公民工作的條款,所以設立了很多不利于留學生就業的門檻。比如法國和英國工作簽證的申請和批準程序很嚴格,時間也很長;再如企業如果想雇傭留學生,要另外繳納一些稅費,而雇傭本國公民則不需要繳納。再其次是歐洲經濟的不景氣。近幾年歐洲經濟低迷,加上歐債危機,政府采取了緊縮的移民政策。這一系列的原因導致留學生在國外就業也很困難。
【回國發展亦難】
留學生畢業后回國發展同樣也面臨諸多困難:首先是定位困難。歐洲的大學所設立的學科跟國內有很大的不同,有些專業的留學生在國內很難找到對口的工作,他們所選擇的專業導致他們只有留在歐洲才能找到較理想的工作。這也是留學生選擇國外就業的首要原因。
其次是高端設備及資金問題。國內一些大學和科研單位無法提供高端科研設備和高額科研資金,這會限制那些高學歷的科研型人才的科研工作,所以他們在學成后選擇了留在歐洲,以保證能夠使用最先進的儀器設備和科研資金。先進設備及資金的缺乏是留學生不能回國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再其次是人際關系問題。由于大學的時光幾乎都是在國外度過的,留學生的同學和朋友也大部分是在國外認識的,在歐洲通過同行介紹入職是非常普遍的,所以留學生選擇在國外就業要容易些。而回國就業困難會更多,不僅靠能力更是靠復雜的社會關系,讓留學生放棄經營多年的海外人脈而回到國內從零開始,這讓他們顧慮重重。最后是工資和福利問題。留學生在國外學習期間,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及消費很多的財力,都希望能快速回報,而不可否認的是,國外的企業工資待遇高、工作環境好、社會福利更加完善,這的確是非常有吸引力,再加上歐洲的工作壓力和競爭比國內小很多,這更讓一些留學生躊躇不已。
這些原因導致留學生選擇背井離鄉在歐洲發展,也導致了超百萬留學生滯留海外的社會現象。
��四、人才流失海外的狀況日益嚴峻
【人才流失】
中國留學生留在外國的人數比例,如今達全球各國最高,中國正面臨嚴重的人才流失。著名人才學家王通訊研究員算過一筆賬:“目前國家培養一個大學生,營養保健、教育、培訓、流動成本等四項總費用達13萬元,走一個,就損失了13萬”。 “清華大學培養了大量芯片專業的研究生,百分之八九十跑到國外去了。于是就有一個這樣的邏輯:中國花高價培養的人才流失到國外,給外國企業搞科技創新,然后這些跨國公司再來到中國,利用其創造的知識產權大發其財”。一位中國學者如此憤怒地形容本土的人才流失。
人才問題事關一個國家綜合競爭力的核心,我國人才流失狀況已引起專家學者的高度關注。遏制人才流失的方式不是閉關鎖國,也不是過分強調引進人才,而是完善有關的評估、選拔、通過建立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與環境,來吸引住那些杰出的人才。
【對策與建議】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很多鼓勵留學生歸國發展的政策,建立了一些機構指導留學生歸國就業,一些地區創建了留學生創業基地,還有留學生歸國買車優惠政策等。僅僅做到這些還是遠遠不夠的。一是加快實施人才強國的戰略和政策。國家必須通過完善有關評估、選拔、使用、激勵人才的機制以及整體的環境、配套政策,來挽留我們優秀的人才與吸引海外杰出的人才。建議創建中國移民局,開放雙重國籍,歡迎世界各地的外籍人才來中國;優化吸引外國留學生來中國留學及就業的政策;成立國家獵頭,全球招聘高端人才。二是加快改革創新教育體制。應加快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加快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建設現代大學制度;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改革高等學校辦學模式;改善民辦教育發展環境,深化辦學體制改革;健全教師管理制度,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完善教育投入機制,提高教育保障水平。三是推進科技創新、加大科技投入。“十二五”時期,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將達到2.2%。該目標的提出,是全面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具體體現,是加快我國由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邁進的重要手段。投入不是目的,關鍵要在提高投入的效率上下功夫。要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加強科學研究與高等教育的有機結合,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科技成果更好地轉化為生產力和競爭力,切實讓投入發揮出應有的效力。四是加強愛國教育、完善留學體制。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是全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促進中華民族振興的一項重要工程。建議在留學生中廣泛開展愛國教育活動,激發愛國熱情、凝聚力量、培育民族精神。進一步規范國家公派出國留學研究生派出和管理工作,提高國家公派出國留學效益,加快高層次人才培養。進一步加大對自費出國留學中介結構管理。擴大國際高校間的交流,展開形式多樣的交換學習。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綜合國力邁上新臺階,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這種高能源消耗、高環境污染、高出口、高投資基建、低附加價值、低價勞動力付出、低端產業增長為主的“中國制造奇跡模式”無法長期持續。中國在全球化中正面臨創新型國家建設、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時期。知識經濟就是人才經濟,發展高科技、創新、創意產業需要大批高端人才。同時,中國的飛速發展對海外學子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我國的外匯儲備、經濟總量都已經非常龐大,已經不缺乏資金和硬件。另外,全球金融危機也提供了一個相對較好的機遇。因此,中國應采取積極的行動,采取切合實際的措施,遏制人才流失,取回海外人才儲蓄,主動吸引與爭奪全球頂尖人才,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走向偉大復興。